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欣,何 飞,王 秀
(1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2南京洲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3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4)
随着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城市里的自然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等,然而这些地方的自然教育却未得到很好地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发展速率正在逐渐减缓,不再仅仅追求规模和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品质[1]。城市中自然的建设也是如此,不仅要有自然,自然中还应具备各种功能,例如美学功能、游览功能和自然教育功能等。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是指在城市中或城市周边延伸地带进行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以此为城市提供休闲旅游、娱乐观光、创新教育,同时具有提供农业产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功能的现代农业[2]。适合开展一些体验、互动的活动,因此,在都市农业与传统的城市公园、绿地相比更具备开展自然教育的良好条件。
本文立足于城市农业这一新兴的城市自然类型,从自然教育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探讨在都市农业中开展自然教育的意义和营造的策略,以期为类似的城市自然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是指通过在自然中体验、学习,通过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中的事物、现象以及过程,从而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态[3]。
自然教育的思想起源于西方,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必须“归于自然”,这里的自然主义教育其实是指人回归本性、善良、纯真,与现代的自然教育还有一定差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理念,这是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关于环境教育的概念。1975年发表的《贝尔格莱德宪章》,阐明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对象,为国际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4]。这里的环境教育即为自然教育的前身,强调自然教育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将教育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在自然中成长,并获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的理念。
自然教育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3]:(1)学习对象:自然教育的学习对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的事物,包括动物、植物、生态环境、自然现象等;(2)学习场所:自然教育的学习场所是指置身于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如:森林、草地、湿地、公园等地,强调在此类自然环境中进行认知、体验,亲近自然事物的过程;(3)学习目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认知自然、了解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为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自然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多个方面:(1)自然解说系统:解说系统可以分为人员解说和媒介解说。人员解说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来访的游客进行自然内容的讲解,从而使游客达到了解自然的目的,媒介解说包含指示牌、图片、展览、视频等方面。(2)自然的观察体验:是指人们在参观学习自然环境时,调动各类感官对自然中的地形、地貌、动植物等进行观察,同时参与到环境中进行体验,如利用自然材料制作标本或参与到自然活动中[5]。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市区内部或者市郊,为了满足城市关于农产品、生活、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而发展的一种多功能的农业[6]。我国都市农业现有类型主要包括:农业公园、休闲农场、生态观光园、高科技农业园等类型。这类都市农业在我国城乡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省为例,截止2014年,江苏省有各类都市农业5100个,全年游客量达到8600万次,综合收入达到265亿元[7]。而这类都市农业在规划设计时多注重其休闲娱乐的功能,而对自然教育功能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教育就要在课堂中,殊不知都市农业中的农业生产环境、植被、动物本身就是自然课堂,是城市的市民和广大师生接触自然、学习自然的良好场所。
在都市农业中进行自然教育的营造,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1)认知类教育:这类自然教育环境包括农耕植物园、农场动物园等专类园,是认知动植物的良好场所,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儿童正好缺少此类环境。(2)观察类教育:这类教育主要包括观鸟、观虫、观鱼等,以观察动植物为特点的一类特色自然教育类型,如通过观鸟望远镜,观察水鸟水面捕鱼、昆虫啃食叶片的过程、蜜蜂采蜜的过程、蚕宝宝生长吐丝的过程等。(3)互动体验类教育:这类教育是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到自然教育中互动体验,从而认知自然的过程,例如蔬菜种植、采摘,水稻的收割、用稻草做艺术品编制等。
