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新境遇

2021-11-13 01:28于欢洪向华
唯实 2021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话语时代

于欢 洪向华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着重领悟时代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与实践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实践进程与意识形态发展需要;应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五重”新内涵与新特征,不断引领教育实践的开展与完善,确保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命力、组织力、号召力与战斗力;应担当新时代历史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对于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要聚焦新时代下的新境遇,通过对新要求与新目标两个层面进行阐述,明确其发展指向,把握新时代社会建设需求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使命的同构性。

一、新时代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提出新要求

大学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目标群体,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后备军与生力军,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必然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融入新理念、增添新内容、采用新方式、明确新走向。

拓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爱”之视野。“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展现着各异的时代特点,但无论何时,爱国主义都是凝聚中华儿女内在向心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磅礴力量。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以党的最新理论为指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包容力,着力将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统合其中,从而实现新理念的内在融入,不断拓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爱”之视野。其一,就弘扬中国情怀而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应与“中国梦”思想相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中,需要满腔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响应时代召唤、投身发展大潮,勇担使命、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因此,高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传递国家梦想,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用“中国梦”引领他们投身于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其二,就拓展国际视野而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应体现兼容并包的广阔胸襟。新时代,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自然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这一问题上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与思想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与崇高追求,将“和合”文化绽放于新型国际关系之中,巧妙弥合了爱国主义与全球化之間的矛盾,拓展了爱国主义的理念与价值。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随之拓宽视野,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站在国际层面上引领大学生体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范式、“天下为公、万邦协和”的治理理念、“海纳百川、共存相生”的外交智慧,不断彰显我国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精神魅力与国际情怀。

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国”之思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内容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中国古代儒学教育下的爱国主义以“忠君爱国”为核心,以“家国同构”为表现;近代中国饱受内欺外辱,爱国主义则表现为对民主、独立、自由的向往,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党和国家领导人以现实需要为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情况为考量,将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总结出适合中国情境、表达中国意蕴、体现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价值导向。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爱国主义不同以往的时代特点,为达到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应随之创新,通过增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以新格局实现新功效,将不断丰富的“国”之思想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交往之中。其一,拓展“国”之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美丽”一词充实了“国”之理念,生动的展现出国家建设发展的崭新方向,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内容变迁与要求变化,以此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历史方位。其二,融入“国”之要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国”之思想进行创新发展,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将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教育等展现时代特征的“国家元素”融入育人实践之中,促使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三,挖掘“国”之内涵。《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国史”为视角,将“国”之内涵融入历史底蕴,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资源,有利于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教”之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前行,新时代大学生主体需要与价值选择呈现着多样化特点,针对这一实然状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亟须优化提升,逐渐改变宣讲、灌输等传统方式,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使爱国主义……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目标,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探索育人途径的创新性建设与创造性拓展,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具有深刻意义。因此,在新时代情境下打造导向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话语体系,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然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不断创新“教”之途径。其一,优化高校爱国主义理论教育途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理论输出要坚持线上与线下协同创新。信息时代高校要适应网络化传播需要,设置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开设专题课程,通过线上交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在网络场域中的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一新颖形式有利于拉近话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爱国主义精神获得大学生的情感支持。同时,就线下教育而言,高校应重视教育出版对解决“培育什么人”“为谁培育人”“怎样培育人”这些问题上展现的重要作用,推出多种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书本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话语更加“厚重”,有利于主体爱国情感的内在积淀,因此高校应围绕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意识、思想道德等重点内容精编细选教育读物,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推荐爱国主义主题书单,持续开展线下读书分享活动,从而筑牢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其二,创新高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途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实践手段要注重动手与动脑同频发力。高校应不断密切与社区、乡村、部队、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依托此类实体开展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国情与形势政策考察等活动,以特色爱国调研活动创新教育途径、转变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实地感受、调查沟通、宣讲实践来领悟爱国情怀,从而实现将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此外,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艺术化表达也是实践创新的途径之一,高校应不断开发与创作体现爱国情怀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影视、动漫等艺术作品,并鼓励大学生开动脑筋,以强大创造力加入创作之中,通过“图像表意”“声音表意”等方式彰显出来的爱国主义话语,更具感染力与共情力,更易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观接纳。

