全媒体环境下传媒专业“双创”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2021-11-14 12:52王敏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双创院校高职

□王敏

在媒介飞速变革的时代,云技术带来了“互联网+”思维的革新,促使了全媒体的诞生。全媒体不仅撼动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还改变了它们的生存态势。另外,教育部2016年7月下发了《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传播环境和教育改革环境下,艺术院校的传媒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双创”人才培养水平等成了重要课题。

全媒体态势下传媒专业双创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属于管理学的一个研究方法,一般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即基于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分析,通过调查把研究对象的各种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等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分析各种因素,从而得出带有决定性的结论。

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其中就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联盟等以文化为纽带的经济合作行为。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在消费文化逐渐形成的趋势下,传媒专业教育天然带有的传播意义上的优越性也越来越突出。因为传媒艺术既是文化艺术的传播,又是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天然带有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这是它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尤其是传媒行业的转型和融合之后,不仅是传播媒介的一次技术革新,更是整个行业的结构变形和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比如河南的“大象融媒体”新闻岛,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意味着传统媒体各自为营与网络媒体互争天下的形势将发生变化,传媒行业需要整合资源、共同生产信息和发布信息。另外,互联网上的一些传播新态势,如网络直播、网络电台等节目的流行,也给传媒艺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渠道。因此,传媒艺术教育当下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积极探索培养实践应用型的“双创”人才的教学改革模式。

劣势。在国家创业创新的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各级高校的“双创”教育,从政策扶持到资金支持,并提供软件、硬件环境和设施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环境。笔者调查发现,在河南省内高校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全媒体环境下的“双创”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双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作用。河南因为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缓,地区内没有形成强烈的“双创”经济环境,高校的“双创”教育理念也没有及时更新。相对于省内其他的师范院校或综合类大学而言,艺术院校是专业艺术教育类的院校,更缺乏“双创”教育理论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在做调查时发现,甚至有个别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授课,授课内容与实际也有些脱节,不能体现出信息化时代教学的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下,高校的“双创”教育需要教师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和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的教师缺少综合利用媒体资源的敏感性,不积极建设网络宣传平台;也没有积极开创社交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和教育的意识,更缺乏利用各类软件技术来创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课件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学校组织的微课、慕课建设也不积极参与。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何谈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另外,学生和家长的“双创”意识也较为淡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在毕业后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较为安稳,不愿意参与学校的“双创”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最终不能很好的推行“双创”教育。因此,加强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积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素质,是促进国家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

其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完善。普通本科的传媒艺术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育,沿袭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能基本了解学界的或者行业的前沿动态研究,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情况却与之相反。高职院校强调实际的动手能力,而课程体系建设也倾向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较弱,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行业或者社会的长远需求,不利于养成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国际传媒视野、有知行合一能力的现代传媒人才。这样的重实践轻理论修养的教学模式,虽然短期内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就业市场上能够上手快,但是学生可能会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很难在竞争激励的职场上有所成就。因此,忽视理论建设,培养目标不明确,重视专业建设轻视创业能力培养,就很难建设起合理的、目标指向明确的高校“双创”传媒艺术教育。

机会。目前我国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高校的“双创”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条件,这意味着“双创”教育将拥有更多机会。

首先,政府对文化艺术教育和传播持积极支持的态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拓展,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传播,积极构建新时代的国家形象。教育部连续下发了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通知,鼓励各级高校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地方政府也都积极建设区域合作经济,例如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创意文化旅游项目等,推进文化体验式经济项目的建设。

其次,消费文化观念的推动下,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比中,创意文化、创意艺术、设计艺术等文化创意产品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我国国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在文化传承的浪潮中逐渐发生变化。比如故宫博物院设计生产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不仅给故宫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收入,还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故宫博物院的形象。那些文物不再是死气沉沉地躺在博物院的展柜,它们以各种或优雅或可爱的形象走进文创商店,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提升游客的消费欲望。

威胁。与当前我国的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相比,艺术院校的“双创”教育环境发展远远滞后。从政策法规层面上讲,虽然各级政府给予大学生创业许多利好的政策和优惠,但是大学生在创业项目中标后,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管理能力,这些项目仍然呈现出重数量多扶持而轻质量、少管理的模态。这将导致学生创业发展遇到瓶颈,容易半途而废,影响高校的“双创”教育发展。

