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广播比较及对国内广播发展的再认识

2021-11-13 04:15
中国广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频广播

2014年到2015年,为落实中央要求,实现传播格局深刻变化下的媒体融合及广播的高质量发展,天津广播系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系统地追踪和梳理了中国广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广播的实践经验、历史创新和媒体融合现状,考察了国内外广播并加以比较分析。以笔者2014年带队赴美国考察为例,此行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考察了性质和类型不同的20个媒体机构(14家广播电台,2家大型的广播辛迪加内容制作公司,1家互联网电台,1家纸媒,1家多媒体的媒体集团总部,1家广播电视博物馆),在伯克利新闻学院和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当地的学界和业界做了充分的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世界广播中的跟跑者、并跑者到某些领域的领跑者,但还有升级进步的巨大空间。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就中美广播来比较,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运营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同,各自的发展道路也有很大不同。美国是商业电台最先出现的地方,又是世界互联网的诞生地,广播一直在这里蓬勃发展,其商业广播经营收益已将近全球的一半(2017年美国德勤咨询公司调查数据)。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学界和业界对美国广播的认识在一些领域至今还是断裂零碎,许多情况和数据或陈旧或不准确。作为声音媒体的广播在当下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将如何发展?本文追踪中美广播的最新变化,试图从业界比较的角度,在广播的发展空间、资源配置、网台融合、体制机制等维度上进行分析。

一、关于广播的发展空间

随着电视、互联网梯次对广播受众的分流,特别是由于广播广告近年出现的波动,人们对传统广播的未来有着不同观点。对比美国广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中国的广播和媒体融合其实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一)广播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较大增量空间

第一,中国广播频率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提高的空间。

如果按目前人口平均,美国的广播体量大约是中国的20倍,中美两国在国土面积和幅员方面相似,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口近14亿,美国人口3亿多),广播频率数量却是中国的5倍多(中国现有广播频率近3000家,美国现有注册频率15000多家)。美国平均2万人就有一家电台,中国则平均40万人才有一家广播。

第二,中国广播也面临巨大的需求空间。

美国大都市地区的广播数量是中国大都市的5 到10倍以上,美国听众的收听时长接近中国的两倍。以美国276个广播市场中排在第一和第二的纽约、洛杉矶为例,纽约都市地区有超过200家的电台,洛杉矶都市区则有170多家电台。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广播频率多则20个、少则10多个。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2018年调查显示,中国听众平均每天收听广播时长为59分钟,而美国阿比创公司(Arbitron)2020年报告显示,美国听众每天收听时长为106分钟。美国广播通过高度的类型化细分和商业集团化运作,引领和服务听众需求,形成了可观的受众规模。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释放更大规模的收听需求,广播在当下和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城市化程度加快和私家车增长与广播大国的关系呈正比,广播听众增长未来可期。

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每100个人中有80个人拥有自己的车,人们收听广播的地点三分之二都在车上。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潜力足,未来十年中国汽车消费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广播、互联网音频乃至智能音频满足移动用户车载场景需求,是中国广播的巨大机遇。

第四,从两国广播广告收入和占全国广告比例来看,中国广播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从广告收入上比较,美国2017年广告收入是211亿美元(1441.3亿元人民币),中国大陆广播年度广告2016年为145.83亿元,2017年为155.56亿元,2018年为140.37亿元,美国广播广告市场的规模约为中国的10倍。从广播广告占国内广告收入的比例看,美国广播广告一直稳定在8%左右,而中国广播广告占比则刚由前两年的2%逐渐上升到3.6%以上。

(二)广播媒体融合的经验:“借船”“买船”“造船”

中美广播的媒体融合都经历和正在经历着台网互动、台网融合、合二为一三个阶段,但由于国情、制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不同,融合的情况也有不同特点。

1.“借船”

