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达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2020年,J.J.艾布拉姆斯非常忙碌:他是电影《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的导演,全新《康斯坦丁》系列电影的制片人,华纳动画“苏斯博士电影宇宙”中三部影片的监制。同时担任家庭影院公司HBO的DC漫改剧系列“黑暗正义联盟宇宙”的创剧人、史诗般的科幻美剧Demimonde(暂定名)的创剧人,联手乔纳森·诺兰打造美剧《西部世界》第三季;协助米莎·格林创建《恶魔之地》第一季……这位出生于1966年的跨界全才有着诸多戏剧化的头衔——“斯皮尔伯格接班人”“新生代科幻教父”“《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新主脑”“迷失之父”……他凭借《双重女间谍》《迷失》《危机边缘》活跃于美剧世界,又是好莱坞唯一执掌过《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两大科幻系列电影的导演。从活跃于小荧屏的创剧人到好莱坞最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艾布拉姆斯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引线,兼容并蓄的叙事风格为轴,呈现的是一曲曲多重镜像下的人性关怀之歌。纵观艾布拉姆斯所有影视作品,可以观测到鲜明的作者化倾向。
美国影视作品的全球影响力首先建立创意之上,这其中科幻题材更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晶。有着“新生代科幻教父”之称的艾布拉姆斯,影视作品便充满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他“脑洞大开”式的创意总让人惊叹不已。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娱乐总裁斯蒂芬·麦克弗森为之叹服道:“在好莱坞,许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伟大的想法,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他能在一顿午饭的时间里给你提出四个伟大的想法。”法国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艾布拉姆斯影像世界折射出的多重镜像与其人生的多重境遇密不可分,他的成长经历中一直伴随着一位“私人英雄”——罗德·瑟林。这是美国影视早期集编剧、演员、导演、制片于一身的人物,他在1959年创造的始祖级美剧《阴阳魔界》对艾布拉姆斯影响深远。该剧一季36集,每一集讲述一个科幻故事,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用富于感情的角色描绘来表达,极具超前的精神思考与不老的探索精神。这种时至今日仍让人感觉“脑洞大开”的作品将想象力的重要性深深植入艾布拉姆斯意识深处,以此为基础,他流露出独具特色的作者化倾向。
艾布拉姆斯出身电视世家,父母都从事电视制作。8岁时外祖父带他参观环球影城,光影世界的无限想象让他为之沉迷,11岁时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更让他发现在科幻世界里可以凭借个人的想象任意创造规则。他后来回忆到:“如果说有些电影打开了一扇门,那么《星球大战》则是轰的一下推翻了一堵墙。”自此科幻和悬疑类文学、影视作品真正进入他的世界,此后莎拉·劳伦斯学院影视专业的求学经历给他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往往他的编剧作业最出彩,老师都对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赞叹不已。”大二那年,他与伙伴一同完成电影剧本写作,突发奇想借助伙伴父亲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成功地将剧本出售给Touchstone Pictures公司,艾布拉姆斯第一部电影作品《错转乾坤》诞生了。
