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航,刘丽梅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在当今世界学术圈中,对于身体的深入探索与应用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身体意识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到各个学科中,身体美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戏剧表演当中,演员以身体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声音训练方法之一,已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以及演员培训中大量使用并获得认同。它是在生物学、生理学、运动学、运动机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上完善出来的一套综合性训练方法。菲茨莫里斯运用“解构”与“重构”的观念创造的身体“震颤”练习,在生理学、神经科学指导下强调的发声的“冲动”以及追求的“自然之声”,背后无不体现着身体性。
目前,国内的戏剧表演课程分为声台形表四个分支,而台词作为表达思想,连接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手段,其背后所蕴含的身体意识以及身体美学思想是被忽略的。我们过多的强调“体验”以及发声的技巧性,割裂了声音与人物塑造的有机连接,进而出现“虚假的”“做作的”“非人性化的”表达。究其根源,就是割裂了身体意识与台词文本的连接,而实现渗透到心灵、身体层面的表达也成为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以身体意识为中心,回归以人为本的表达,重塑身体理论运用高度,从“寻找演员的个性”转向“寻找演员的共性”,深入探索台词训练与身体意识之间的连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语言的温度。
通常谈论到“身体”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肉体”,关注的是身体肉感的部分,而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身体”一词所表达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富有情感的、感觉灵敏的身体,而不是缺乏生命力的、缺乏情感情绪的简单的物质化的肉体。我们的身体可以准确地表达自身的心理活动,很多内心的欲望、内在的情感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部位例如我们的面部表情、我们的手等等显示出来。
在安格尔有一幅名画《瓦平松的浴女》,画面上刚刚出浴的女子,柔软的坐在白色的床边,裸着后背,仅在头上戴着一条穆斯林的头巾。作者为了强化这幅图片视觉上的观感,将其坐姿描绘的非常优美,修长的两条腿,背部微微弯曲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画中女子的体态之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待这幅作品,画中女子的坐姿一点儿也不舒服,一点也不便活动。这幅图虽然是美丽的,但是它却存在对身体意象的错误引导。与我们所谈论的身体意识背道而驰。这幅画在某一程度上其实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
回到我们的讨论中来,身体不仅仅是人们用来展示气质、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物质载体,更重要的,身体是人们感受、觉察、体验和表演的载体。其次,身体背后也蕴含着身体美学思想,关于身体美学思想的谈论首要的也是明确对身体这一术语的解读,其所代表的是具有感知能力的、敏锐的身体;而探索身体美学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对自身正确的认知,更好、更为健康地运用自己的身体,从而增强德行修养,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与正义感。另外,鲍姆加滕说过:“美学”有其一个关键性实践性目标,那就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与感官意识以便能够提高欣赏和表演。总的来说,身体美学尽管也会讨论外在的、形体的身体表现与标准,但是,其主要探讨的是身体本身的内在感知与意识能力。
我们在研究现状中谈到,国内的台词训练倾向于经验教学的方式,比如在台词基础教学的阶段中,首先是身体的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松,而这里的放松一般是教师以“放松”二字来提示学生缓解紧张的状态,学生一般也是采用深呼吸的方式,但是往往效果并不明显。我们知道,紧张是身体肌肉的紧张,所以仅仅做语言的提示是很难从根本上来解决身体紧张的,这就需要增加我们的身体意识,从身体的生理性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上述深呼吸的调整方式其背后也是生理性的,但是这一点少有人研究,也并未形成有效的、快速的、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调整。
目前国际上前沿的声音训练方法——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简要来讲,这一方法就是在生物学、神经学科、解剖学科、重力学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呼吸与声音的关系。与我们技巧化的训练不同,该方法追求的是身体的释放,是发声的冲动,是每个独立个体的自然之声,而非我们所强调的具有统一审美标准的声音。而这些背后,都体现出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思想。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目前在国际上流行,并获得过国外知名演员的认可,还在近几年进入中国,被各大高校的老师所接受认可。笔者认为其很大程度是尊重了人的独特性、身体的生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切实地解决了很多台词及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而此前我们对其中一些问题的存在还很难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主要依靠学生的灵气与天分。所以,融入身体意识对于台词训练将是迈出科学性探索的一步。
其实不仅仅是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包括但不限于“林克莱特声音训练”、“费登奎斯”“亚历山大”“铃木忠志”等,都有从各个层面谈论身体、觉察、内在的部分,从这些训练均可以看到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的存在,这也是未来国内台词训练需弥补的一个短板与空白。
众所周知,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仅仅是以声、台、形、表四门课程为主,声乐课程的教授也是依循学习唱歌类技巧,讲究音准,追求音质,对声音的好与否有较为统一的审美标准。但实际上,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堂应是为台词的表达做协助,而并非是为培养完成一首歌曲的能力。同时,无论是在声乐课还是台词课中,老师常常以“气沉丹田”等概念性的语言来表述发力技巧,当学生无法确认发力位置时,老师会提出“搬桌子”、“拉屎的感觉”等等来让学生感受,或者在学习腹式呼吸时,老师会以描述腹部变化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误区,学生会为了达到吸气时肚子鼓起来的状态,用大脑控制腹部的起伏,表面上是进行了腹式呼吸,但实际上,他所调用的是腹直肌和腹斜肌,也就是我们腹部的最外层的两块肌肉。我们在做腹式呼吸时,应该让学生找到在床上睡觉时呼吸的状态,睡觉时我们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所以通过控制腹直肌和腹斜肌来达成腹式呼吸是不太可能的。实际上,在进行腹式呼吸时,学生要关注到的是横膈膜以及腹部最深层的肌肉——腹横肌。横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割,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能帮助肺呼吸,通过收张帮助肺呼出和吸入气体。而腹横肌的运动会配合横膈膜的呼吸,有效地协助肋间的空间运动。
这样的问题不是个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我们要学习质朴地、高尚地、优美地、富有音乐性地去说话,而不是学习那种卖弄语调、充满虚假激情和舞台腔的说话方式。”这也指明了舞台声音的审美方向。但是很多学生和演员在塑造角色以及在舞台上展演时,时常会让观众感觉演员的声音表达是“虚假的”“做作的”“脱离生活的”“非人性的”,演员无法投入角色,观众也无法与角色产生共鸣。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割裂了声音与人物塑造的有机连接,割裂了身体意识与台词文本的连接。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中的核心训练“震颤练习”,从生理性出发,从神经系统出发,科学地运用自主神经与中枢神经产生的“联合”呼吸及身体的重力学,形成身体的非自主震颤,同时强调从身体中发出的发声的冲动,来完成身体意识与台词的连接,而不是仅靠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来塑造人物。
以上问题都有一个指向,就是生理知识以及理论层面的缺失。这背后也是身体意识的缺失,即加强对身体客观性的、完整性的、科学性的了解以及遵从以人为本的声音观念,探索渗透到心灵、身体层面的表达技巧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