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人物新闻样态创新的策略分析
——以《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为例

2021-11-13 04:15
中国广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评书样态第一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融媒体时代,将新闻与各种表现形式进行跨界融合,以实现新闻样态的创新,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闻实践中数见不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频率的新闻评书《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以下简称《第一书记》),较好地实现了人物新闻与评书艺术的融合,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0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一、找到样态融合的关键点:挖掘创作的基础

新闻若想把其他表现形式融入其中,必须找到二者能衔接和可融合的点,才能进行深度融合,“硬接”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第一书记》就找到了人物新闻与评书艺术两者之间深层契合之处。

(一)平民化题材与鲜活的表现风格深层契合

首先是“人”作为叙述主体特质的类似。评书作为历史悠久且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尤其擅长讲述英雄义士之行事,如《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杨家将》等。而《第一书记》作为人物新闻,其所叙述的主角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展现出来的“侠肝义胆” “关键时刻大显身手”等特质,与传统评书中的人物特点极为类似。

其次是内容与风格的深层契合。评书原本生于市井勾栏间,通俗易懂、谐于里耳是其特点,而《第一书记》的新闻背景就发生在农村,讲第一书记带领村民们种木耳、卖农产品、编柳条筐、看病、发快递、搬迁以及处理村民关系等家长里短、日常生计的故事。因此,选用深受大众欢迎的评书艺术形式来展现第一书记在村里热气腾腾的工作和生活,克服了主旋律新闻报道易出现的高大全“程式”,实现了体裁与题材、内容与风格的深层契合。

(二)传播价值与价值观传递方式的深层契合

新闻记录时代,承担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战决胜之际,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事迹和精神正好紧扣时代脉搏,有极大的宣传价值,但是主流价值观如何有效的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书记》将评书融入,打造全新样态,评书的形式能很好地实现其对于新闻价值的传播要求。

评书的播讲人是全知视角,他不仅“述”,而且“评”。“述”是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摹环境、组织情节、展现主题,“评”则是主讲人可跳出故事之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打上主流价值观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评”不是空中建楼阁,而是将价值观的传递融入故事中,因此极具说服力。

《第一书记》讲述驻村书记的一个个小故事,将主旋律、正能量融入故事播讲中,以真实的事件感染人、打动人,用大白话评述真典型,可拉近新闻外的人与新闻里的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主流价值导向的成风化人、入脑入心,进而激发人们的时代认同感。

(三)创作手法之间的契合

评书与人物新闻具有共同的核心创作手法,即讲有温度的故事。评书表演者田连元曾提出: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只要有人类存在它就存在,因为人不可能不听故事”。评书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抓个性、讲故事、挖细节,用最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口语化语言讲述故事,正是评书艺术所擅长的。

而人物新闻同样需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以事显人”,同样需要通过场景、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刻画,把人物写饱满、写“活”,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近年来,在新闻语态方面的一个突出方向就是让新闻变得更加亲切、生动、有温度。人物新闻与评书艺术创作手法深层次的相似,为二者的跨界融合奠定了深度基础。

二、样态融合中的取与舍:适应融媒传播的需求

(一)节目样态与融媒传播的适配

融媒时代,用户碎片化吸纳信息的方式明显,这要求新闻的篇幅更加精炼,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第一书记》在将人物新闻与评书艺术样态融合时,在篇幅上采用了“迷你评书”的方式,摒弃了传统评书很长的章回体,将每一集时长控制在6~8分钟(其中评书播讲的时长为5~6分钟,另有第一书记出镜约1分钟,片头、片花、片尾约40 秒)。在具体形式上同时制作视频版和音频版,以最大限度的适用于广播(中国之声)、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互联网及移动视频平台等多类型终端的传播。

(二)做好两种不同样态的加法

新闻与其他艺术融合之后的成品同时具有两种样态双重特征,是因为保留了这二者的“底线”,做好了样态与样态的加法。《第一书记》将人物新闻与评书艺术融合成为了“新闻评书”这种全新的节目样态。

第一,《第一书记》具有明显的新闻特质。

《第一书记》里所有的人物与事件都是真实的。比如黑龙江省的第一书记王维请专家下乡问诊进行健康扶贫、青海省的第一书记刘世红协助艾斯力金村进行移民搬迁等事迹都是真实存在的,其内容是在记者跟随第一书记走街串巷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得来的。这些内容构筑了“新闻评书”新闻的基底。

