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作为以东汉三国时代史事和人物为主题的历史电影,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以艺术化的形式,重演了赤壁之战的宏阔故事,影片以其场面宏大、制作精良而备受关注,同时也因视角的独特、细节的重构而引起热议。史诗巨作不等同于历史正剧,观影者不能带着一味追求还原史实的心态去审视和评议,而是要挖掘和感受整部电影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艺术魅力。影片中出现的服饰、玉坠、书法等画面,弹奏古琴、煮茶饮茶、赋诗、蹴鞠、投壶、剑舞等镜头,以及或隐或显对仁、义、信、智、和、勇等民族精神的彰显和倡导,都富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影片也由此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电影《赤壁》分为上、下两部,鸿篇巨制,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和电脑特效处理,为观众呈现了气势恢宏、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历史还原和艺术重构之间,影片主创者试图寻找一个支撑点,既立足还原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本真,又适当通过叙述视角、事件细节和人物性格的艺术重构,来重新演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表达本片意欲传递给观影者的情感和反思。
人物形象塑造是电影艺术的核心元素,每个导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历史题材电影的人物塑造尤其具有艺术挑战性。此类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正史典籍和演义小说对其所构建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已深入人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诸多历史人物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表征。因此,基于电影创作并非纪录片的艺术特点,电影《赤壁》一方面尊重史实、还原人物的本真,另一方面完成了对历史人物认知视角的创新、拍摄手法及技术运用的创新和表现方式上的创新。相对于冲锋陷阵、勇猛果敢的武将群像的趋同性,此片对汉末文人的刻画更富于个性化。通过细腻的视听语言、情感的碰撞和多重叙事手法,使文人形象非常立体和饱满,凸显了主创者在历史还原和艺术重构过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文人”一词,早在先秦文献《尚书》和《诗经》中就已出现,主要指道德高尚之人。汉末三国是社会昏暗、人民苦痛的时代,每个个体都一边感受着动荡,一边被时代潮流裹挟着,浩浩汤汤,起伏跌宕,普通百姓如此,文人更无法挣脱时代的藩篱,不能把握命运的走向,真正做到行藏自如则是无比艰难。电影《赤壁》以赤壁之战为蓝本,绘制了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群谱,所塑造的文人形象则为数不多,但都在尊重历史还原人物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重构,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完成对各个人物形象的价值实现,表达对世俗的关注。
电影《赤壁》以曹操要挟汉献帝出兵征讨刘备和孙权,孔融在朝堂上极力反对而招致曹操怒杀的情节为序幕,因此在影片开始出现了孔融的镜头,虽只是短短几分钟,已是让观众印象深刻。镜头之下,建安十三年的许昌宫殿内,昏暗压抑,群臣肃立,随着玉佩的叮当作响,带着威猛和肃杀之气的曹操走上大殿,汉献帝和群臣皆现畏惧之色。曹操威胁汉献帝下诏征讨孙刘,在他的淫威胁迫之下,满朝文武战战兢兢,默不作声,只有太中大夫孔融挺身而出,厉声请奏:“刘备乃陛下皇叔,孙权三代偏安于东吴并无反意,倒是你曹丞相,独揽大权,还要举全国之兵,实在是出师无名,丞相信誓旦旦说自己没有篡夺汉室之意,焉难昭天下大信。”曹操被彻底激怒,高呼“祭旗”,此时影片给了孔融一个特写画面,孔融大义凛然地端起临刑前一碗酒,仰头笑道,“多谢丞相赐酒”,从容就死。
在影片中,汉献帝称呼曹操为丞相,孔融自称官名为太中大夫,二人所任的官职暗含着深刻的政治内涵,代表着二人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所分属的两级阵营。
在汉代,太中大夫是地位颇高的顾问官,于宫内任职,常为皇帝所信任和倚重,从文献记载来看,汉献帝与孔融关系比较亲近,孔融是坚决反对篡汉的。丞相这一官名早在西汉末就不存在于职官体系之中,东汉也无丞相而设三公,曹操为把持朝政而自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人臣之极位——丞相,此举无疑昭示出他图谋汉室之险恶用心。
电影《赤壁》用几分钟的画面表现人物的冲突,带给观众观感的碰撞和内心的震撼,从而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刚直文人孔融的形象,将其化身为匡扶汉室、勇于抗争的汉末正统文人的代表。也借用孔融的斥责之言来表达影片的思想倾向,即曹操所谓的“扫荡逆贼、光复大汉天下”只不过是他图谋天下的借口,平定荆楚和吴越本身就是非正义的讨伐。孔融的命运代表着中国古代一类文人的悲剧,他们怀有经世济民、辅政禀国之理念,却无法深谙利弊权衡的官场保身之道,从而深陷现实政治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电影创作者意欲通过艺术重构孔融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来反衬曹操的猜忌、狂妄和残暴,从而在影片的开始将曹操乱臣贼子的人物形象进行明确定位。
在电影《赤壁》塑造的诸多文人中,诸葛亮的形象最有新意。诸葛亮作为著名历史人物,其形象不断出现在各种体式的文学作品中,以各种艺术加工的形式演绎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史事。此部影片颠覆了以往至高、至神的固有老者形象,丢掉神性的光芒,展现了他作为青年文人的风度与情致。影片中的诸葛亮气概不凡,自信洒脱,具有卓越的外交才干和远见卓识,同时也不乏真实可爱的一面,有时会不知所措、笨口拙舌,偶尔还会冒出一句冷笑话。
