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炜 董茜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工智能正从理论试验阶段逐渐转移到商业应用阶段,甚至还逐渐向着产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早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就已经重点提到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明确应当深化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及应用力度。而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式应用,机器人记者作为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更是为传媒领域以及传统记者职业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而在近年来,从人工智能新闻采集以及实时动态场景制作等方面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当中的应用已经从最基本的信息采集拓展到了渠道传播以及内容生产等多个方面,这就使得传统媒体记者如何实现价值重构以及角色转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何种事物,其都具备着两面性,而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其在为群众日常生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全新的发展机遇,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同样如此。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营造出了全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但人工智能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这就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人工智能技术。而人工智能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能够有效简化新闻记者的整体工作流程,在根本上提升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而与其惧怕机器人记者所带来的冲击,还不如将传统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利用其显著的现代化特征来更好地完成工作;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帮助记者在大量繁琐、重复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以及注意力转移至更加关键的新闻内容当中。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环境当中,其在各类新闻数据信息的把关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第一种是数据信息的采集,在这一阶段中,新闻数据信息的把关人为新闻记者,能够对那些收集到的信息展开更加全面的整理加工;第二种则是对关键信息的审核加工,而在这一过程中,把关人角色也产生了转变,由原本的新闻记者转变为媒体编辑与决策人员,并且其对新闻的最终呈现效果也起到了直接影响。长时间以来,传统媒体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数据信息传播渠道,内部涉及到的把关人规则也对社会的稳定运转产生了良性影响。然而,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把关人这一重要的角色也逐渐淡化,这也是当前互联网媒体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中,智能化的数据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数据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准确匹配,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算法以及个体都可以冲淡把关人的角色,而数据算法、图像识别以及知识图谱技术,更是成为了网络新闻的分发人以及把关人,机器AI也能够对数据信息的筛选以及处理起到辅助作用。
除此之外,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部分媒体,也已经逐渐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审核以及验证,其能够通过数据信息库的对比,在短时间内找寻出与之对应的算法进行计算,找寻出准确的信息源,更好地检测新闻信息的可信程度。由此可以看出,人工记者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必然会成为未来新闻传播内容把关的主要措施。
早在1964年,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当中,就提出了信息就是媒介的这一基本理念,而在重点内容中,更是明确了媒体对于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等众多关键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全范围的发展优化,比如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智能翻译技术以及机器人写法等技术手段,更是对传统新闻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全新的数据信息传播平台形成。而利用人工智能IE做模式,就可以实现全天候无间断的新闻数据信息传播,保证涉及到的媒体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生产出大量内容,进一步提升新闻线索的发现效率与结构化分析效率,有效抢占媒体融合的制高点。举例说明,在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当中,就全方位覆盖了新闻数据信息的策划、检测以及生产等基本的采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了新闻信息的智能化特征,使得传统新闻工作人员可以从重复并且技术含量低的数据信息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当中。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当中,所采用的机器人记者并不像人类一样,能够对各种数据信息展开独立思考,更无法深入理解在新闻事件当中涉及到的各类细节。
首先,由于人工智能在技术方面并不完善,其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还无法展开有效分辨,不能对新闻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进行考证,这就会引发出虚拟新闻等严重问题出现;其次,网络环境中存在的数据信息过于复杂,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不仅进一步突出了公民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风险,也延续了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的媒体剥离等问题,产生传播二次失范问题;最后,人工智能技术所关注的新闻重点,主要是以群众的喜好为基础所在的,这就会引发新闻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对传统新闻的标准以及价值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引发负面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法律法规以及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工智能新闻当中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人工智能无法理解道德规范以及人文情怀,很容易就会出现伦理失常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当前的人工智能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却始终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进行工作,其仅仅只是一种辅助工具,特别是在新闻领域中,只有人才是新闻传播以及生产的主体,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新闻记者必须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
一般情况下,大众传媒的转变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站在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上,新闻信息的传播就是一种构建社会性认知的持续过程,而新闻作者作为内部的主体所在,由于自身的知识生产规范以及现实特征,就将其引入到知识生产者的范围之中。早在1948年,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就已经提出了大众传播中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的观点,而在我国现代化的新闻实践之中,黄远生以及白岩松等著名新闻记者都代表着新闻传播业当中的正义以及理想,这也是中国传媒业社会良知的具体体现。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中,新闻机器人全天候的高效工作模式,与人工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在2015年美国所举办的人机写稿竞赛当中,尽管机器人作者有着更加迅速的写稿速度,但专业的新闻记者所撰写出的稿件却更有温度,从而得到了更多群众的认可。在2016年由微软公司开发出的聊天机器人Tay,其在与不同类型的网友展开交流对话的过程当中,不仅出言不逊,甚至还涉及到了种族歧视等严重问题,这些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敲响了警钟。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在人工智能环境中,扮演起公共领域对话建构者这一关键角色,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重点关注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以更加优质的记者形象,为社会带来更多优质的新闻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潜移默化之间对记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人机协同必然会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更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浪潮,准确找寻出自身的职业价值定位,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和谐发展,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新闻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