明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育”之要义。新中國成立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走向是贴近社会现实的,具体要求是动态变化的。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人”;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聚焦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成长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时期,性格特征突出、主体意识强烈,面对这一情况,“时代新人”的培育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走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以此明晰了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育”之要义。其一,培育有理想有信念的追梦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把握其特点、厘析其内容,充分展现它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蕴,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之路的指示牌,不断引领大学生以“时代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伟大理想信念创造新时代伟大业绩。其二,培育有本领有才干的筑梦人。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临着诸多未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应感召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时代新人”的自觉态度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不断强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斗志昂扬的精神品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之人,将个人成才的“理想意图”与国家发展的“使命要求”相结合,以崇高的理想、过硬的技能、良好的品德为实现祖国富强添砖加瓦。其三,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圆梦人。“时代新人”最本质的培育要求就是责任与担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认同中国发展道路、认清社会建设需要,拿出逢山开路的干劲奋勇搏击,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二、新时代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设定新目标

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不必遵循一成不变的固定范式,尤其对高校而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是保持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只有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深刻的时代内涵、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心中。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进入了国家历史发展进程的新阶段,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设定了新目标,即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态势,充分适应新时代展现的话语情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话语基调,以培育大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为目标,构建具备鲜明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

高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所内蕴的中国特色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国把式”,而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思维转换与内容表达,是不断创新与拓展话语范式的动态过程,只有展现变化着的新时代中国样景,才能真正使话语冠以“中国特色”之名。其一,要站稳中国立场。为确保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前进,就要认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把准定盘星,保持政治定力,矢志不渝站稳中国立场,促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入脑入心,进而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其二,要展示中国风格。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凝聚大学生信念与力量的系统工程,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其话语只有根植于中国客观实际,将新时代语境中所展现的多种话语样态相互贯通融合,通过不断总结话语经验、坚守话语阵地、创新话语范式,使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最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才能当好爱国主义精神的“扩音器”“传声筒”。其三,要体现中国气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创建理路,只有立足于中国社会特质,将概念、问题、范式等要素看作生命线,以中国逻辑解析中国国情、总结中国规律、建构中国理论,才能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展现中国气派,不断夯实大学生共同思想基础,进而促使其以爱国主义为行动指南,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展现深刻的时代内涵。在社会演进的不同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着爱国主义发展走向及内容要求,致使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内涵存在着明显区别。正如毛泽东所言:“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就高校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必须依据现实情况不断更新,着力于从现实语境中挖掘新素材,将深刻的时代内涵融入话语内容之中,不断提升话语亲切感与有效性,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时代性转化。其一,要把握时代特性。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不是单纯的“交往活动”,深刻的教育意义要求其直面社会现实,将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要素纳入话语体系建构,用通俗易懂、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形式创设话语时代范式,从而形成集发展性、科学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话语,生动诠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其二,要体现时代意蕴。回顾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进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仍需不断改革与创新,始终展现时代风貌与气韵,应着力从历史背景、现实境况与未来发展等时空维度中阐释爱国主义时代意蕴,传播具有时代内涵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致力于将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融入大学生头脑之中。其三,要明晰时代要求。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时代要求内蕴于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之中,逐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影响着个人发展高度,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是对祖国的基本情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凝聚着智慧与力量,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制度保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厘析与阐发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共性认识基础,逐步达成价值共识、信仰共识,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当代青年属于社会群体中的活跃人群,他们更注重词语的个性化,注重感觉和体验的共鸣”。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若想更好的被大学生接受,必然要更加注重内容建设,增添生活气息,贴近大学生接受心理。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然要求其更加关注社会状况,而新时代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与性格特征促使他们对现实问题同样有着持续的求知心态,如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便找到了与大学生群体需求相契合的关键点,即充分考虑大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在话语内容的组织上更加注重主体感受,以现实为依据探索贴近大学生接受心理的交往形式。其一,要掌握求新心理。高校应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辨识大学生日常关注的新话题、新人物、新事件,并将此类信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之中,通过叙事技巧吸引眼球,有效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性开展爱国主义意识建构,不断增强话语感召力、凝聚力、亲和力、说服力,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自主提升。其二,要符合求真心理。大学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主要受众,为达成爱国主义思想共鸣,高校必须以真实事件填充话语内容、以真挚情感彰显话语魅力、以真实案例引领舆论导向,把“理论说教”灵活转化为“日常感悟”,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符号解读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用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全真话语资源“对症下药”,实现“因势利导”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充分发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解释力与感染力,使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科学高度、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其三,要适应求趣心理。高校要瞄准大学生兴趣点,积极吸收时尚元素,探寻符合青年审美需求的话语表达,不断契合其认知特征与心理期待。应以网络流行词汇为范本研发新颖词句,不断扩充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词汇体系,同时利用“缩写体”“表情包”等具备“烟火气”的话语方式实现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努力将思想教育“转码”成人文关怀,并逐步在话语交往过程中提炼出一套言之有物的鲜活话语体系,以此填平“话语代沟”,发挥好教育塑造功能,实现以鲜活语言讲述爱国道理,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于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研究生;洪向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督学、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话语时代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