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旵生 王红薇 姚建桥(.桐城市委办公室 .桐城市林业局)
“十三五”期间,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获批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加速重塑。大力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安徽省首家县级创新研究院——桐城市创新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营,全市规上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超100 家。截至目前,桐城市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服务) 平台81 个,比2015 年增长224%。加快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平台建设,2016 年以来,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内的全国20 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桐城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发布高校科技成果210 项。
二是科技创新主体加速成长。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梯队,实现“十三五”以来从无到有的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建成科技孵化机构3 家;59家企业纳入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总量位居安庆市第一位。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础,全市2020 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5 家,位居安庆市首位,比2015 年增长137%;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87 家,占规上企业体量的近一半;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 家。
三是研发投入实现加速追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2016 年以来,桐城市加大政策奖补力度,平均每年支持50 家以上企业,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安庆市级奖补资金4397 万元。四年来,全社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2.73 亿元。
四是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连续多年制定出台了《桐城市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桐城市文都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每年设立专项资金2000 万元,围绕研发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产学研合作对接等方面,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投入,走创新转型发展之路。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政策环境,鼓励企业集聚创新型人才,发挥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以企业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交流合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做好服务。推荐企业申报安庆市奖补资金1096 万元、安徽省奖补资金305 万元,其中金亿股份“超强高吸能合金关键制备技术及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200 万元支持。
五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引导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基于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企业,组织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5 家、成功引进8 位院士在桐开展工作,现有备案的院士工作站2 家、省级创新平台35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 家、博士后工作站4 家、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 家、省级质检中心1 家,引荐各类专家(团队)40 余人次,有效促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企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安徽微威集团伍小平院士工作站,主要开展“磁流变弹性体等智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现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为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提供了实验原料;安徽香杨新能源欧阳平凯院士工作站已于2020 年8 月10 日备案,并即将挂牌运行。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倾力打造桐城市创新研究院、国家高分子质检中心、经开区“双创园”科技孵化器、“青桐”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平台,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 孵化器- 规上企业”的发展模式,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营科技型企业孵化器3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农夫商城——现代农业星创天地”“牯牛背农业——农村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国家“星创天地”备案,鸿润、中科电气、微威、新瑞、攀登、丹凤等6 家企业通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验收,组织有关企业向安庆市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家、实验室1 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创新格局逐步形成,现正在谋划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绿色包装、机电装备两大首位产业以及新材料、汽车部件等优势产业,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储备和认定。今年以来,全市共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 批次共59 家,为产业转型升级夯实量变基础。通过本地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和外地高新企业引进培育等途径,持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全市2020 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5 家;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26 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88 家;2020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达33.1%,以新材料、先进智造与自动化、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81 家,其中新材料产业28 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6 家、节能环保产业9 家。2019 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填报额居安庆首位,反馈值4.2亿元,超额完成安庆市下达的任务指标。2020 年推荐企业申报科技部“科技助力2020 项目”6 项、省“卡脖子”项目7 项、省科技重大专项10 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0 项、安庆市揭榜挂帅项目12 项、安庆市入库科技项目40 项,实施市本级科技项目40 项。
七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坚持以首位产业为主导,围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与成果需求深耕细作。金亿新材料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超强高吸能合金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安徽永生机械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基于工业云的重型输送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即将形成产业化,安庆汇通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商用车铝合金发动机悬置及装配工艺的研发取得新进展,安徽同丰橡塑与青岛科技大学的轨道交通密封及减震弹性元件研发项目进入应用阶段,安徽金田新材料与复旦大学的双向拉伸BOPE 膜的研发成功试车。吕亭镇政府、镇属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成功签订政产学研三方协议,将进一步密切合肥工业大学与吕亭镇各类企业的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企业生产一线转化,推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全面对接、开花结果。2020 年,全市40 余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9 亿元,科技成果登记200 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成果项目入库18 项。
坚持新阶段新格局新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实施创新强市战略,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县市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高新产业,结合新一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按照“1143”工作思路,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大力营造创新浓厚氛围,突破关键性核心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
一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围绕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修订出台桐城市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协同科技攻关,加快转型升级。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制定五年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 年,桐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00 家,筛选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培育对象,按照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完善培育梯队。大力实施“文都英才”行动,加强企业家培育,加大对外地高素质企业家人才“引进来”力度;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科技创新节”等企业家表彰活动,重奖贡献突出的人才,提升企业家信心与荣誉感。谋划建设桐城院士科创园,发挥“院士之乡”的吸引力,集聚一批优秀人才来建设桐城、发展桐城。
二是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1143”工作思路,规划布局高新园区建设,加快推动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打造数字经济联合创新实验室。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增强平台影响辐射能力,提升平台拉动放大效应。建立健全市企业技术需求和成果信息库,组织技术难题的征集发布,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开展科技人才培育服务。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场地、通信、水电、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设立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桐城市子基金,用于投资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加速政产学研合作步伐。重点围绕桐城市七大产业链及两大首位产业,稳步推进“企业出题、院校选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项目组织机制,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开展重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提升重点产业、战新产业、高新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本级科技财政精准投入力度,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的科技项目新形式,围绕桐城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问题,鼓励校企联合攻关和科技合作,使科技合作更加高效,创新成果更多涌现,助推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