美国广播最初的触网就是建立网站,后来才是“借船”,开始在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和听众互动、传播信息并获取新闻线索等。目前,音频直播流和节目正在进入智能音箱。2014年起美国各大厂商相继推出智能音箱,亚马逊、谷歌两家公司占市场主导地位。eMarketer 预测美国智能音箱用户数量2020年达8310万人,占人口的1/4。中国广播是在2000年前后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诞生后,同样“借船”用来和听众互动、传播信息并获取新闻线索等,有的广播开发较早的微信公众号拥有上百万粉丝,实现了新闻信息的融合传播和聚势营销。

在广播媒体“借船”音频聚合平台方面,中美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不同的融合情况。美国的商业音频聚合平台很难采用传统广播的直播流和节目。比如Pandora 是不能随便使用传统广播的直播流和节目音频的,它只能付版权费使用音乐歌曲。而在中国的音频聚合平台上,“蜻蜓FM”“喜马拉雅FM”都心照不宣地使用了各地广播电台的直播流和节目。中国传统广播也借此“灰色方式”扩大影响。传统广播的“借船”方式目前扩展到“今日头条”“抖音”等新的商业移动平台上,纷纷建立自己的媒体号。智能音箱方面,中国智能音箱用户规模近8600万,但普及率只有10%,相对美国26%的普及率,中国广播智能音箱时代才刚刚开始。

2.“买船”

“买船”发生在美国卫星广播天狼星XM 与音频聚合平台Pandora 之间。天狼星XM(Sirius XM)广播由天狼星卫星广播和XM 卫星广播合并而来。天狼星卫星广播于1990年在华盛顿成立,2008年与最大的竞争对手XM 卫星广播合并成立天狼星XM 卫星广播公司,合并后公司为用户提供不带广告的170多个广播频率,涉及新闻、新闻谈话、体育、音乐类型化广播内容,2009年第四季度天狼星XM 首次实现盈利。从2011年起,天狼星XM 推出MySXM,给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的收听体验,用户可以选择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和娱乐类脱口秀节目收听。2013年其付费用户达到2555万户。目前用户已达3600万户。

而作为美国最知名的网络电台Pandora 于2010年创办,目前覆盖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2019年2月,天狼星XM(Sirius XM)广播以35亿美元收购了网络电台Pandora。“买船”为传统广播的Sirius XM 构筑了竞争壁垒,使得其他互联网音频聚合平台难以竞争,Pandora 也可利用Sirius XM 的关系加强汽车音乐的分销。

目前来讲,中国广播无论是从其事业和产业属性,还是其资金规模和资本市场运作的模式,都不具备这样的并购条件,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买船”现象。

3.“造船”

美国广播的“造船”,首先始于PC 端的网站,移动端市场风生水起时又把重点放在自有的客户端建设方面。美国广播通常都拥有一个以音频为主的功能齐全的官方网站。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网站NPR.org是其最初媒体融合的主要平台并多次升级,通过线上线下与听众互动,汇集网民意见。美国很多地方电台的网站建设大多是由母公司来统一完成的。以清晰频道在洛杉矶地区的3家音乐电台为例,清晰频道为其配置了一个8 人的技术团队,专职负责构建和维护3个独立的网站。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各种音频客户端是一种听众收听广播的全新方式,更是用户移动接受音频服务的方式。以音频为核心信息的广播客户端应用,不仅能够满足移动用户非专注的、伴随性的、碎片化收听的需求,还能实现音频产品的深度社交化和用户数据积累与应用。在美国,广播电台开发客户端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广播公司或广播网推出官方应用,提供旗下成员台和加盟台的网络广播服务,目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等都已经推出了类似应用;另一种则是由广播电台自己推出官方应用,这多见于实力较强的加盟台或独立电台。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为各类移动设备量身订做不同版本的应用,以确保其对移动平台的覆盖率。NPR 客户端的设计理念是:“让所有用户获得最佳使用体验。”其新闻应用集纳了电台近期报道的完整录音、文字稿件和相关图片,用户可以按报道主题、节目名称、所属电台分类查找、收听、收看。近两年,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地面广播听众数量持续下滑,但其新媒体应用的发展却弥补了听众的流失。