少年成名的艾布拉姆斯并没有停下脚步,刚出校门的他选择了进入好莱坞成为编剧,但艾布拉姆斯不断拿出主题新颖的剧本,却屡屡遭到否决,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关于亨利》和迈克尔·贝执导的《绝世天劫》是这一时期他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作品。很显然,早期创作生涯中艾布拉姆斯的想象力被现实牢牢束缚。这种人生感悟被他放入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在《绝世天劫》中,那位12岁获奖学金,19岁出版论文,22岁成为麻省理工双料博士,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教过书的奥斯卡,因为热爱而从事钻工,这个小人物分明就是艾布拉姆斯的缩影。此外,《关于亨利》的片尾,主人公冲进课堂所说的话,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我失去了她11年,我不想失去更多。”
十年电影编剧生涯的不顺,让艾布拉姆斯告别好莱坞转战美剧领域,这一选择成为事业的转折点。美剧为他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舞台:《大学生费莉希蒂》以女大学生的视角在一系列奇思妙想中展现了人生道路上各种重大抉择,这是初涉美剧领域的艾布拉姆斯内心的真实写照;《双面女间谍》的灵感来自对人多重身份的好奇;而一个飞机上的噩梦促生了《迷失》,“当我乘飞机时,经常重复做一个梦。我会在飞机上从一个飞机坠毁的梦中醒过来,这真的令我很不安”。此后的艾布拉姆斯再度回归好莱坞电影,小成本制作的《科洛弗档案》,构想来自街角橱窗里的一组日式的“哥斯拉”玩具,该片居然使用家用DV拍摄“伪纪录”的方式完成科幻电影。《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系列,他更是把想象力延伸到外太空以及人类的未来。艾布拉姆斯如此从容地用想象缝合现实与虚幻,也许《星际迷航》的结束语正是他想象力最好的注解:宇宙,最后的边界。这是进取号星舰的航程。她将继续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艾布拉姆斯曾在2009年为Wired杂志做过一期客座主编,在卷首语中他这样写道:“谜题,很显然,它无处不在……”的确,艾布拉姆斯告别多年壮志未酬的好莱坞转战美剧后,就像“私人英雄”罗德·瑟林那样,在故事中添加不同的“神秘”来调味,使得整个作品成为一种高深莫测的体验。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集中在谍战与科幻两大类型中。无论何种类型,都在用各种谜题让作品成为许多非日常化巧合的拼接。
1998年的美剧开山之作《大学生费莉希蒂》中不时出现哥特式巫术师、新奇发明家等神秘角色。2001年的谍战剧《双面女间谍》因为出色的动作和充满谜题的剧情,一经播出就稳居美国收视率首位。剧中他将主人公抛入一个庞大的迷局之中:“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行为都非常突然,每个人都和他们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然后告诉观众,在间谍的世界没有所谓正义,你要做的便是想办法活下来。2004年开播的科幻剧《迷失》,他担任导演,该剧从灾难题材入手,用一股神秘的力量把观众拉向小岛的深处,最终的走向几乎是直指每个人内心的隐秘。《迷失》最后一季完结之际,解开所有谜题的“迷失之夜”因为播出时间与总统首次国情咨文演说相冲突,其结果竟然是总统同意更改演说时间。时至今日,关于《迷失》的谜题讨论一直在延续,这在“媒体饱和”的今天不失为一个传奇。2008年的后迷失时代最佳科幻剧《危机边缘》,他出任编剧,该剧将《双面女间谍》中的谍战元素与《迷失》中的科幻元素打乱后用新的谜题重新进行组合,在主线世界与平行世界中不断设谜解谜。
作为电影导演,艾布拉姆斯依旧执着于用一个又一个谜题打造他的作品,从《超级八》的平凡小镇到《科洛弗档案》的世界末日,他的谜题无处不在;从《碟中谍3》用悬疑勾连起世界各地到《星际迷航》与《星球大战》关于价值观、文明和科技的种种疑问,他的谜题从地球进入宇宙。不仅如此,艾布拉姆斯还将谜题拓展到其他领域,小说《s.忒修斯之船》被称为“只有1%的人能看懂的超级烧脑书,正在创造一项令人费解的畅销奇观”。该书需要遵循三种阅读顺序,才能解读其中蕴含的秘密。
从《双面女间谍》到《迷失》《危机边缘》,艾布拉姆斯的美剧世界是用谜题建构完成的谍战与科幻系列。当《迷失》画上句号时,他的合作伙伴达蒙·林德洛夫在博客中这样写道:“铭记。放下。前行。”是的,属于艾布拉姆斯的美剧谜题时代完美落幕,一个更大更炫目的舞台正在开启。
