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守贵 黄小平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历史,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一直在艰难地探索生存之道。当今,电影文化已经进入快车道,商业化势头日渐强劲,竞争日益加剧,使得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是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无论是其社会关注度还是票房都不容乐观。“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最大难题就在于难以在电影产业的三大属性即政治性、艺术性与经济性之间达成平衡。”如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魅力挖掘出来,且与当前的电影商业模式进行恰当的融合,创作出“叫好又叫座”影视作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电影类型丰富多样,票房纪录持续刷新,使电影成为极具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但是作为中国电影重要构成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却发展缓慢,呈现出较为艰难的生存与求索状态。
在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商业、文艺、主旋律电影由原本的泾渭分明到近些年多元融合姿态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取得的喜人成果,促使一部分电影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困境和出路进行深度思考。电影自诞生起就具有的商品属性,促使无数投资者竞相投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构成部分,自然也离不开电影的相关特征和属性。不可否认,部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在近来表现出与商业亲近的态度,创作出一些较为出色的作品,如近几年在院线上映的《米花之味》《云南虫谷》等电影积极尝试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元素与商业进行融合,以期能够为大众呈现兼具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商业效益为一体的优秀作品。但根据院线票房数据显示,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面对成熟的商业类型片仍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外来创作者或投资者只是简单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致使所创作的作品缺乏深厚的云南本土文化滋养,呈现出“四不像”的尴尬状态;二是云南本土创作者对电影的商业性和观众审美期待认识不足,致使无法赢得市场青睐和受众认可。
不容置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和旖旎秀丽的空间景观,使其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像价值,也吸引了一批影视创作者前往云南,这本身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视听语言所传达出的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部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缺乏文化底蕴,俗套的故事情节套上云南特殊的地理空间,致使观众无法感受到真正的云南民族之美。
另外,内陆地区对云南的“边疆”想象,使得前往云南进行影视创作的电影人本身带着浓浓的边疆想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前电影银幕对于真实的云南空间和人文表达不够真实,甚至扭曲,而这一现象加剧了受众对于云南的误读。细究近几年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电影,大多是对于云南奇异的地理空间表达,致使影像作品呈现出一种旅游风光片的特征,缺乏对真正的云南故事和云南内涵及元素的表达。可以想见,这一类电影,因其流于表面的表达必会在线上线下都遭遇“滑铁卢”。
“十七年”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特色的民俗民风、厚重的人文底蕴、旖旎的空间呈现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银幕上描绘了独异的文化样态和空间。这一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以独特的话语方式在银幕上书写动人的“民族故事”。当前,国家对于民族电影创作的鼓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有利条件,给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电影创作者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深度探索其现状下的突破路径,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类型的丰富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应该立足本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讲述具有本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色、具有人类普世价值、多样类型的电影故事。云南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创作出独具民族个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为影视创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但相当一部分影视创作者对云南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的挖掘浅尝辄止,使得呈现在影像中的民族元素不够精准,缺乏深刻的文化表达。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一些为了迎合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对民族文化浮于表面的表达甚至是刻意曲解民族文化的改编现象。这致使多彩民族文化变形甚至失去最具自身魅力的民族特性和“本真”的价值。如新中国成立以前创作的电影《猺山艳史》,创作者为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一味追求怪诞,忽略传统文化的“本真”,使得影片文化呈现大打折扣。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需要电影创作者对民族文化进行潜心研究,在影视作品中充分表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本真”,才能够让其影视作品具有生命力。如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因对云南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得影片成为观众认可的“美片”。