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章贡区2016—2019年肺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

2021-11-13 09:59:28池立红郭于飞刘水风罗江洪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章贡区肺结核病结核病

池立红,郭于飞,王 帅,刘水风,罗江洪

(1.赣南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2.章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赣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结核病以肺结核为主,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1]。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2017年约有1000万人患上了结核病,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结核病,据2017年统计,中国约有88.9万结核患者[2],在全球病例中,世卫组织列出30个高结核病负担国家,其中中国病例占比9%,是全球第2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3],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鉴于此,本文收集赣州市章贡区2016—2019年肺结核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减少结核病发病和死亡人数,切实降低结核病疾病负担和患者经济负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核病病案信息。

1.2 内容和方法 收集赣州市章贡区2016—2019年肺结核病患者的病案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住址、就诊信息、疾病相关情况等,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赣州市章贡区2016—2019年肺结核病患者的疫情概况、时间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地区分布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0导出并整理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的描述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病疫情概况2016—2019年章贡区累计报告肺结核患者1418例,年均发病率为69.18/10万,不同年份肺结核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7,P<0.001),肺结核患者累计死亡19例,死亡率为0.90/10万,病死率为1.34%。

2.2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患者的时间分布 2016—2019年报告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肺结核发病率最高,为75.96/10万,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最低,为60.82/10万(表1)。2016—2019年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5月份和9月份报告病例相对较多,分别为139例(9.80%),133例(9.38%),146例(10.30%),155例(10.93%),2月和10月报告病例相对较少,分别为96例(6.77%)和94例(6.63%)(图1)。

表1 2016—2019年章贡区报告肺结核患者发病情况

图1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报告病例时间分布

2.3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患者的人群分布

2.3.1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分布 2016—2019年章贡区报告肺结核病例中男性984例,占比为69.39%,年均发病率为96.77/10万,女性434例,占比为30.61%,年均发病率为42.02/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135,P<0.001),是女性发病率的2.27倍(表2)。

表2 2016—2019年章贡区报告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分布

2.3.2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患者的年龄分布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病不同年龄分段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85,P<0.001)。报告肺结核患者最小年龄为9月龄,最大年龄为94岁。6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达到119.86/10万,占总人群发病的32.65%,0~17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低,为9.00/10万,占总人群发病的9.00%(表3)。

表3 2016—2019年章贡区报告肺结核患者的年龄分布

2.3.3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患者的职业分布 2016—2019年章贡区报告肺结核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580例占比40.90%,其次是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219例,占比15.44%,离退人员217例,占比15.30%,学生96例,占比6.77%,其他90例,占比6.35%,商业服务人员71例,占比5.01%,干部职员52例,占比3.67%,工人44例,占比3.10%,医务人员23例,占比1.62%,教师15例,占比1.06%,餐饮食品业4例,占比0.28%,散居儿童、公共场所服务员及民工均2例,占比0.14%,保育员及保姆1例,占比为0.07%(表4)。

表4 2016—2019年章贡区报告肺结核患者职业分布

2.4 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患者的地区分布 2016—2019年章贡区每年各街道(镇)均有报告病例,其中水南镇报告病例最多,267例占比18.83%,水东镇报告病例最少,84例占比5.92%,各街道(镇)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893,P<0.001),居前五位的是沙河镇,水西镇,沙石镇,东外街道,南外街道,发病率分别为89.40/10万,85.96/10万,79.89/10万,76.51/10万,66.97/10万(表5)。

表5 2016—2019年章贡区各乡镇肺结核报告发病率/10万−1

3 讨论

2016—2019 年章贡区肺结核年均发病率为69.18/10万,低于2019年赣州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84.43/10万以及2005—2013年江西省肺结核年均发病率91.53/10万[4],高于2017年全国肺结核年均发病率63.05/10万[3]。2016—2019年章贡区不同年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近年我国高度重视肺结核防治工作,在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5],同时章贡区采取定点医院与疾控机构联合诊治管理模式,市级定点医院分担区里结核病诊治工作,疾控机构负责管理督导工作,实行医防分开,使肺结核发病率有所降低,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但年均发病率仍高于2017年全国肺结核年均发病率,可能由于定点医院具备丰富的医疗网络、先进的诊断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使阳性检出率不断提高,提示需进一步加强肺结核防控工作,积极开发、引进结核病防治新技术[6]。与此同时,应加强结核病定点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7],共同努力遏制结核病疫情。

章贡区肺结核报告病例多集中在3~5月和9月,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播性疾病,冬春季节高发,9月份报告病例较多,可能和新生入学体检有关,提高了肺结核的检出率,应在冬春季节来临前和新生入学前的2个时间点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有利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男女患者比例为2.27∶1,与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调查结果(2.15∶1)[8]和全国结核病调查结果(2.28∶1)[9]基本一致,这可能由于男性多扮演家中主要劳动力的角色,工作艰辛,饮食生活习惯不良(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等)[10],免疫力低下,且生活压力大于女性,交际圈较女性更广泛,暴露机会更多[11],更容易感染结核病。章贡区肺结核各年龄段均有报告病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集中在18~59岁年龄段,与2006—2017年贵州省[12]调查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青壮年学习和工作压力较大,机体免疫力较低,且学生具有群体聚集性[13],感染的几率更大,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能因为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衰退,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14]。结核病患者职业主要以农民为主,这与李源等[15]研究结果一致。应加强重点人群防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肺结核的风险。针对老年人群应重视体检筛查工作,一旦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并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宣教,避免恐慌心理,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学校结核病情况也不容忽视,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应严格落实学校师生体检、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学生晨检等相关工作[16],降低学校结核病发病率。与其他地区相比,水西镇和沙河镇结核病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水西镇和沙河镇属于乡村,而其他地区属于城乡接合部或城区,乡村经济水平较低、医疗条件较差、环境卫生状况不好,接收到的结核病防治知识也有限。应提高乡村经济水平,加强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改善乡村的环境卫生状况,重点关注乡村地区的结核病防控。

综上所述,2016—2019年章贡区肺结核发病率较高,仍需要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坚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加强结核病定点医院与疾控机构的合作,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控工作,开展规范化治疗管理,持续供应免费药物及诊疗服务[17],提高弱势群体就医水平[18],减轻结核病经济负担。加大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有效降低结核病发病率。

猜你喜欢
章贡区肺结核病结核病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西部医学(2024年3期)2024-03-21 12:22:24
书房里的“争吵”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46
健康教育对于肺结核病防控管理的效果研究
特种兵的“味道”
章贡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7:55
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病治疗方案中的效果比较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04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6:02
110例耐药肺结核病临床特征分析
牛肺结核病的病理形态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