从郁郁不得志的电影编剧到光芒四射的美剧创剧人,当艾布拉姆斯再次回归电影,这一次他成为导演。2005年他执导《碟中谍3: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是《超级八》《科洛弗档案》《星际迷航》系列电影第11、12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第7和第9部。
《碟中谍》系列历来是谍战电影的神话,德·帕尔马为第一集烙上特有的悬疑标签,用希区柯克式的画面处理镜头,进而诠释主题:“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在你身边。”第二集吴宇森的加盟使得悬疑气氛大为削弱,处处显现出其特有的“暴力美学”。艾布拉姆斯接手的第三集,再次回归悬疑的风格,他用谍战片应有的团队配合取代吴宇森的个人英雄主义,用科幻片才具备的高科技感与精妙布局紧密结合,以一份标准的“艾布拉姆斯”式答卷为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子秀漂亮开场。
他2009年执导的《星际迷航11:开启未来》代表着好莱坞已经将怀疑化为认可,艾布拉姆斯天马行空般地用“致敬”与“创新”两个关键词开启《星际迷航》全新的未来。一方面,他邀请年近八旬的伦纳德·尼莫伊出山,当经典的史波克回首的一刹那,令老影迷为之心情澎湃;另一方面,他选择美剧《迷失》《危机边缘》中屡见不鲜的平行世界,以此奇妙地突破了原系列带来的局限性,开创出一个并列于原版的别的新时空。在这个时空里,主创既能毫无纠缠地发挥个性,也可量体裁衣地引证、问候以往剧情。此外用更有朝气和活力的演员、更具科技感的场景道具、大量华丽的特效、快节奏的剪辑、张力十足的剧情取代传统剧集中陈旧的视效和缓慢的史诗氛围。艾布拉姆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让《星际迷航》系列在一度衰微之后得到了重新振作的机会,此后《星际迷航12:暗黑无界》中他再度执起导筒,继续带领进取号驶向无边的宇宙洪荒。
纵观艾布拉姆斯的电影导演作品,除了接近于自传体电影的《超级八》,他执导的都是续集电影。一方面,电影意味着大投入、大制作,更何况这些涉及谍战、科幻的经典名作系列更是超级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续集电影代表着好莱坞类型融合的极限生产模式,“如果说类型生产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种类的电影之间效仿,那么续集电影就是完全按照某一种风格制作,有着贯彻整个系列的特质叙事手段,并在人物性格、情节延续上也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这意味着艾布拉姆斯必须在给定的框架内书写,给予他发挥的余地并不大。如此矛盾的两面代表着好莱坞的认可和怀疑:认可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悬念迭起的谜题设定;怀疑他自我风格的呈现和作者化倾向。一言以蔽之,好莱坞给艾布拉姆斯的标签是在商业片导演发展之路上有着极大的潜力,而不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电影开创者。“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评价《星球大战7》时曾这样说:“我觉得粉丝们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他们所期待的那种电影。”这句话既反映出好莱坞的成功,也映衬着艾布拉姆斯的不足之处:他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永远困顿在商业电影的范畴就无法获得更高的成就。他需要一部电影界的《迷失》为自己证明,从他一系列影像作品的风格来看,他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构成艾布拉姆斯影像世界的第二重镜像是他的多重叙事,这与他最想结识的历史人物密不可分。他曾自言:“想结识的历史人物是亚里士多德,所有罗德·瑟林做不了的事,他都能搞定。”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并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艾布拉姆斯就是好莱坞的亚里士多德,汤姆·克鲁斯说他是“演员、编剧、导演、秘密漫画家、作曲家、拉线木偶师、谜题制造者、幽默作家、模型制造者、他美丽夫人Katie的好老公、三个可爱孩子的父亲。”如此多的身份足以证明艾布拉姆斯的博学多才,而这又使得他的作品在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悬念迭起的谜题之外,具有兼容并蓄的叙事风格。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对现代人而言,“身份自出生之日起便是一个问题——作为问题出生,仅以问题的形式存在,永不会以可见和可以触摸的形式存在”。作者创造人物,有着多重身份的艾布拉姆斯让他影像世界中的人物身份错综复杂,用身份的模糊性引起矛盾冲突,而身份的流动性又随着剧中人物时空转换不断显现。
