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音乐在战争片中的艺术功能

2021-11-13 05:10郑富锐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辛德勒士兵

□ 郑富锐

战争片作为电影类型中的重要一支,通常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进行改编,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及唤起人们对和平来之不易的反思。进入新世纪以来,表达大众心理诉求、展现个体价值成为国内战争片的一大创作倾向,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批饱含人文关怀、思考生命价值的优秀作品,而其中影视音乐的巧妙运用无疑为战争片的叙事及主题表达锦上添花。本文拟以国内外战争题材电影《八佰》《金刚川》《集结号》《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为例,探讨影视音乐在战争片中的艺术表达功能

烘托气氛,奠定基调

影视音乐能为场景营造特定的背景氛围,从而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及观众的临场感。在《八佰》中,与四行仓库一河之隔的公共租界内夜夜笙歌,多数居民起初对战事持壁上观态度。在南岸的场景中,导演设计了大量的有声源音乐,有吹唢呐的,有唱京剧的,又如中俄混血妓女Eva在小楼里唱起《夜莺》,象征租界内生活表面光鲜但实与囚笼无异。上述音乐设计配合美术布景与对岸的肃杀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沉浸于灯红酒绿中的租界居民起初对民族兴亡的麻木不仁,为后续被“八百壮士”唤醒民族精神和爱国热诚做好铺垫。

《辛德勒名单》是一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黑白纪实风格的二战题材电影,再现了二战期间德国商人辛德勒保护犹太人免遭种族屠杀的事件,由一代电影音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进行配乐。主题曲在片中以不同乐器演奏了7次,第一次出现在无数犹太人背井离乡被驱逐到维斯拉河南岸的场景,随即响起音色沉闷的圆号似是要揭开这历史的一幕,以控诉法西斯暴行及种族主义屠杀对犹太民族造成的苦难,就此奠定了全片的沉重基调。第六次是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及后裔在墓前悼念辛德勒,帕尔曼以提高八度独奏小提琴的方式再度演绎了电影主题曲,音调犹豫且婉转低沉,歌颂了辛德勒超越种族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倾注了导演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思考。

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二战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声音运用同样经典,与《辛德勒名单》相比,该片背景音乐运用场景较少,更多是通过音效设计以展现战场的激烈残酷。在片尾战役开始前,士兵们在废墟中找到了一台留声机,恬静的歌声在战场上飘扬,几名士兵在战斗前短暂休憩回忆奔赴战场前的宁静生活。音乐在丰满配角形象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了观众紧张情绪,令人更好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的观影节奏中。值得一提的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环境声设计得极其逼真,在片头的抢滩登陆战中,当主观镜头在水面上下切换时,枪炮声的音调音强也随之改变;战斗打响后,弹夹和子弹的摩擦声、子弹飞过的呼啸声、背景炮弹爆炸声清晰可闻。这固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加强的“不真实”的战场环境声,却能给观众更加刺激的听觉体验,营造战场上的混乱感及战争的残酷性,给予人身临其境之感。

参与叙事,推动转场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经常对分散的画面起到暗示、影响、连贯情节发展的作用。《辛德勒名单》中载满犹太人的火车进站那场戏里,背景音乐为匈牙利作曲家创作的《黑色星期天》,压抑的旋律标志着犹太民族浩劫的开始。随后画外音转变成辛德勒家中收音机播放的有声源音乐,用音乐实现了转场过渡。此时主人公出现在画面中,挑选着领带、袖扣等服饰,以便于在餐厅中与德国军官推杯换盏,如此一个精致体面的花花公子形象也就跃然于观众眼前,为后期形象的转变提供了可对比的参照。

《集结号》影片开头圆号独奏遥遥响起,而后穿插低沉的定音鼓声与竖琴音色的琶音,旨在表现对战争年代的回忆与反思,并引出摆放在英雄纪念碑上的军号。片中,谷子地接到命令要阻击敌军掩护部队撤退,在前往旧窑场的路上,画外音乐出现口琴独奏,孤独哀婉的旋律从远处传来。谷子地回头凝视银幕外的观众,眼神流露出孩子般的茫然,表现出主人公对部队命运未卜的不安,也是对即将面临的残酷战争的暗示。

