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评汪曾祺《昆明的雨》

2021-11-13 21:04姜匀秋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牛肝菌仙人掌杨梅

姜匀秋

我虽长在华北,却生在黔南,对云贵地区总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儿时上语文课印象最深的两篇文章,一是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读毕只想赶快去玉龙雪山和四方城看看;另一篇就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边读边想那倒悬的仙人掌及乒乓球大的火炭梅,心思也从少雨干热的北方飘散,重聚于未曾踏足的西南边陲所在。之后数次阅读,那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的雨味总是扑面而来,为平淡无味的日子徒然增色。

一、惬意的生活

《昆明的雨》以作者应友人“有昆明的特点”之求作画开头,画中主体是一片倒挂的末端开金黄花的浓绿仙人掌,陪衬是几朵菌子。初读生疑:仙人掌为何有昆明特点?再读,原来仙人掌在昆明可以辟邪,还可充当篱笆防猪羊,有趣极了!那为何只防牲畜不防人—因为没有必要。作者笔下的昆明人都在惬意地生活,毫无偷鸡摸狗之嫌。首先是呈贡跳火车捡鸡枞的旅人,“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火车慢,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与云南慢节奏生活的冲突与融合,鸡枞随处可见是因为这片蛮荒之地其实充满惊喜,而善于且乐于发现这种惊喜的正是淳朴的昆明人。还有卖火炭梅的苗族女孩,沈从文和汪曾祺都爱给云南女性作写实画,且各有特点,一个热烈张扬,“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见沈从文1963年创作散文《云南的歌会》,原名《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另一个恬淡内敛,“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配上圆润甘美的杨梅,气氛一下染上雾蒙蒙、轻飘飘的淡色调。接着是房东太太和养女,她们和那株硕大的缅桂树一同出场,“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每次读到此段,眼前总似两只翅尖上有晶莹雨露的浅色蝴蝶绕着挤挤攘攘的白兰花上下翻飞,直抵人心最深处。最后出场的是作者本人和其好友朱德熙,同学亦是同乡的两人搭伴去莲花池,在池边的小酒店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是有由小转大的清雨,有开着密密匝匝白花的木香,有埋头苦睡的肥鸡,面前是酒肉,身边是密友的一天,值得铭记四十年之久,能够偏安一隅与好友“诗意的栖居”,何尝不是昆明独有的馈赠?据汪曾祺长子汪朗回忆“朱(德熙)家装饰不多,却挂了爸爸的一幅墨菊和一幅字,那幅字抄的是爸爸自己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昆明的雨》文末的“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可见,忘不掉昆明那场雨中小聚的不止一人。

汪曾祺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不止是因为其在昆明生活了七年,更多的是浸润在昆明雨中的惬意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他。

二、写意的人生

汪曾祺的文字绝少浓墨重彩,永远娓娓道来,通过最普通细微之事,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看似结构松散,其实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掩卷恍然:原来分散的内容都是为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的写作主旨之点缀。

《昆明的雨》也是如此,作者写仙人掌、写菌子、写杨梅、写缅桂花、写莲花池,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都在点“雨”题。昆明的仙人掌倒挂依旧鲜活,“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牛肝菌、青头菌是在“雨季逛菜市场”的大背景下才出现;杨梅和缅桂花分别是“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换言之,“昆明的雨”是文章的中心。

