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士杰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它以其肢体动作的多样性呈现出人们心性愉悦的审美诉求,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舞蹈的感情抒发以其内心荡漾的感知波动传递出人们的精神体悟。另外,它作为一种视听双重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的立体感受又以舞台视像的整体拟象,引发人们的内在共鸣,所以任凭舞蹈艺术如何发展与演进,它始终伴随着“媒介”的存在,即媒体客观介质性的传输方式。当今社会媒体的形式越发丰富与多维,这也进一步促使舞蹈艺术与媒体技术二者越来越贯穿共生、交织互通,从而形成人类生存维度中艺术功用性的多样化产品衍生,并最终促成当代舞蹈艺术市场多元化的延展局面。
舞蹈艺术自出现时,就与其他形式并存,例如,远古时期彩陶盆上记录的原始舞蹈、汉代诗赋与汉画像砖石记载的舞蹈以及唐、宋等时期舞谱所记录的舞蹈,都是以单一性的律动进行身体媒介的表达。各式各样的陶器、岩石作为当时的“媒体”,记录与传播着舞蹈艺术的生动原貌,并以图像、文字、刻画等原始记录的媒体手段一直延续,由此可见那时的舞蹈艺术更多的是以本体为源,通过身体这一“媒体”样式进行动作的生成、表现、转化与传递,且以外部实体空间的姿态进行展示,而作为“媒体”的身体,在远古时代性质单一且没有更多外化形式的包装与关联,这在舞蹈历史维度的记录现象来看显然是符合人类群体发展背景的。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目前,为大多数人所喜欢的软件“抖音”,成为舞蹈工作者、舞蹈家、舞者必备的传播工具。例如,北京舞蹈学院通过“抖音”来宣传舞蹈艺术、普及舞蹈知识,其中包括《沉香·伍》的创作素材展示、课堂展示等不同形态的舞蹈,运用“抖音”进一步扩展了舞蹈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加深了舞蹈艺术所带给人们的即时感受与感官印象。历史的发展将舞蹈与媒体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从二者关系上看,从单一性质的舞蹈形态到重合互通,再到互联共生的发展,不难看出舞蹈艺术与媒体技术之间高度的操控性与融合价值。又如,当下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都在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创新技术手段,并呈现出如《城市印象·北京》等一系列新视线舞蹈作品。舞蹈艺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似乎总是能够无缝连接,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贴合与拼凑,而是能够在所处时代产生新的认知,形成一种新的舞蹈文化现象。
从文化名词的释义来看,艺术是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感受所产生的感知、意识、表达的全过程,而技术则是为某种事物想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而形成的解决途径或手段。舞蹈艺术正是通过对客观生活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行提炼与分析,并经由主观感受进行艺术外化,而媒体技术则是为舞蹈艺术的表现与传播嫁接了更直观、丰富、多元、立体的视像媒介,使舞蹈艺术能够除本体表达之外进行更加多元的视觉呈现,二者的结合反映出舞蹈与媒体在属性中的内在关联性,使人体视觉的表达更行之有效。
舞蹈与媒体都具有时代性的因素,虽然初始时间、发展速度并不处在平行关系之上,但舞蹈艺术总能有效跟随媒体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使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舞蹈艺术作品,在激发舞蹈创作力和扩展创作手段的同时,使欣赏者不断地更新他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也使舞蹈艺术自身得到了审美质感的蜕变。
舞蹈艺术本身的互动性在于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将内在情感传递至审美对象,审美接受者根据内心对于该舞蹈的感受,从而产生舞蹈内在体验的情感状态,而欣赏者对舞蹈作品所产生的这种内心体验,便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内模仿”。在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中,她的舞蹈作品甚至可以直接与观众对话,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杂乱无章的形式,同样也形成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而这种舞者与舞者之间的互动,多建立在双人舞以上的结构关系中,是以双、三、群的技法形成舞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媒体技术则重点观照交互作用,通过它的承载方式促使另一事物具有全新的状态,并在舞蹈艺术的视觉呈现中体现出丰富性、多元性的媒体技术以及审美表象的最佳产出效应。例如,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的《流淌在时间中“即现”的舞蹈》,就是通过媒体技术的使用来解读舞蹈艺术的现代性,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与现代舞相结合,二者在互动中碰撞出了高端艺术模态的审美火花,并带给人们崭新的艺术先锋认识。
