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军旅音乐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兵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抒发官兵情感,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象征。随着我国军队文化建设的加强,我国的军旅音乐作品也从早前的单一风格向多元化的风格过渡。在创作方面,新一代的军旅音乐作品传承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革命精神并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将其中的亮点发扬光大。军旅音乐的流传不仅鼓舞着全体官兵,使之建立成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时代人民军队,同时,悠扬的旋律也能够引领世人走进军营,了解军旅生活,为自身树立起一支标杆和最好的榜样。
军旅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当然军旅音乐作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内在,那便是能够让每个军人听起音乐就能够感同身受,内心也由此变得更加坚强。早些年前,人们接触最多的军旅音乐便是电视剧中司号兵吹响的冲锋号角,当号声响起全军便奋勇杀敌。当然,军旅音乐并不止于此,部队在日常的训练与生活中,将士们也会哼唱一些歌曲或是片段,这些歌曲、片段往往无名无姓,无法寻找到出处,但每一首均是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如“钢要练,铁要打,宝剑要磨,枪要擦”短短的几句歌词虽然看似平淡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揭示了只有刻苦训练、时刻保持警惕才能永保胜利的真理。所以,军旅音乐作品在部队中的传播既时刻鼓舞着全体官兵的士气,是军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军旅音乐作品除了以生活、战争等为题材,还有很多与英雄事迹相关的作品,如歌剧《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品中坚定的旋律与铿锵的歌声也是部队形象的真实写照。
军旅音乐作品除了具有鼓舞士气,树立部队形象的功能以外,对外也有着传播文化,促进军民之间和谐发展的作用。通过军旅音乐,尤其是歌曲类作品,歌词中有着许多部队官兵生活的叙述,更有军营中的官兵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独白。如家喻户晓的军旅声乐作品《当兵的人》就深切的表达了长期生活在军营中的官兵怀念家乡、想念父母的思乡之情,其中不断反复的歌词“有啥不一样”更是拉近了军民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每每听到歌曲就仿佛是一位少年在自己的面前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与此同时,部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威严且遥不可及的,而军旅音乐作品的悠扬的旋律与动人的故事正可以让人们了解铁血军人柔情的一面,如众人熟知的艺术歌曲《驼铃》,歌曲中忧伤的旋律与深情的歌词把军人怀念战友,心中柔情的一面展现的淋淋尽致。可以说,军旅音乐作品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从侧面促进可军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为和谐社会的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随着部队文化建设的加强,军旅音乐的作品的也由此前单一的风格相多元化的风格转变。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军旅音乐作品中,歌曲类作品占据了极大的比例,而这其中也多为艺术歌曲。但是近年来,单纯的风格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部队的年轻化需要有更丰富的音乐作品来满足年轻官兵训练后的日常生活,而国际化的大环境也需要更多的体裁的作品树立国家军队的形象。所以,军旅音乐作品也随之向正规化、多元化的趋势过渡。如早些年间歌曲类作品的流行化是军旅作品走出军营最关键的一步,如摇滚歌曲《怀念战友》的广泛传播使我们看到了军旅作品更多的可能性。而近年来军旅作品更是涉及到了音乐艺术领域中的方方面面。如军旅作品交响乐的改编与创作使得我国的军旅作品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为全世界树立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参与程度的大众化是军旅音乐作品的另一发展趋势。在早期的军旅音乐传播中,往往只有很少人能够参与其中,而参与的群体也仅限于军营之中。部队的官兵只能够在特定时间或节日欣赏到军旅音乐作品,而对于民间的传播更是无从谈起。现如今,部队中音乐活动的丰富使更多的官兵参与到音乐文化的活动中,部队不仅在节日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部队合唱、音乐活动也变得更加常态化。最关键的在于,军旅音乐作品逐渐走出了军营,飞到了寻常的百姓家,这些新创作的军旅音乐作品歌曲朗朗上口,音乐委婉动听,非常适合在民间传播,广大的群众能够参与其中,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传唱军旅音乐作品,这上我国军队的影响力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军旅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本文从军旅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出发,研究了军旅音乐作品的发展方向。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军旅音乐作品发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停滞,而是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不断地的自我完善以及不断地适应当下环境,而军旅音乐的发展对部队以及社会都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尽可能地利用专业优势,努力传播军旅音乐作品,为部队的音乐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