那么昆明的雨到底是什么样呢?首先“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一年四季多晴少雨,和烟雨朦胧的江南及四季分明的华北都不相同。昆明的雨季让人舒服,其一是颜色亮丽—“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浓”指水分多,“绿”则最具生命力,昆明雨季的草木呈现出饱和度极高的绿色,高大的缅桂甚至把房间都“映绿了”,其间还缀着黑红黑红的火炭梅和数不清的半开的木香花,好一幅生机勃勃的雨中赏景图!其二是美食众多—汪曾祺极富生活情调,写过《昆明菜》《昆明的吃食》《昆明的果品》等多篇散文来表达其对昆明饮食的钟爱。本文也不例外,雨天和好友坐在昆明街边小馆就着猪头肉喝土酒别有一番滋味。雨季昆明的菌子更是丰富:需多放蒜的牛肝菌、格调稍高的青头菌、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以及菌中之王鸡枞……至于“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的本地杨梅,更是读着嘴里便咂出酸甜的滋味来。其三是触发思绪—“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1937年汪曾祺前往昆明求学,两年后考入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七载春秋。汪曾祺颇能苦中作乐,但终免不了思乡,淅淅沥沥的雨声尤能触发乡愁,所以文末专以李商隐《夜雨寄北》做引,记录和朱德熙去看陈圆圆石像。朱德熙是作者的同乡好友,能在雨天分享他不可言说的思乡情怀。为何要看陈圆圆?因为“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背井离乡的相似经历让二人感同身受。强调陈圆圆像身着比丘尼装,或许是临池听雨,联想她投水许是无奈之举,因此生出一份怜香惜玉之情。

三、肆意的生命

汪曾祺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我倒觉得先生的文章雅极,这种雅不是浮于表面的遣词造句,而是潜身于字里行间的温润,读他的文字,除了会心一笑的幽默,更反映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审美品位和人文关怀。

观察力是作家必备的工具,汪曾祺敏锐的观察力不止在形更在神。他能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牛粪般的干巴菌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变成一盘珍馐,苗族女孩子是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而不是台阶正中。更可贵的是这一幅幅写实画除了“真”还增添了“性”,他读出了一草一木的品性:仙人掌是“顽强”的,雨季草木呈现出“近于夸张的旺盛”,木香是“爬”架上的。这些植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人一样鲜活的性格和姿态,所以他用对人的评判标准去品评它们。昆明的雨季是松弛有度的艺术家,漫长但节制;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似空有好皮囊的纨绔子弟;“把儿兰”的名字与缅桂不搭,因为大红大绿配不上如玉佳人……

《昆明的雨》记载的是四十年前的“情味”,当时大环境是恶劣的,汪曾祺也不过一介贫苦的青年人,但他总愿用笔来美化生活,展现肆意生命所流露出的美好。他曾写过“一贫如洗。我们交给房东的房租只是象征性的一点,而且常常拖欠”,但紧跟着“昆明有些人家也真是怪,愿意把闲房租给穷大学生住,不计较房租。这似乎是出于对知识的怜惜心理”(见汪曾祺于1991年创作的散文《觅我游踪五十年》),是自嘲也是感激。写雨季的牛肝菌随处可见,“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初读不解“连”意,翻检史料才知当年昆明物价奇高,联大的食堂更是堪忧,饭里出现老鼠屎也不稀奇,但拜昆明的雨所赐,学生们也能吃上一碗“滑、嫩、鲜、香”的牛肝菌,这种苦中作乐的心境何其难得。再如细细描写炒干巴菌的过程,“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我去饭店尝过干巴菌,但如果没有“下点功夫”,味道就少了些层次感。先生下放张家口所作《中国马铃薯图谱》,字里行间也只见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鲜少有悲凉之感。世间很冷,但翻开先生的文章总是暖的,“人间送小温”几个字,他是做得到的。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对肆意的青春岁月的积极态度。当年偏科嚴重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如鱼得水,据汪朗回忆“他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常常晚上不睡觉看杂书,白天逃课,泡茶馆。有的课分很高,有的课就没什么分,主要就是凭着他的才气”。在昆明,他投入恩师沈从文门下,结交终生挚友朱德熙,与夫人施松卿相识相交……中国文人做文章向来擅长于“寓情于景”,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春风得意的少年人发自内心的欢喜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可以透过白纸黑字,无视岁月流逝,感染万千读者的。

猜你喜欢
牛肝菌仙人掌杨梅
仙人掌
清欢杨梅酸
坚韧挺拔的仙人掌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杨梅
腊月杨梅红
仙人掌
杨梅
牛肝菌的功效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牛肝菌扒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