另外,社会上的大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双创”教育就是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已,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这样的认识较为狭隘和短视,忽视了国家积极倡导的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就会形成一种有色眼镜看待高校“双创”的社会潮流,这必然影响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导致高校缺乏社会上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影响高校实践平台的建设。

河南省因为地理和经济因素,导致开展“双创”教育困难很多。目前河南省除了一些理工科的院校或者专业的自主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较好,其他综合院校虽然也在积极开拓实施“双创”教育。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缺乏浓厚的创业氛围,创新教育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积极的实践活动。艺术职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对“双创”教育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比如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非常踊跃参加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全媒体态势下传媒专业“双创”教育改革路径初探

各级各类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艺术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来看,我们要积极探索出适合艺术高职院校的行之有效的“双创”教育模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媒艺术创新人才,才能为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不断更新“双创”教育理念。理论是实践的先驱,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事业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的确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来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师可能更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再学习。鉴于此,艺术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培训,一是请行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也包括两个模块的内容,其一是适合全媒体时代背景的教育教学的理念的再教育,其二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再教育。不仅要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关键是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双创”教育改革的要求。

另外,艺术高职院校的传媒艺术教师不能只做理论教学,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行业一流的人才参加校企合作,让一线员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实践经验,快速提升动手能力。高校需要积极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虽然这几年教育部和各省都积极主办了“双师型”的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但是这类短期培训只是给老师更新了教学意识,真正能掌握某种技艺还需要教师下大力气来继续学习。

积极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国家目前在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云技术支持下的开放教育平台的建设,鼓励各级高校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目前正在“爱课程”网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慕课和微课的普及将带来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认真掌握一门课程,并把授课过程变成一种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的表达艺术,去芜存菁,才能最终录制好一门慕课。对于学生来讲,慕课可以让学生突破学习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慕课的教学视频,再通过翻转课堂进行重点难点的解疑和强化训练。

对于慕课教学,重要的不仅仅是慕课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慕课的利用。这是当前教改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高效综合利用慕课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重视结果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慕课和翻转课堂更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的互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高校的“双创”教学体系的建设。

对于艺术高职院校来说,要更加清楚自己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不是研究院,而是电影行业、电视行业等的一线工作岗位。从传媒大环境来看,我国的影视行业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鉴于这种现象,冯小刚曾提议建立影视技工学校,专门培养化妆、服装、道具等中国影视行业幕后急需的基础工作人员。从学校的小环境来看,学科建设满足不了传媒和影视市场需求,学生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不能静心制作好的作品,缺乏工匠精神。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之后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再培训。这些都说明了传媒艺术教育的失败和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这就需要艺术高职院校结合市场现实情况,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学科建设,找准目标和市场定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高校传媒类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基本是模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传媒专业,与本校的实际目标脱节。在全媒体技术盛行之下,传统的电视台、电台受众流失严重。电视机的受众群体以老年人居多,电台除了交通频道、音乐频道之外的收听率极低。这样的市场疲软状态又怎么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给传统培养模式下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普遍途径是智能手机或者电脑,全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这也就要求传统媒体的转型。在此情况下,社会急需懂新闻采编播技术、懂网络信息技术和掌握传播规律等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就艺术高职院校来讲,应当紧抓教育部的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遇,迅速转变课程体系设置,培养适合全媒体运营和数字化运营的传媒人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还注重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多地市联合建立了多样态的实践基地,开设特色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工匠精神”对于艺术院校“双创”教育的启示

全媒体信息化时代不仅是“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单纯是“渠道为王”的时代,“内容为王”在当下仍然不过时。但是想实现“内容为王”,必须有足够的创新人才来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在一次生产、多屏分发的全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变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在这种诉求下,大学的人才培养就应当追求“匠心”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生产提出的要求,更对高校教育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已经产业化的传媒行业的商业操作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艺术高职院校就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文化创新意识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努力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和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性人才。

猜你喜欢
双创院校高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