美剧《双面女间谍》中女主人公既是普通大学生,又是正义与邪恶两方阵营的双重间谍。多重身份下男友的离去、父母的恩怨、记忆的丧失,让她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紊乱。电影《碟中谍3》中特工伊森·亨特隐姓埋名,化身运输部门交通模式研究员组建家庭,却遭遇爱徒与爱妻被绑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场由身份模糊而造成的巨大冲突。“艾布拉姆斯敏锐地发现,当间谍为了执行任务而不得不消隐自己使命的时候,间谍将不得不遭遇个体身份的认同迷失。这种身份认同的迷失,所折射的恰恰也就是现代社会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层焦虑与困惑。”
如果说谍战剧中主人公必然会因为多重身份产生矛盾冲突,那么科幻片更注重以各种手段创造出虚幻的真实,人物身份往往没有那么复杂,多重身份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段。《迷失》中,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除了空难生还者之外,都有着其他多重身份:杰克,出色的外科医生,领导者,婚姻失败者,渴望得到父亲承认的儿子;洛克,失败的盒子公司员工,户外活动爱好者,巫术崇拜者,孤儿,遭受父亲欺骗的瘫痪人;凯特,谋杀生父的杀人犯,善良的女孩,完美主义者;索伊,职业骗子,复仇者,自私自利者……这些人物都因为身份多重而迷失在人生路上,他们的求救之路更多是心灵的救赎。电影《科洛弗道10号》中的霍华德既是绑架犯又是救助者,还是个变态狂;埃米特是地下室的修筑者、犯罪现场的闯入者、救助行为的见证者。电影《星际迷航7》中史波克来自瓦肯族的血统要求他掌控情感,绝对理性,而他的人类血统又对这一价值观念产生冲击,甚至爱上人类女孩乌胡拉。身份的模糊性成为困惑史波克的最大难题。《星球大战7》中Ray的身世甚至成为谜团,其身份的流动性构成全片最大的亮点,并引起观众广泛的讨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越来越频繁,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往往随着人物的视角辗转于世界各地。艾布拉姆斯创造的人物身份多重,自然更有利于展开了一幅幅不同文化的画卷。从《双面女间谍》中跨文化的时空切换,到《碟中谍3》的德国柏林、意大利罗马、中国上海、美国加州,谍战剧的主人公忙碌于世界各个角落,以此吸引更多不同文化受众的认可。
与之相对,艾布拉姆斯的科幻剧人物众多,多重身份之外,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展现着不同的文化。《迷失》中的人物正是由于国籍、文化和个性等存在悬殊差异和明显代沟,他们背后的秘密和各自在荒岛上行为的动机都不同,通过这些生还者视点的不断闪回,多元文化徐徐展开。最后的“迷失之夜”中这种多元文化被演绎到极致,所有剧中人物汇聚在“亡者空间”,这座建筑是集多元文化之大成:建筑顶部“左列依次是:伊斯兰教的星月,印度教的奥姆符,佛教的法轮;右列依次是:犹太教的大卫六芒星,基督教的十字架,道教的太极;正上方是一个太阳”。不同宗教的符号和不同文化的人物在这里和谐汇聚,开启明天。《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系列更是将这种多元文化在宇宙星空中展开,演绎了一曲曲生动的世界大同之歌。《星际迷航》中主人公都是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文明的代表:主人公柯克和麦考伊分别代表了美国人中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史波克则是与人类合作的瓦肯人代表,“四大护法”中斯科特代表英国人,乌呼拉则代表了非裔,苏鲁是亚裔,契诃夫则代表了俄国人。很明显,这些人物在进取号上的会集代表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世界大融合。由此可见,这两大经典系列选择艾布拉姆斯执导,部分原因就是让一位善于表现多元文化的导演来演绎经典的世界大同。
