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
摘 要:新时代地质学及地球科学面临着从行业向社会的转型,对传统的地质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地学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地质学的形成、发展历史和地质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以 “爱国、求实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地学精神,即李四光精神起源、形成及其在新时代的教育意义。认为地质学及地球科学教育应在传承地学精神的基础上,将地学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地学文化;地学精神;地质学;地球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6-0094-05
Abstract: Higher requirement has been proposed for traditional geological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geological industry to human society in geology and geo-science under new era. This article was expounded in detail for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geo-spirit (i.e. Li Siguang spirit) which core idea is "patriotic, practical and dedication", as well as their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under new era with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geo-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geology form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geological educ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ducation of geology and earth science would be train more creative talent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for our society if the geo-culture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geo-spirit inheritance.
Keywords: geo-culture; geo-spirit; geology;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经过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几十年至几百年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迎接全球环境挑战而逐步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作为宇宙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地球系统进行研究,探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类)、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将人类活动作为与太阳和地核并列的、能引发地球系统变化的第三驱动力,其科学精髓是地球系统观。尽管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多时空尺度,但目前主要围绕十至百年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而展开研究,然后逐步向早期的地质年代推进[1],与地球科学分支中的单一学科相比,地球系统科学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突破了单一学科二元论的非此即彼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整体、系统和优化的评价体系[2-3]。
地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主体,以包含在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事件、地学景观中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内容,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4],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可分为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其物质层面包括火山、地质遗迹、化石、矿物、地形、地貌景观等具有美学价值、研究价值、科学价值的地质资源;其意识层面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地球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思想、精神、风俗、文化、价值观等[5]。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以人地和谐为指导思想,以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具有積极文化意识形态的地学文化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并有望成为地学文化的主导。
一、地学文化发展现状
地学文化是在人类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远古文明就是原始地学文化的初始状态[5]。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都是在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并逐步适应自然,在这一阶段的地学文化主要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斗争的基础上,由于生产力低下,在意识上易受神秘力量的支配,如欧洲的神学,在中国也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可称为古代地学文化。自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后,在工程和矿产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了地质学,在这一阶段的地学文化主要是以人为主体,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目标,可称为近代地学文化。当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步扩大,足以影响地球环境时,即人类已有能力改变地球系统并达到威胁地球上的生命生存时,此时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地学文化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可称为现代地学文化。
现代地学文化主要包括宝玉石及其蕴藏的石文化和玉文化;自然景观及其承载的文化系统,如“雄”“奇”“险”“秀”“幽”“旷”“野”等美学特征和对自然景观的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等人文价值,涉及相关的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化和绘画等[5];地质遗迹及其所记录的地球演化历史,包括实物“档案”、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因素,例如在我国石油行业形成的大庆精神,在地质行业形成的勘探精神,以及与地质遗迹相关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法律条文、宗教仪式等。表现形式包括产品形态和非产品形态。其中产品形态又可分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两种:前者主要指一些含有文化内涵、能体现艺术内容,可标价出售的玉石、书籍、艺术品、观赏物等;后者则包括地质公园、盈利性地质博物馆、地质旅游景点以及与地学文化相关的文艺演出、电影、电视、娱乐项目等。非产品形态则包括地质遗迹保护、非盈利性地质博物馆和地质文化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