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近郊地区实用性村庄规划路径探索
——以合肥市蜀山区马岗村为例

2021-11-13 06:52:00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庆文
区域治理 2021年42期
关键词:蜀山区用地村庄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庆文

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乡村出现了忽视生态、人口流出、设施不足、风貌缺失特色、实施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大都市近郊地区的乡村是问题尤其明显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各地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村庄规划,但研究方向多集中在有文化和历史的传统村落,内容不贴合大都市近郊地区村庄的发展需求。

我国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中,无论是从总体层面还是详细层面,都缺乏对大都市近郊地区乡村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体层面,城市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重城轻乡”,以城市带动全域发展,村庄作为点的形式存在,进行简单粗糙的分类,缺少从乡村自身发展角度对建设进行合理安排;详细层面,部分镇、村庄规划“就村论村”,缺乏与周边城市各类宏观层面规划的衔接,可实施性较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乡村需要提出哪些营建策略和如何进行村庄规划,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马岗村位于合肥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的蜀山区,紧邻小庙镇镇区,同时位于蜀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内,区位交通便利,是典型的大都市近郊型乡村。蜀山区近年来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的建设,小庙镇马岗村村庄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马岗村作为合肥市率先开展的市级村庄规划试点,在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团队与蜀山区、小庙镇及马岗村多轮对接和讨论,边调研、边规划、边总结,强调多规合一、立足本底、合理谋划、精细设计,将规划落到实处,将乡愁留于民心,汇聚多方力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乡村规划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一、蜀山区马岗村概况

(一)现状认知

马岗村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紧邻南淝河水源保护区,淠史杭干渠贯穿其中,并有多个水库和区域水系,生态环境优越。村域内及周边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曹操河、将军岭、凤凰墩遗址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村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运河新城、引江济淮工程、蜀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蜀山区农村公路网规划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为马岗村带来发展机遇和战略指引。小岭南乡村振兴建设、凤凰墩遗址项目已带来红利效益,未来随着余郢村等将军岭乡村示范区的建设,将有效带动马岗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受限于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马岗村村域内用地较分散,沿机场高速两侧用地制约性较大。因村庄紧邻镇区,为合肥市近郊地区,人口多向镇区或市区迁移,村庄人口流失严重,村庄存在空心化现象。导致村庄产业链条不完整,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

结合“三调”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村域内各类用地较分散,宅基地布局凌乱,耕地、林地及水域等资源保护压力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挑战较大。马岗村文旅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存在产业链条不完整、服务体系不完善、要素整合不到位等问题,现状一产如何强化、二产如何转换、三产如何融合等都存在现实挑战。

二、总体发展策略

(一)遵循原则

1.三生融合

生态是基础,生产是关键,生活是目的。坚持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协调发展,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品质化”,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

2.刚弹结合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区三线”,对村庄分类、建设用地规模、村庄建设用地边界提出明确的刚性定量、定形管控。同时规划还应兼顾村庄发展的弹性,通过预留机动用地指标的方式兼顾村庄近中远期的发展用地需求。

3.共同缔造

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提倡“开门编规划”,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不同层级政府的作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村庄规划各阶段编制,打造政府、社会、村民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构建“规建管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见表1)。

表1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重点对比表

(二)发展方向

1.用地梳理

生态优先,增加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优化村域内部结构,提高村庄用地效率。提高村庄用地保障和服务水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设施用地占村庄建设用地比重进一步提高。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提升村庄环境品质。

2.产业发展

“产业引领”: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和目标。“集约调整”:摸清产业家底,优化产业布局。“产村融合”:区域协同、城乡统筹、方向指引、空间整合、交通优化。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旅游市场的引爆力。

3.村庄建设

整合宅基地建设,优化村庄建设空间布局。整治村庄风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合理利用闲置地,增加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增强与周边镇村的要素交互。

4.设施配建

梳理区内交通体系,强化交通网络连通性,优化道路等级和功能;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

(三)目标定位

充分衔接上位规划(表2),依托小岭南、曹操河等乡村旅游基础和生态田园风光,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完善配套设施为抓手,建设具有合肥江淮分水岭地区特色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将马岗村打造为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村”。

表2 上位规划解读与关键词梳理表

打造宜游的文旅融合精品示范村,宜业的都市田园生态风尚村,宜居的乡村振兴特色样板村。

三、规划特色路径

(一)分类引导、试点先行

按照先布局、再规划的统筹工作思路,在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的基础上,选取自然资源本底较好、村庄基础条件优良、发展趋势较好、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村庄作为规划试点,积极有序推进蜀山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二)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1.宏观层面—区域协同

按照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都市郊区乡村发展的合肥样板区域定位,挖掘马岗村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与特色农业资源潜力,协同构建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环。

2.中观层面—联动发展

落实和衔接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运河新城等规划相关内容,与“一路一廊,五区十村”的总体布局下的特色村庄联动发展,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建设。

3.微观层面—主动融入

立足村庄已有特色资源优势,主动融入蜀山区、小庙镇发展格局,实施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等设施共建共享与游线串联,实现联动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探索、融合促进

1.用地刚弹结合,强化空间规划思维

规划对村庄类型、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提出明确的刚性定量、定形管控;对重点建设区域及居民点道路交通、农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公共空间等内容提出弹性的指引。底线管控的前提下战略留白,应对村庄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2.农旅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全面振兴

依托村庄特色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运用农宅使用权流转政策,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以特色文化保护为基础,以文旅、农旅融合为核心,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构建一产主导、二产升级、三产带动的都市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见图1)

图1 现状特色资源分布图

(四)上下联动、共建共享

1.村民做规划,政府抓推进

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提倡“开门编规划”,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不同层级政府的作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村庄规划各阶段编制,打造政府、社会、村民、设计师等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构建“规建管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

2.贯彻新精神,落实新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的文件精神,特别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融合蜀山区一村一品示范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目标,积极推进蜀山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绿色能源小镇等特色项目落位,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

(五)规划延伸,学术探索

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重点建设区域的可实施方案,将规划与设计结合,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实践求“真”。

四、结语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为破解大都市近郊地区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合肥市蜀山区马岗村为例,在分析村庄资源禀赋和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以三生融合、刚弹结合、共同缔造为原则,通过分类引导、试点先行,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创新探索、融合促进,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等特色路径,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乡村规划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尝试为大都市近郊地区村庄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

猜你喜欢
蜀山区用地村庄
我的小村庄
合肥蜀山区夜景
江淮法治(2020年21期)2020-12-30 02:47:28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浅论如何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合肥市蜀山区为例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06
合肥蜀山区举办思想政治学科德育课程研讨会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村庄在哪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