多面性的人物、跨文化的交汇,加之艾布拉姆斯擅长“脑洞大开”,喜欢处处谜团,势必会带来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他通过解构式结构驾驭着这些复杂剧情,在多重故事下演绎着一个庞大的世界。
《迷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美剧,常常将涉及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拆解成若干个充满悬念的场景,然后通过倒叙、顺叙的时间控制和平行、交叉展开的方式,将这些不同的场景串联起来,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结构,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影像世界。第三季最后一集,在观众脑海中竭力营造一种时空上的错觉,直到最后一刻才把时间坐标借男主角之口揭穿,在这一刻所有的观众才恍然大悟。此一段堪称美剧史上的传世时刻,水准足以与悬念大师斯蒂芬·金媲美。第四季一集中,白善华临盆那刻,权真秀四处奔忙为即将出生的孩子买礼物。这两条线索彼此交叉,看似是顺叙时间下的平行叙述,在故事的结尾才发现权真秀去探望的并非自己的孩子,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一幕。这种看似同时异地的平行蒙太奇,其实是异时异地,情节上无甚关联,主题却趋于一致,且彼此对应,互为解构。这样的设置在整个剧集中比比皆是,且在以某个人物视角展开的一集中埋下与其他人物相关的细节线索,以此来勾连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洛克所在盒子公司的老板是赫里、克莱尔是杰克素未谋面的妹妹等。《危机边缘》采用主线世界和平行世界双线故事并行、时间线跳跃式推进、环环相扣的多重视角等多种叙事方式,使得剧情扑朔迷离,进而让观众见证了科学世界的神奇和人性的善恶美丑,目睹了神秘事件的震撼与惊天阴谋的狡猾。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复杂世界中开启所有事件的根源,又成为所有事件的终结。《科洛弗档案》系列是低成本科幻电影,背景设定为怪兽入侵导致的世界末日,出于成本上的考虑,用另类的方式讲述故事。例如《科洛弗档案》中巧妙地运用档案馆资料片的名义,呈现的是末日灾难面前私人家用DV记录下的故事。《科洛弗道10号》一共三个演员,却讲述了极其复杂的故事。全片开始是再典型不过的密室逃生片,然后用三位人物“不确定”的关系,将故事转换为家庭喜剧、病态犯罪,之后再次回归密室逃生,当逃出生天又转为灾难与科幻的动作片。艾布拉姆斯用极少的人物演绎复杂的故事,想要传递这样一个问题:室内囚禁和室外灾难,双重的压力下人究竟应该如何抉择?
艾布拉姆斯影像世界的主题诠释受到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极大的影响,这一切来自童年的经历。一个人儿时的个人体验,对其今后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艾布拉姆斯16岁时接到斯皮尔伯格的委托,为他修复一部“超级8毫米”电影胶片,并获得300美元的报酬。这段与斯皮尔伯格结下的不解之缘,让他终生难忘,在无数次接受采访时艾布拉姆斯都不断表示“这件事意义太重大了”。其实仔细审视艾布拉姆斯与斯皮尔伯格,两人之间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同样是从小就喜欢幻想,好奇外星世界和科学神秘事件;同样是10岁第一次拿起超级8毫米摄影机,希望把想象中的世界变为真实可感的现实;甚至同样少年成名,同样“脑洞大开”。艾布拉姆斯一直以斯皮尔伯格为偶像,沿着前辈走过的路前进。在TED演讲中,他还在引用斯皮尔伯格经典《大白鲨》的片段展示如何在电影中通过细节表现人性。因此,构成艾布拉姆斯影像世界的第三重镜像是斯皮尔伯格式的人性关怀。
有意思的是艾布拉姆斯作为电影导演执导的唯一一部非续集电影,也是他的自传体电影《超级八》,便是与斯皮尔伯格合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在向自己的偶像致敬。“我们想要这部影片的质感,就像是史蒂文20世纪80年代制作的影片……能和我的偶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起制作这部电影,可以说这本身就像一部安培林电影,我们试图用它向那个年代的影片致敬。”