中国广播“造船”自建的客户端主要集中在国家广播和省级广播层面。2020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云听”客户端上线。之前,包括上海广播“阿基米德FM”、北京广播“听听FM”、江苏广播“大蓝鲸”、湖北广播“九头鸟FM”等先后启用。各台在台网一体发展中充分保护自身的内容产品版权,做好广播的互动,利用用户大数据提升节目、频率质量并精准定位,推进广播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进一步形成声音产品的生态群落并向人工智能方向创新拓展。

以北京广播在音频网络化的努力为例,2014年11月,聚合音频客户端“听听FM”正式上线。初版的“听听FM”定位于大而全的平台,与集纳传统广播资源起家的“蜻蜓FM”等商业类音频平台的功能、定位都很相近,汇聚了近千家电台的直播节目,海量的音频节目和个性化的原创播客涵盖新闻、音乐、相声、评书、体育、综艺等细分领域。2018年11月8日,“听听FM”改版,将原来的800多个广播频率精简到只剩下北京广播的10套开路广播、15套有线调频和16套数字广播节目,聚焦本地市场。

美国、中国的传统广播在转型过程中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的商业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广播和美国广播是在转型的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落实好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要求,转型意识强烈,技术融合抢先,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有可能探索并实现广播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方面的快速超越。

(三)对广播音频市场的基本判断

音频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一是传统广播仍然是广播的利润中心,市场大有可为,当然增长速度在降低。二是移动音频聚合平台在高速成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三是广播必须实施媒体融合战略,互联网音频技术公司则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车载广播软、硬件进军音频市场。

中国广播一是要精耕本地市场,把节目和频率的质量提高到极致,创新节目形态,提供有效信息,打造主持人IP,满足变化了的听众需求,提高伴随节目的黏性,最大程度占领本地市场。二是要主动转变观念,大踏步进军移动互联网音频市场,改革体制机制、再造流程、推进转型,进一步提高广播从业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创新水平,将广播的人才和内容优势转化为互联网音频头部内容和音频平台的优势。最后要探索用户管理与服务、平台运营和经营、商业模式试水和建立的多方面工作。

二、关于资源配置

世界上对广播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政党、政府或军队开办、管理和运营;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收取执照费,由社团、个人赞助开办的公共广播运营模式;三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广播。这三种形态美国都有,但占主体的是商业广播的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由于竞争充分,美国广播形成了跨地域的大生产方式,从市场调查到依此而定的节目类型化定位,从节目组合生产到管理、销售、评估、定位再调整、再生产等都构成了完整的高度工业化产业化的闭环。广播全国网、地方网、制作公司、地方台等形成制播分离、高度分工合作的内容生产协作链条。

商业化的广播模式也有不少弊端,比如在新闻的投入上少之又少、谈话节目唯收听率是从、牺牲媒体的客观性等,但我们可以关注和借鉴的是其贴近受众、高效分工、工业化集约化运作,其资源科学精准配置尤其值得借鉴。

(一)频率资源:对传统广播调幅调频资源的充分利用

美国广播最大程度开发利用了传统广播调幅调频(AM/FM)的频率资源。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不同功率的组合,使得大都市地区的电台能到上百家。广播频率的增加,特别是调频的增加,使得商业广播在竞争特别是应对电视对受众的分流过程中走上了类型化听众细分的道路。从上世纪60年代到目前,已发展成70多个广播类型(Format)、15000多家电台。就全美而言,听众占有率最高的是乡村音乐广播,其次是新闻谈话类电台。中波一般用于新闻谈话等语言广播,调频用于音乐。这一情况对于我们有两方面启示:一是国内频率资源仍然有很大开发空间。一套节目以AM/FM 双频播出的大量存在,可以考虑分频垂直设置,语言类频率使用AM,音乐类频率使用FM。二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应该如何考虑频率的细分和整合?如何在舆论导向、受众服务、投入产出比和应对竞争中寻求最大的边际效应,美国的市场化布局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体系和一些可以比较的规律。比如,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占比和营运因为投入大,应该少而精,主打影响力;音乐娱乐类节目投入小,应该多种多样,实现受众细分。

