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悄无声息间,就业正在发生变化。
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
产业快速迭代的背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劳动岗位中脱离开,也有越来越多人埋头扎进新兴职业之中。
早在2015年,中央便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伴随着不断繁荣的数字经济,灵活就业成了人们口中稀疏平常的词。
在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的浙江,更是如此。
一边是不断涌现的新兴职业,一边是亟需补位的相关举措,怎么平衡?
答案呼之欲出——
注入“红色动力”,使其深度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
简单说,就是基层党组织要做劳动者的“娘家人”。
要加强阵地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网点,进一步帮助改善工作休息条件;
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作为日常服务群众“最多”的人,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关爱帮扶和暖心举措;
要搭建作用发挥平台,通过党建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鼓励支持大家参与城市治理一线,做城市的“主人”。
而这一切,只为营造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加友好、更加和谐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