不论从舞蹈本体出发还是媒体技术的形式出发,虽其介质不同,但二者的共生特性都是为了呈现出人体的魔幻视觉。另外,二者在对人体视觉的呈现中既是以单独的种类发挥着各自的属性,同时又能相互关联形成更为丰富的视觉样态,从而促使舞蹈艺术与媒体技术搭建起匹配、重合与衬托的审美关联性,以此呈现出审美诉求的形式显效特征。如首部反映我国极地科考题材的新媒体舞蹈诗《极境》,将光感、体感、Kinect等技术搬上了现实舞台,通过影像技术将舞蹈艺术结合,重新塑造了新的美学视像,也扩展了人们的审美认知。又如,南京艺术学院的舞蹈《烟雨时节》,同样也是交互于新媒体的跨界互联与合作,它是艺术、技术、科学、美学的集合体,该作品利用舞台投影技术,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动作表达空间与舞台幻象,还最终在虚实结合中营造出舞蹈的意境之美与情境幻觉的虚拟化矢量之维。
目前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几类依托于媒体技术传播的舞蹈艺术形态,最为常见的是以剧场舞台构置作为艺术载体来进行舞蹈艺术与媒体技术的结合,它具有高度的即时性,并且演员与媒体技术的结合也均是实时性的,对舞者与技术的呈现又具有极高的要求,诸如电视舞蹈节目《中国好舞蹈》《舞林争霸》等就体现了以上特点;而微信公众号则更加侧重于对当下实时舞蹈信息的梳理与呈现,是一种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传播平台,诸如“舞蹈中国”就是这样一类传播方式;还有就是中舞网与舞谱网,更加侧重于舞蹈作品学习、晚会直播等以视频为主的学习;中国大学慕课的特点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建设,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无边界特性实现学习资源的零距离,其典型案例则表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的网络课堂《走进舞蹈艺术》;还有就是目前火爆的抖音,它是一款侧重即时性拍摄的App,视频内容短小精悍,其操作方式与软件内置音乐、图像等相结合,适用于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习惯。以上媒体形式的舞蹈传播路径,大多数是对舞蹈艺术的记录与再现,是舞蹈艺术传播的衍生产品,是时代特色的充分展现,同时也体现出当代舞蹈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前沿特性。
舞蹈艺术借助于媒体技术进行作品创作,在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可谓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变革趋势,由此可以看出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走向绝不仅仅停留在记录与传播上,而是应当更为深入地思考舞蹈本体带来的外化差异性与共时性,并在数据化时代形成一种科学的发展道路,在跨界中寻求艺术创作的统一共置,其研究路径可以尝试将同一类型的舞蹈形式统一输入数据库中,其中设计程序提炼出舞蹈的调度与构图要素,然后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作品形式的多维可能。又如,我们还可以输入主题动作,然后由互联网进行处理,进行动机的发展与变异,从而产生出艺术创作更为行之有效的前沿路径。舞蹈艺术与媒体技术的嫁接在新世纪不仅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同时它也为人类的意识形态增添了更加新奇夺目的艺术表达可能,这便是艺术未来发展的先验趋势,同时也是艺术先锋品质的即时再现。
舞蹈艺术通过媒体的便捷与高效性进行文化传播,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与审美体验,从而形成精神的满足与生活的富足。本文旨在运用媒体这一媒介手段对舞蹈艺术进行较为综合的分析,从而使人们对于舞蹈艺术表现方式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以肢体动作为媒介的身体表达,而是通过剧场、舞台作为驻地场域的作品呈现,协同音乐感知的途径,最终在媒体作用下形成当代舞蹈艺术的前沿生存状态,并与先锋艺术形态的历时化舞蹈蜕变,促成其舞台科技化虚拟矢量特性的更迭与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