不过,中国现有听众市场的实际和特色还处在后专业化和准类型化时期,不应也不必照搬照抄,要注重本地市场分析,科学进行频率资源的定位和调整。天津广播后来新设立的相声广播、经典音乐广播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细分出来的。

(二)内容资源:通过制播分离和主持人资源来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专业化程度、品牌节目影响力

国内广播同行和学者很少从制播分离的角度去分析美国广播小台大制作的运营模式。实际上,美国的广播业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就像是一台忙碌而精准的大型机器,反映了美国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作业的全部优点和缺点,也为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准备了进化的重要基础。这是它和欧洲以公共广播为主体的广播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

1.制作公司、广播网和地方加盟台的制播分离

美国的广播体系主体是由大的全国广播网、地区性广播网、地方加盟台、独立的地方台、专业广播制作公司构成。地方广播很少自己包办制作播出频率全部内容,一般都会部分购买或共享全国、地区联网台或制作公司的内容。即便是主体内容全靠自己的全新闻台,比如1010wins,其交通和财经信息也都是外包,位于新泽西的Total Traffic 大纽约分公司每小时分6次通过网络或卫星向曼哈顿的1010wins 直播间提供播报。一般人听不出这是外包内容,以为就是这家广播电台自己的员工在报交通路况。1010wins 目前又属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它可以从系统中调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全部新闻。

国内广播探索制播分离是近十年的事。

节目方面:北京台2007年成立了制作中心,台为播出机构,节目编辑、主持人进入制作中心,每年实行一次内部的节目市场交易——节目招标。由于广播电视合并带来的进一步改革,北京广播制作中心现已撤销。南京台没有把主创人员从频率中剥离出来,他们从2012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节目评估,没有通过评估的节目下马,人员关系转移到总编室。上海台整合了所有的广播资源成立了东方广播中心,探索制作人制和适应节目制播分离的主持人工作室机制,启动广播全媒体制作中心项目。

制播分离的结果应该是广播产品不仅满足本台、当地广播市场的需求,还能占领其他地区的广播市场。由于体制机制和版权因素的限制,中国广播制播分离面临一个相对困难的局面,就是广播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背离产品的生产价值(以北京台的标准,半小时节目投入是100元到500元,而国内市场才30 到50元一期节目)。随着十八大之后文化产业新政策的推动,版权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基于网络平台的发展,大量优质内容正在改变这个局面。曾在央广经济之声播出的广播脱口秀节目《冬吴相对论》就在网络平台上深受追捧。节目由做过不同职业的主持人梁冬与《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共同主持,他们汇聚时下社会热点,解读其背后的问题逻辑,其轻松、睿智、幽默的语言表达打动了很多受众。这档节目的市场价一度卖到每集300元以上,畅销20多个省市。与此相似的还有高晓松的视频脱口秀节目《晓说》。这类制作节目加大投入,抬高无法复制的门槛,形成精品,形成新的“内容为王”,探索出内容生产的新路,形成突破。

新闻资讯的专业重组基本上是在台内层面:央广中国之声、上海广播新闻中心、江苏广播新闻中心等都做了较为成功的尝试。互联网一般新闻及时免费共享的规律使得原来广播电台内部各频率间分散重复的采集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网络环境的升级会加速催生融合新闻、集约化新闻的生产方式。