第二,在评书形式的运用方面,《第一书记》具有浓郁的评书艺术特色,保留了评书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在形式上,一人、一桌、一椅、一扇,说、演、评、噱、学,醒木一拍,让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现场,不同于其他此类节目由播音员主持人主讲,该节目由专业京派评书演员王玥波进行播讲,更彰显评书的原汁原味。在文本上,保留了定场诗和收场诗的运用,定场诗可隐括大意、引出下文,收场诗概括主题、抒发见解。在说书过程中,保留了传统评书艺术中说书人一人分饰多角的表演特点。说书人“善于掌握一问一答的关系”,这种表演生动传神,展现了生活细节,是评书艺术的典型特征与趣味点所在。尽管由于时长所限,《第一书记》省略了评书艺术常用的人物出场时的开脸、渲染场景塑造人物的赋赞、环境描写的摆砌末子等手法,但在每期的播讲中都拿出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文本比例来进行场景中人物对话的渲染。比如在第二回讲述第一书记张玉在洪水来临前劝说村民李汉国转移时,细致地展现了二人一来一往的对话等。所谓“新闻为骨,评书为肉”,评书这些典型符号和形式的保留,是其在新闻评书中的意义之所在。

第三,加法不是两种样态特征呆板地加在一起,而是有机共融、互为弥补。

比如《第一书记》在节目整体的设置上,在5~6分钟的播讲部分之后,另设有真人出镜1分钟。这是因为新闻评书归根到底是新闻,而评书艺术则会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细节加以一些想象性描述。评书播讲与真人出镜互为印证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实现他述与自述的补充,在提高可看性的同时也更加强化了节目的真实色彩。

(三)做好两种不同样态的减法

在做好有机融合的加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抓住重点,围绕中心,敢于取舍,做好减法。《第一书记》实际上是面临着人物新闻与评书艺术之间的叙事矛盾的,因为在叙事上,它篇幅短而评书则长,它适于精炼而评书则喜娓娓道来,这就要求在评书的叙述中需以新闻的整体要求为主,在评书的叙述节奏上进行有效控制。

根据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叙事方法可分为场景(二者相等)、概述(叙述时间短)、扩述(叙述时间长)、省略(叙述时间在文本中为零)、停顿(故事的时间进展为零,叙述时间长)等。作为典型人物,第一书记的典型事迹很多,于是在叙事内容的选择上,经过了精心的剪裁,采用了场景、概述、扩述、省略等叙事手法,选择了第一书记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场景进行扩述,对于其他非讲述重点的内容则进行了大幅度的概述或省略。比如,在表现海南省东方市乐妹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联春时,并没有重复早已在其他媒体上出现过的新闻内容,而是从“扶贫先扶智”的角度进行深挖,选取了他制止村民打牌赌博的片段,并选取他与村民阿城起冲突的典型现场进行扩述:

这回一拉门,进来一伸手——“哗”!把牌桌啊就给㨄喽,连钱带牌稀里哗啦就洒了一地。门旁边有个锄头啊,王书记伸手把这锄头就给拿起来了,照着这牌桌啊“铛铛铛”就是三锄头。他这一动手啊、一㨄牌桌不要紧,这阿城脸儿上挂不住了……

从这一事件出发,以此为因,过渡到他带领村民种兰花,而在体现种兰花这一过程中,则用了以下表述:

乐妹村的村民一瞧,人家老两口加一块儿都一百多了,把这个全身心都投入到咱这大棚上了,咱要再不好好干,对不起人家老俩啊。齐心协力把20 亩种兰大棚盖起来了,转过年来有收益了,大伙儿真金白银拿到钱了,这才知道人家王书记这步棋走对了。

寥寥几句进行了概述。有简、有繁,概述、扩述的交叉出现,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叙述重点集中在王联春扶贫扶智这件事上,同时创造了有张有弛的叙事节奏。

三、对新闻样态创新的启示

新闻样态的不断创新是极其必要的,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手段、拓宽表达路径,可以切实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第一书记》提醒了同业,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融媒体时代,在新闻样态的创新探索中,不一定都是网感化的炫技,也可以向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回归一步,寻找刻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传播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新闻同频共振。

当然,新闻与其他表现形式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之上的有机融合,是经过深思后的加减法。这不仅仅体现在节目时长需要适应碎片化的传播、分别制作音频与视频不同版本等这些显性形式,更体现在深层次的内容和语态的创新,创作者需研究两种不同的形式在创作手法、体裁题材等方面是否具有融合的基础,是否可产生1+1〉2 的效果。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值得探寻。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网,2016年2月20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136289。

②王晨波:《田连元:“评书不会死”》,《新闻周刊》,2002年第34期。

③《王朝闻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④章成霞:《新闻为“骨”,评书为“肉”——用评书说说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中国记者》,202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评书样态第一书记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蒙养山房评书法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种样态及我们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