由此可知,在都市休闲农业中进行自然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且营造的策略多样,为丰富城市中自然环境建设,发展自然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南京江心洲江心雨露葡萄园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果园路,占地面积约182亩。南京江心洲素有“梅子洲”之称,是长江下游地区唯一一个主城范围的江中洲岛,享有长江绿宝石之美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江心洲开始种植葡萄,从1999年江心洲第一届葡萄节开始,味美甘甜、汁水充足的江心洲葡萄就深受南京市民青睐,坐轮渡、江风听浪、摘葡萄、吃农饭成为一代南京人儿时美好的回忆,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12000亩。2009年,南京·新加坡生态科技岛项目正式签约奠基,江心洲将以“生态、科技、低碳、智慧”为引领,建成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产业园。从2012年开始,随着南京生态科技岛的建设,葡萄园开始逐年缩小种植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岛其余葡萄园已经全部拆除,仅剩江心雨露葡萄园一处,成为了江心洲葡萄记忆的最后保留处。
江心雨露葡萄园建于90年代,经过对现场的详细勘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4.2.1 形象问题:葡萄园内建筑破损,外观形象较差,周边环境杂乱,整体风貌与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整体形象不符,难以体现“生态科技城、低碳智慧岛”的城市形象。
4.2.2 记忆保留问题:江心雨露葡萄园曾经作为江心洲葡萄种植的一个最后保留园区,其葡萄记忆如何体现,成为场地设计中的重要难题。
4.2.3 空间、配套问题:葡萄园建设较早,仅考虑葡萄生产功能,内部道路狭窄,缺乏游客停留休息空间;且葡萄园内设施条件简陋,缺乏道路标识系统、停车场、餐饮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4.2.4 功能问题:现有的葡萄园仅有葡萄生产功能,作为未来接待市民游客的都市农业公园,缺乏休闲娱乐、自然教育等功能。
江心洲总体规划将岛南定位为现在农业发展区,该葡萄园位于农业发展区中,距离河西主城一步之遥,五桥通车后交通更加便利,具备良好的区位和交通基础。
4.3.1 营造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儿童乐园。以精品葡萄园为基底,以儿童自然实践教育为核心,通过自然景观的营造,儿童户外无动力设施设置,室内葡萄文化艺术创作,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打造以倾听自然、解读自然为主的儿童自然教育乐园。
4.3.2 营造以葡萄文化艺术为核心的葡萄特色乐园。以葡萄文化为主脉,打造集葡萄历史展示、葡萄艺术创作、葡萄酒销售、葡萄文创、葡萄酒轻食、葡萄科普为主的葡萄文化艺术乐园。
4.3.3 营造主城范围内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新品牌。营造以葡萄采摘、创意农业、果蔬认养、田园餐饮、休闲垂钓、农家餐饮、野外烧烤田园生活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
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以“自然教育”为主题,将园区规划为综合服务区、葡萄艺术村、自然教育乐园、滨水休闲区、葡萄种植展示区等五大园区。
图1 江心雨露葡萄园总平面图及功能分区
4.4.1 综合服务区:此区位于葡萄园区的东北部,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承担园区接待和展示的功能,规划有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洲岛葡萄历史展示馆、葡萄管理用房等。
4.4.2 葡萄艺术村:此区现在是一处废弃的用房,用地性质是建设用地,且位于西侧入口处,规划设计为葡萄特色的艺术园区,主要营造的是自然教育中的互动体验类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工作室,在这里体验葡萄主题涂鸦、手工制作、葡萄水墨创作、葡萄拼盘比赛等活动;葡萄酒作坊参与葡萄酒的酿造流程,体验葡萄酒文化的魅力;葡萄文创坊参与葡萄相关的文创产品的手工制作。
4.4.3 自然教育乐园:此区是整个葡萄园区的自然教育特色区域,包括有植物认知的田间小课堂果蔬园,其中的植被以形态、色彩丰富的瓜果蔬菜为主,既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起到自然科普的作用,又具备观赏价值。还有可以在体验中学习的耕种园,在这里儿童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种植自己喜爱的植物,并认养观察其生长过程。还包括昆虫角,里面养了各类昆虫,可以观察其各种状态。最后是一个全年龄段的智育乐园,可以接纳0~14岁的孩子在此玩耍。
4.4.4 滨水休闲区:此区域是原有一条天然的小河从此流过,将河岸适当整理,做成整个全区的休闲区域,可游览、观赏、垂钓,丰富了整个园区的活动。
4.4.5 葡萄种植展示区:此区域包括原有和新增的葡萄种植园区,也是葡萄园的核心所在,可以提供葡萄生长观察、采摘体验等各类自然教育活动。
江心雨露葡萄园作为南京距离主城区最近的都市农业,其自然教育特色营造,充分体现了自然教育的核心思想,将教育置于自然中,在自然中观察、探索并获得自然知识。园区的改造设计改变了葡萄园原有的破败景象,使得其从形象、功能、空间方面都焕然一新,且作为江心洲葡萄记忆的最后保留地,做出了葡萄园区的特色。经过此次营造设计,将原来仅有种植功能的一个农业种植园,变成一个可游、可赏、可停留、可体验的都市休闲农业综合体。本文记录了园区的设计理念,以期为自然教育和都市休闲农业的营造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