美国纽约的Total Traffic 给我们的启示是专业路况信息整合如何通过公司化进行运作,同时给广播、电视、网络提供信息。其网络产品可以和专业的网络巨头合作,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我国交通广播目前占有的路况资源不比我们看到的大纽约Total Traffic公司差,目前的差距是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内容链条的延伸和多媒体专业化生产的规模。通过学习借鉴提升,我们也一定能形成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2.广播内容资源的核心:有影响力的主持人

现代广播的核心资源之一就是有声望、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美国和西方叫talent。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迅速、多元、免费,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主持人成为支撑新闻谈话类节目市场份额的强有力支撑。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早间节目morning edition的影响力,除了新闻节目过硬的编辑,就是它的三位节目主持人:Steve Inskeep、Renee Montagne、David greene。他们都是记者出身,都有十年左右国内和国外记者的经验。纽约WNYC 的著名主持人Brian Lehrer 也是记者兼主持人出身。在此次纽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周一纽约市长Bill de Blasio 定时在其节目中与纽约市民对话,成为权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

有影响的节目主持人从哪里来?一是自己培养,特别是从编辑记者中选拔;二是从社会上寻找,在洛杉矶的大型广播制作公司Premiere Radio Networks,大量节目的主持人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积云公司(Cumulus,目前美国第二大经营广播的公司)最近居然用了一位前州长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与此相比,国内节目主持人的选择路径还是太窄,主持人的成长路径也较单一,对声音的条件要求过于苛刻。广播要发展,一定要重新认识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特别要有魄力地开门寻找广播“新星”。

其实,网络媒体已经走在广播媒体的前面,《晓说》《罗辑思维》的流行都对我们有所启发。发现和采用这类主持人,需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改革我们的用人机制。

(三)技术资源:跟踪先进广播技术发展,确立技术资源的先导位置

目前,美国广播同行的办公条件、制作设备相对国内已没有多少先进可言,甚至大大落后于我国,但其软件对内容生产的支持仍优于我们。比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广播用的媒资系统、计算机终端的编辑软件都是文字嵌入音频的,文字内容和音频可以按照需要随时改动更新;首映电视台(Premiere netwoks)的总控机房24小时控制着80套直播录播节目进入全美不同的电台、不同的市场。这些技术软件和设备的空间布局国内尚未见到。我们要发展广播和新媒体,就应高度重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考虑进一步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软件,消化、吸收、再创新。

(四)资本市场的资源

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是实现资源集中、联合、重组、突出品牌的重要途径。美国在1996年电讯法案通过之后解决了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之间的对称性开放,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等业务互相渗透,取消了单一经营主体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数量的限制,一个媒体公司在同一市场中拥有的电台、电视台总数可达8个。比如,在洛杉矶,清晰频道没有电视台,但拥有KOST103.5 等八家电台。基于产业融合理念的大规模并购活动迅速展开,市场日益集中到几个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手中。维亚康姆以37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迪斯尼以1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广播市场出现了并购大潮。目前,美国广播前三位的公司分别为清晰频道公司(Clean Channel Communications)、积云公司(Cumulus Media Network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Radio)。

在互联网广播方面,资本运作主要体现在依托美国成熟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和风险投资制度。Pandora 网络电台创立于2000年,接受初步融资后,2010年总营收1.38亿美元,占据着全美前20 大网络电台5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时间计)。2011年6月15日,Pandora 在纽交所上市,融资规模最高达约2亿美元。

目前,国内媒体重组和融合采取多种方式。有的采取行政的方式,比如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建立,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置于一个机构之中。而澎湃新闻等互联网机构的设立是公司化的运作,可以求得一定资本市场的力量。如何在党管媒体的前提下,将一些内容生产和资源进行商业化配置?面对国内互联网音频聚合平台“豆瓣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合作甚至并购?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关于媒体融合

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也是媒体格局变化最快的地方。对于传统广播而言,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广播细分,有能力经受网络大潮的冲击,直到这两年移动互联的浪头袭来时才开始显现局促。上世纪90年代广播广告曾经连续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2009年到现在平均年增长2%,2011年开始趋于零增长;而广播的数字网络业务收入持续在走高,无奈体量太小,托不住整体的下滑。目前传统媒体都在走媒体融合之路,新媒体通过并购、垂直运行等迅速切入原本传统媒体的细分市场。