斯皮尔伯格喜欢用儿童天真纯洁的眼睛打量世界,从中追寻人最初的本性。《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男孩寻找自我之旅;《第三类接触》描绘孩子对外星人的想象和友情的渴望;《太阳帝国》展现战争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头号玩家》则是少年在虚幻与真实间寻找自我。艾布拉姆斯深受斯皮尔伯格“儿童情结”的影响,在他的系列作品中人物在多重身份下的矛盾冲突其实就是寻找自我的主题呈现。
早年的《关于亨利》就是一部关于找寻逝去生活和记忆的故事,表现了被事业蒙蔽双眼的主人公,人到中年又重拾自我。《双面女间谍》中谍海沉浮的西德妮,终于发现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从多重身份中全身而退,成为一个普通人。《迷失》的海报上就有这样一行字:find yourself,而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台词是:Who are you?这些孤岛上的生还者其实都迷失于自己的人生当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残缺的,他们被困在自身的荒岛上,迷失在心灵的悲怆中,亟须找回自我。美剧《疑犯追凶》、电影《科洛弗档案》系列都是后九一一时代美国人的内心恐慌的传递,当“英雄不知何处去”,当自由女神都丢失头颅,传达一种痛失自由的“悲天悯人”之感,与此同时追问自我应该往何处去:应该是《疑犯追凶》中运用人工智能构建起没有隐私的世界;还是《科洛弗道10号》那样犹豫于室内囚禁与室外灾难之间。
斯皮尔伯格不仅通过儿童解读人性,更多还在通过战争表现人性的美好。《辛德勒名单》蕴含着对生命的极大悲悯;《拯救大兵瑞恩》《战马》再现残酷战争与个体生命的两难。艾布拉姆斯同样坚信人性中爱与真情的存在,但与斯皮尔伯格喜爱在惨烈的战争中表现人性美好不同,他更善于在虚幻情境下构建爱与真情。
《关于亨利》传递的主旨非常明确:什么最重要?只要能看到孩子的粲然大笑、伴侣的会心含笑、父母的真心微笑,又夫复何求?另一部编剧作品《绝世天劫》与《拯救大兵瑞恩》同年问世,不约而同选择将普通的小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以此彰显伟大的人类之爱、普通人性之美、艾布拉姆斯首先虚构出一个事关全球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陨石撞击地球。进而选择几位平凡的油井工人,“干过抢劫案,被捕过、拒捕过,有一个人替黑道收钱,有两个人坐过牢,而政府每年有2500亿的国防预算,现在却得靠一群靠不住的坏胚子来拯救地球”,于是一个戏剧化的两难情境形成了。然后透过钻探专家哈里与女儿从矛盾、对抗到统一的历程,以及其他油井工人的常情常心,抒写亲情与友情,展现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以及为人类勇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质与精神。
《危机边缘》是一部技术主导的科幻美剧,其世界由科学技术架构而成,但在冰冷的科技虚幻情境之下,隐藏着丰富而真挚的爱与真情。不论是沃尔特和彼得的父子情,还是彼得和奥利维亚的爱情,抑或是菲利普对待下属的同事情谊,甚至观察者九月尚未消失的人类情感等都令人动容。除了这些主线情感,在剧中那些看似冰冷无情的案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基础。
而比之更早且在美剧中地位举足轻重的《迷失》,就像是一本十几个人的成长日记,用爱与真情将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大结局中更是将主题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这是艾布拉姆斯作品中不常见到的:我们为什么会遇到一些人,为什么与他们发生了一些事情,为什么厮守,为什么错过,为什么有些事情有结果,而有些没有,我们的命运是注定的吗?
即便是续集大作,也不缺少虚幻情境下的爱与真情。谈及他的《星际迷航》时,艾布拉姆斯这样说:“我想说《星际迷航》的关键,是它包罗万象,并饱含人性。它更着重的是人与人的互动、情感的纠纷、伦理的两难、忠诚与权力的抉择。”而关于《星球大战》,他更是这样解释:“我觉得本片的一大主题就是友情,很多电影出现一男一女就默认要有爱情,这部电影的乐趣,也是星球大战的乐趣,就是不局限于爱情,而是关于忠诚、寻找家庭、构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