影片中的苍山、洱海、石林等景色的表现,在观众的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幅云南的美景图;同时,影片中白族“金花”和撒尼族“阿美”的纯良、勇敢、勤劳的民族形象深入人心;又如章家瑞拍摄的“云南三部曲”中的《诺玛的十七岁》,因为其对人性表现的真诚以及对哈尼景色的浪漫表达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如何讲好云南民族故事,让精彩的电影故事成为呈现云南多彩文化和表现丰富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是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宏大命题的重要部分。好的电影不仅应该叫好也要叫座,失去观众基础的电影,其生命力固然是短暂的,这就要求电影创作者应该摈弃传统的创作局限,大胆创新创作理念;运用丰富的影视艺术创作手段和视听语言,增强影片的艺术性和人文价值。创作者在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云南本土典型个体故事的挖掘和书写,进而为观众呈现出一部部或跌宕起伏或平易真实的民族故事。电影《花腰新娘》是由章家瑞导演,张静初、印小天倾情演出的一部表现云南花腰彝族村落中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相爱的故事。影片中特色的民族风情、旖旎的民族风光、鲜明的人物角色、生动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在创新创作理念维度上的一次成功尝试,虽然在民族文化书写方面略显不足,但精彩的故事和成功的形象塑造使得影片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和观众基础,也使得影片中的花腰彝族进入公众的视野。随后,章家瑞的另外一部影片《红河》更具故事性和创新性,而且很好地迎合了市场需求,影片讲述了一个“笑中带泪、感人至深”的故事,此片一改以往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宏大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个独立鲜活的小人物和他们身上发生的小故事、小细节书写呈现出来,实现了“情”的刻画。与此同时,影片让观众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体味到云南瑶族的民族风情和品格特质,进而实现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解读。影片可谓名利双收,不仅斩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而且还赢得800万的票房成绩,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云南本土影视人才的贡献和努力。早在章家瑞拍摄影片《五朵金花》时,周总理就曾提出拍摄民族题材影片,一定要有该民族的主创人员。实际上,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若想深刻地表达少数民族的品质、性格和文化内涵,实现从浅层的环境风俗呈现到深层民族精神方面的表达,从宏大的叙事转向细腻的民族品格刻画的转变,就需要本土人才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层理解和切身体悟。比如,影片《诺玛的十七岁》的演职人员几乎来自红河哈尼族;《太阳曲》是由云南本土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导,表现原始部落女艺术家的影片;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影视作品《红河》是由云南本土作家孟家宗编剧等。这些影片都起用云南本土人才,将本土民族人才创作理念注入其中,将云南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表现得真实生动。由此可见,深度培植云南民族本土人才,提高本土影视从业人员的艺术修养,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内涵能否被充分挖掘,视听表现是否富有感染力至关重要。云南少数民族影视的发展须大力培植云南本土优秀艺术人才的同时,还应打造云南少数民族影视品牌,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广泛,如何运用视听语言讲好云南本土故事,通过影视这一媒介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打造本土民族品牌,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是影视领域一个重要的命题。好莱坞,从原先美国地理上的一个小村庄,到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电影的文化符号,成为世界性的品牌和神话,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创作公司和电影人对于影视品牌的构建和塑造。
追溯影视本源可以发现,电影自诞生初就带有无可争议的商品属性,即使是现实主义电影和独立电影也不可能离开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在商品性和艺术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中国第五代著名影视导演张艺谋在谈到这两方面的关系时,就认为影视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并不冲突,商业性是影视创作必须重视的因素。以钟惦裴为代表的电影评论家强调:尊重观众的选择,把票房列入检验影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始终坚持电影固有的属性和特点。事实上,当前中国影视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之态;《战狼2》《湄公河行动》《我不是药神》不断刷新国产片在国内影院的票房纪录,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电影市场中一匹真正的“战狼”;就在这样影视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视作品却屈指可数。在如今国家大力扶植“民族电影”的政策下,云南应主动响应,积极鼓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大力扶植当地电影企业的发展,努力探索民族电影的文化根基,发挥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空间优势,建立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同时,积极面对当前电影的商业化进程,主动融入市场,开启“多元化”发展(院线、网络大电影、微电影)等模式,努力创作出兼备“商业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优秀电影作品。如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将革命精神、时代的印痕融入极具云南特色的空间中,将一代人在云南的记忆用现代故事的书写方式呈现出来,最终票房突破10亿元。虽然关于民族元素的呈现较少,但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和现代化的故事讲述方式使影片双赢,极强地拉动当地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给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在后消费主义的今天,电影创作者们应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当今电影市场,深度挖掘极具文化价值的民族故事,熟练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叙述方式,努力寻找商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