(一)在办台观念上完成深刻变化

在办台观念上,中国广播应深刻把握媒体融合趋势,以建设智慧主流媒体为目标而建成一体多维的新型主流媒体,来引领传统广播的转型,满足用户(听众)新需求,实现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的一体多维战略架构。一体指的是声音媒体这一主体,多维则是以“声音”为主,包括图文等多媒体内容的一体化采集、集成、制作,进行传统广播、音频客户端、社交媒体的跨平台发布。也就是广播要转型成为以音频为主的多媒体内容提供商。

一体多维表现在内容生产方面,不仅要高质量做好传统广播节目,经营好广播频率资源,还要大踏步进入以音频为主的网络多媒体内容生产领域;同时吸引和筛选优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职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目前,“云听”“津云”音频平台都在朝这个战略方向探索。

以互联网基因重塑广播,目的是为了主流媒体的内容能够由传统媒体的渠道延伸到新媒体,抵达信息传播的主战场。但在技术实现层面,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要实现做“音频”的新目标,而不是“Radio”的延伸。音频是互联网概念,可多媒体多终端推送传播,音频应该包括可以通过AM/FM 传播和以流媒体形态传播的Radio 信号。

(二)完成顶层设计,实现技术先导,搭建多媒体的云平台

一体多维表现在分发渠道和平台方面,广播智能音频平台应包括数字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云化的大数据专家生产内容媒资库和职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收集库,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拥有广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音箱等跨媒体的播出和发布系统、海量用户等。具体说,广播媒体不仅要有传统广播频率的播出平台,还要通过网络进入网站、手机移动端、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健康、车联网等平台。

美国广播电视转型比较成功的台网都是自上而下实行顶层设计。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一次性制作,多终端发布”(create once,publish everywhere)战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统一的网站配置(CBS Radio 有统一的App)、清晰频道的有着美国网络音频市场第一的iHeart 等。

(三)资源整合与再造工作流程

有了观念、顶层设计和平台的变化,从内容制作角度来看,美国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广播的工作性质、内容生产带来了六方面改变:

1.记者编辑改变:广电记者→全媒体记者

专家编辑→兼顾职业、用户编辑

单项采集→观察平台大数据后的采访

2.媒体空间改变:有限时间→无限空间

3.内容模式改变:节目为本→内容为本

4.新闻文体改变:广电文体→多媒文体

5.受众市场改变:地方城市为主→抵达全球受众

6.竞争环境改变:传统媒体→新旧媒体

所有这些,都在促进新的岗位诞生和组织结构变化及流程再造。这些改变在美国广电系统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建立新媒体对广播的网络支持机制,比如清晰频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地方台都有新媒体部门,他们和传统内容制作人员一起办公,及时完成传统媒体内容在新媒体的发布和其他新媒体运营。一个方向是内部的人员、生产内容同步整合,比如旧金山的公共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网络的记者成立一个新闻中心,其他按照教育、艺术、娱乐等重建分工。

从欧美的实践看,多媒体新闻采集,不是把所有的记者都培养成全能记者,而是组成采访小组,互相取长补短,完成音视频和其他文字的一次性采集。

(四)以产品为依托进行突破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及全国分台都有不同的App 产品,其网站也在不断改版,重新定位,突出媒体融合的内容和页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驻北京记者每天的采访都是处于多媒体发稿的状态。清晰频道的媒体融合产品主要是其iHeart音频应用软件系统,而Pandora 主要就是它的带有算法的Pandora 音乐软件系统。