在《八佰》片尾,由谢晋元的副手向士兵做冲桥动员,在他以嘶吼的方式喊出那声“预备”后,士兵们伴随鼓声有节奏地站起,数声鼓点后,士兵们准备完毕,气势高涨,肃穆沉重的鼓声也预示了冲桥行动的惨烈。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也是本片配乐的一大亮点,这首歌曲改编自著名爱尔兰民谣《伦敦德里小调》。该旋律其实在影片中以士兵吹口琴的方式出现过,用平时训练演唱的军歌改编自欧洲民谣的细节设置揭示88师为接受德国军事训练的精锐德械师团身份。同时,为了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片尾曲在演唱时仍以口琴引入,采用了男女对唱的方式,像南北岸之间的对话,像生死两界之间的呼唤,更像是在炼狱战场上对和平的渴望与祈求。

制造反差,强化冲突

声画对位是指影视作品中声音和画面分别表达内容,通过鲜明对比及观众联想,达成象征、反讽等效果,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金刚川》片尾,美军飞行员奉命侦察木桥损毁情况,惊诧地发现本该在半小时前被完全炸毁的浮桥竟被工兵连及支援的士兵用身体支撑、搭建起来,此时美军轰炸机投下炸弹,人民志愿军在炮火声中义无反顾地踏着人桥奔向对岸。伴随着激烈的轰炸声响起的,却是悠扬空灵、经过慢速变奏处理的钢琴伴奏《我的祖国》。钢琴鼓点配以火光中水花激起宛如水晶,战士们在炮火中视死如归地奔赴前线等经过艺术化唯美处理的升格镜头,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志愿军以身许国的爱国热诚通过气氛的两极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

《辛德勒名单》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声画对位运用莫过于辛德勒在山顶目睹犹太人惨遭种族屠杀的情景。一个红衣女孩(也是全片黑白场景中唯一一抹亮色)在杀戮中奔走,宛如一朵盛放的玫瑰充斥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周围人群的生命却不断被收割、凋零。此时背景音乐配以童声合唱的犹太民谣《热情在火炉中燃烧》,充满宗教救赎色彩,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歌声唱出了他们对生的权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画面中血腥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视听对比。歌声引发观众对犹太民族的担忧与同情,也促成了辛德勒由精致利己的商人到散财买命的义人形象的转变。

树立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活动

影视音乐经常用来对剧中人物形象及内心活动进行有效补充,在战争片中也不例外。《八佰》中日本士兵出场的场景里,音乐设计上采用了八声音阶及大量音效化设计,以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例如电影开篇日本人第一次进攻的段落,采用日本小鼓完成必要的节奏,用日本大鼓来暗示军官的出场,使用传统乐器而非合成器进行音效的采样,以达成日军入侵时黑暗、压迫的感觉,并呈现历史的真实感。此外,《八佰》中还多次采用了传统戏曲以突显人物形象。如端午护旗牺牲后,小湖北望向南岸戏班眼前浮现出赵子龙于长坂坡独挡千军万马的场景,体现出“八百壮士”那纵有去无回、荆天棘地何足畏的豪迈气魄。如休战间隙,齐家铭含泪清唱的皮影戏《半世飘零半戎生》,中间穿插了那封写着“我们的旗帜终将飘扬在富士山头”的家书,展现了军人以身报国的热血与激情。又如姜武饰演的老铁在楼栋挥舞着大刀清唱《定军山》,既揭示了老铁褪去怯懦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又象征着南岸观众乃至千千万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觉醒。

在《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屠杀躲藏在房子内的犹太人间隙,一名纳粹军官正在优雅地弹奏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枪声和流畅高雅的钢琴曲交汇,穿插着两名士兵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弹奏的是巴赫还是莫扎特曲子的镜头,导演以配乐与情节强烈的反差表达实施这种暴行的并非一个野蛮、未开化的集团,而是一个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民族,甚至连两个普通士兵都知道钢琴家的名字,听过他们的作品。优雅和野蛮反差之大,并存在这样的士兵、这样的民族身上,隐喻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更让观众去反思这场屠杀的根源。

猜你喜欢
辛德勒士兵
英军士兵正在放飞Puma-LE无人机
士兵独白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士兵与海豚
中国的“辛德勒”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古代士兵黥面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