电影《赤壁》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传统价值观不同,它是透过东吴的视角来重新诠释赤壁之战,因而周瑜替代诸葛亮成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也是情理之中。历史上的诸葛亮立志有恒,怀有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为蜀汉鞠躬尽瘁。诸葛亮本为徐州琅琊人,天下纷乱,文人们为求得安稳的栖居之所,大多选择背井离乡,诸葛亮也成为流寓荆州的文人群体的一员,他学识广博、文风质朴,著《诸葛亮集》传于后世,《隆中对》《出师表》等政治文章的文学价值世所公认。诸葛亮是忠于理想的流寓文人,他的文人个体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忧患意识和历尽险阻而精神不改的人格风范,在其作品中展露无遗,绽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影片没有呈现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等《三国演义》中经典却不符合史实的情节,一改“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设定,而是更贴近历史的实际,还诸葛亮一代文人和政治家的本真面貌。
电影《赤壁》还原于史实,所塑造的周瑜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心胸豁达、风流儒雅,并非《三国演义》中所虚化的嫉贤妒能的狭隘之人。“英雄间的相遇相知压倒了传统戏剧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无论孔明还是周瑜,都是磊落的汉子。”可见,影片并没有高举英雄主义的旗帜,讲的只是平凡人的故事,既还原了诸葛亮和周瑜等人的本真人物形象,又融合了艺术重构的手法,赋予他们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特征。
电影《赤壁》展现了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夕,面对茫茫长江横槊赋诗的场景,他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吟诵《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建安文学摆脱了两汉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注重探求和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文学作品深处大多浸润着英雄主义、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曹操“雅好文学”,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和杰出代表,其诏策、表章文辞质朴,诗文创作呈现出慷慨刚健之风貌,直抒胸臆、情绪激昂。电影《赤壁》中曹操这组镜头的处理表现曹操抒发求贤若渴,希冀成就大业的豪情壮志。与在忧生之嗟中就此消沉的文人不同,曹操追逐于在乱世建功立业,大展宏图,希冀立言、立功以求不朽。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少机警,有权数”,以孝廉入仕,唯才是举、胆识过人,阴险残忍,好弄权术,虽然电影《赤壁》在个别情节上进行了虚构和演绎,但依然比较真实地刻画了曹操的历史本真形象:残暴的本性、超群的胆识和刚健的诗文。通过影片开头众臣不畏献帝畏丞相的镜头画面,以及后续斩孔融、杀东吴使者、毒死蒋干、故意传播瘟疫等情节,凸显出了曹操的狂妄、猜忌、奸诈和残暴,与周瑜和诸葛亮的君子风度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正义和邪恶两极阵营,隐含着正义终将战胜奸邪的意蕴。影片也艺术地展示了曹操情感丰沛的一面,如提及自己小儿子曹冲时的哽咽动容,激励将士时许诺“要把你们都带回家,还要带走这里的泥土,回去告诉家乡父老我们赢了”,临战前温情地对小乔说“等打完这场仗再喝你的茶”,小乔欲自刎,曹操轻轻说了句“别闹”等,随着镜头的穿插变换,曹操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多面而立体。
电影《赤壁》所塑造的曹操并非脸谱化的,他的雄心壮志、军事才干、求贤若渴、文采滔滔、情感细腻等不同的侧面融合成了具有丰富层次的艺术形象,生动诠释了曹操的乱世英雄本色。
电影《赤壁》极大地保留了史学典籍和文学作品里汉末三国文人的原始形象,以此出发,又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加工和重构,使人物形象切切实实得到了立体的呈现,增强了现代性格,散发出不同类型文人的个性魅力。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考量时,既要全面了解人物所生活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又要解读人物的性格、命运等个性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综合多种因素来诠释人物。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核心地带是艺术真实,原本的历史真相是“历史1”,历史文献是“历史2”,而历史题材文学中虚构的历史是“历史3”,艺术真实应是“历史3”。电影《赤壁》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在历史人物的历史还原(历史2)与艺术重构(历史3)、时代解读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协调。同时,电影《赤壁》的人物塑造基本符合余秋雨所说的创作原则,“真人假事”要符合历史的可能性以及“真人”的性格发展逻辑,“真人真事”不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环节做任意改动。
历史总是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链条中,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最终是要与现实对话。童庆炳认为,创作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历史观是创作的指导思想,既然是在写“历史”,就不能不对写的那段历史有一种理解和评判。以“大历史观”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审察和批判历史,是可取的。历史题材电影,其背景不是架空的历史空间,而是特定历史事件的再加工,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赤壁》叙述历史故事,关怀现实价值,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关系,通过文人个性特征的立体化塑造、传统文化的展现、民族精神的彰显和电影语言的新意设计,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予以呈现和反思,深入挖掘了三国历史和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是历史题材电影商业化和跨文化传播的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