在国内,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和各省市广播都以新媒体产品为依托推进一体化运转和改革转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都形成了多方面的经验。天津广播的音频部分融入了“轻前端、大后台、富生态”的“津云”App,其他部分则探索出一条以内容创新、品牌升级、管理优化、全媒体传播为思路,以10个传统广播频率为基础,“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多渠道、多平台、多途径分发的“10+1+N”发展之路。

四、关于改革创新

美国广播业的变化有其深厚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所借鉴,但不可照搬照抄。国内广播还是要在坚持党性原则、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代广播之路。应该加快三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思考如下:

(一)注重市场调查,进一步细分、调整广播频率定位,争取最大效益

天津广播在中国广播近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已形成10套节目,拥有卫星广播、网络、移动网络的传播平台,尤其是近十年来,无论是新闻宣传还是事业发展,无论是创优还是创收,都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由于广播市场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应该追踪市场调查情况,优化广播的结构;缩小新闻类信息类频率的数量、规模,变做多为做强、做出影响;加大音乐娱乐频率的数量、进行类型化区隔,力争像相声广播那样,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

(二)在制播分离、新闻信息集约化运作等方面实现突破,进行流程再造

目前体制下的制播分离可以以渐进方式进行,尝试节目和新闻运作的不同改革。

节目内容生产方面可以有几个方向选择:一是建立每年节目的评议制度,设定淘汰率,不合格的编播人员离岗培训;二是试点成立新的节目工作室,合并目前三个以上同类节目中的两个,试行中等规模的制作模式(高于目前节目的投入),与频率剩下的同类节目一起实行招投标制,形成竞争;三是成立新制作公司,在原来基础上提高谈话节目的制作能力和水平,面对台内台外、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进行内容生产。总之,要在目前频率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大竞争,避免同质内容重复生产,形成淘汰机制,激发活力,提升水平。

新闻资讯的集约方面:可以在现在的新闻协调机制下,尝试让记者独立于频率,先成立多媒体记者中心,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由多媒体记者中心向频率新闻节目和网络、社交媒体发稿。这一改革主要是要再造流程,进行标准化作业,延长内容生产链条。形成一次采集、集成的同样内容,经过平台的加工制作,不仅以传统的调频、中波进行播出,还要以不同形式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络上发布、传播、互动、再发布。具体说,从采集的第一环节就应该是多媒体的采集,不仅有录音,还应有图片,甚至必要时有短视频等信息。在审稿环节,文字、音频、图片应伴随始终,最后是多平台共享发布。这必须改变我们现有的、习惯的工作方式。

(三)确立并实施一体多维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建设现代主流广播传媒

要坚持树立媒体融合的发展思路,变单一的、线性的、可互动的广播(radio)单位为生产包括传统广播业务在内的智能音频(audio)机构。音频生产从源头就开始产出,既能在AM 和FM 播出,也能进行非线性传播,产品为可切割组合的、可进行数字网络播放的、可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传递的、可进行智能音箱互动的、可进行后台大数据分析的产品。

新的媒体平台应包括数字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平台,统一跨媒体的传统广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音箱的播出系统和发布系统。目前,天津广播做了一系列初步的转型布局,但离真正有影响力的现代主流媒体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总之,与美国广播相比,国内广播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我们有能力完成战略转型,由广播的跟跑者、并跑者,最终进入领跑者的行列。

注释

①https://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2020/the-nielsen-total-audience-report-august-2020/.

②商务部:《2020年末中国汽车保有量将有望超 越美国》,http://m.news.cctv.com/2020/04/09/ARTIgkL7pwbam1EjL4frx1Ti200409.shtml.

③Emarketer:《2020年美国智能音箱用户将达到8310万人》,2019年11月。

④董传亮等:《融合,广播的使命》,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版,第90页、96页。

⑤刘军:《美国天狼星XM 卫星广播公司的成功历程》,https://www.doc88.com/p-2781294210011.html.

⑥胡正荣:《迎接智慧声音时代的到来》,《中国广播》,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音频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台内音频响度控制方式
音频处理器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