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解说短视频的媒体创造与创作前瞻

2021-11-13 00:26:09张宇晰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

张宇晰,陈 光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一、电影解说短视频的现状与受众反馈

(一)电影解说短视频的缘起

“互联网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我们的自我表达——通过具体的通讯符号,如果我们想改变我们的现实,我们就必须理解它。”任何一种文化输出形式必然有其客观的存在价值,电影自1895 年问世至今,感性评论就随之出现,可以说作品与批评是同时影响着电影发展的两种客观存在。因此最初的一种电影解读,是以评论作为出发点的,因为每一个评论篇幅中都或多或少地援引了影片当中的剧情或情节,这种以顺叙形式的评价方式成为第一阶段的解说。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引导当时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其他传统媒体的受众更便捷地了解影片,或将他们引入电影院,或将他们带进音像制品租赁市场,但这种电影解读的弱点在于更多的是以评论执笔者的主观角度切入进行评价,因此不具备明确的评价标准,且剧情也不是作为解读的主要内容,因此有些观点可能会成为观众的第一印象,从而影响部分观众对电影的态度。

而当互联网出现以后,尤其是集约性较强的论坛、贴吧、BBS 等平台的出现,让上述的评价有了共同主张的环境,喜欢电影、评价电影的人群不再局限于纸媒等传统媒体的专栏作家,更多的人加入到互动当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单一无连接个体,大大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即时需求。这种状态的优点在于,更多的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让某一部影片可以保持一定的热度,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这种讨论式的文案也是无法真正表现电影的全貌,也就是说对于没有看过电影的人群是有门槛的。它降低了互动的维度。

那么在互联网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生活工作压力日益严峻的现在,一种可以几分钟了解影片内容的传播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电影解说短视频。

(二)电影解说短视频的媒介形态与受众反馈

3G 网络时代以前电影评价和影视分析,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的范畴。知名影评人、知名导演或学界研讨会构成了主要评价体系。但是基于手机移动客户端网络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互动,比如豆瓣电影、贴吧、论坛等等,观众还能够对电影进行评分,从而影响到他人对于是否要去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选择。尤其是互联网所带来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更方便了网友可以随时随地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

这种状态大大满足了受众对于新片的热情,带来观影推动效应,同时也加速了中国影视产业的线下布局,形成以内容生产输出、院线观影、线下互动为良性循环的有机内循环整合。且这种模型的吸附性极强,因为在网络社会,发言的门槛极低,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参与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或以文字形式出现或以视频形式上传。从传播角度来说,填补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品的保险性。

但这种互动虽然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即时要求,却也同样带来了问题,那就是信息过于庞杂,作为不愿参与其中的相当规模的被动内容接受群体,如何在洋洋洒洒的信息海洋中搜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电影解说就问世了,时长缩略、短小精悍、手机客户端作为主要输出载体,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所以互联网、移动传播以及信息爆炸这一系列的条件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电影解说产生的环境。这种方式在继承传统的影评和电影图解之外,巧妙地在作品中杂糅进了创作者主观的品评观点。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电影解说短视频的源头,谷阿莫的成名作“两分半看完《五十度灰》”,这段视频在短时间内创下了微博阅读及转载接近四百万的超高点击量,他不仅带火了自己,也推动了短时电影解说的新晋潮流,一时间在微博平台上出现了很多以电影解说为主要内容播出的网红博主。搜索引擎中,以电影解说为标签的博主据粗略计算接近30000 人,粉丝过百万且大V 注册的就有几百位,相关话题每日更新十万多条,其中日超级话题一百多个。更新率较高和比较常见的博主有电影工厂、派爷电影、刘老师说电影和小萌电影等等,这些博主均拥有几百万的粉丝。而截至2017 年12 月1 日,刘哔电影的粉丝人数达到488 万,派爷电影的粉丝人数为328 万,而谷阿莫的粉丝人数更是高达849 万,可见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的规模之广,受众基础之多。

由此可见,借助微博平台传播的短视频解说的先期产品,在受众基础上还是打下了相对良好的基础,他们把解说视角放在了当时相对火爆的话题电影及经典电影上,从自身的喜好和市场认同的角度出发,带动了第一阶段电影解说短视频的风尚。

二、电影解说短视频的媒体自发创造

(一)业态零规范背景下的规范运营

由于进入互联网的门槛相对较低,很多用户纷纷效仿这种做法来从事电影解说这一业态的工作,他们或将其当成一种事业,或试图把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到平台,总之,自2015 年以后,电影解说已经成了渗透进包括微信公众号甚至一些以阅读为主要流媒体内容供应方式的线上媒体平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的言语规范、运维制度来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推进。

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群体来说,这种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急需,一方面,电影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作品,自身反映了创作者的价值观输出,因此既有良好的客观评价也必然会包含某些刻板偏见、甚至是表达时的语言习惯。因此规范的运转电影解说成了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平台推出的电影解说类短视频中,大家也在积极摸索解决方案,力求能够以真实为基础,以健康为底线,以简洁为尚品,以内涵为追求的优质作品。在经过了近六年的探索后,涵盖作品数量相对较多、质量相对较好的平台脱颖而出,以抖音和B 站为先导的诸如毒舌电影、细读经典、电影工厂等一些公众号脱颖而出,他们或关注当下市场动态,读品新鲜的院线电影,或回顾经典重温名篇佳作,在电影解说的领域里不仅立起了行业标杆,同时也在规范运营上,为后人留下了可参照的标准。

例如我们可以从遮挡、搬运、引流、互动、不良引导、政治敏感、游戏画面、营销行为、血腥暴力、违规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来探究互联网对于电影解说类自媒体节目的自发规范创造。

(二)内容、范式、文本的新鲜博弈

首先,电影的公映是有其先决条件的,符合本国的公映流程标准。电影拍摄前,必须在国家电影局拿到对应的拍摄许可证。在国内,影片上映方式主要有两种:国产电影和分账影片。国产电影等到电影拍摄制作结束,需要把相关影片送到国家电影局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制片方再把对应影片送中国电影集团确定具体的上映档期,这一步流程走完,制片方就会着力对影片的宣传,与此同时制片方会跟院线联系确定上映的规模,确定好规模就会开始制作拷贝,简单理解成卖出的拷贝数量。分账电影,简单理解为国外引进的电影,国外制作的影片来到国内进行上映,跟国内上映的影片流程相比,多了一个引进问题,国内主要的引进方有华夏电影集团和中影集团,毫无疑问,多了一个引进方,在分钱上也得分一杯羹。这些电影在内容上为电影解说类自媒体提供了可以讲述的素材,但也有一些电影在内涵解读上需要注意价值观的良好立意,以及法理上是否侵害版权。所以在至今依旧没有行业标准的有序运营中,我们对电影解说类节目从内容选择、视频范式及文本创作这两个方面进行业态的创造性解读。

第一,内容选择上,前文提到过,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B 站发条张为翘楚的《细读精典》等节目,他们以电影发展百年历史作为素材源泉,挑选在影史当中占据相当地位的电影,进行理论与主观的品评,这一类相对较优质的公众号在原则问题上从未出过纰漏,无论电影本身的国别,还是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上,都能够很好地迂回摒弃掉其糟粕的内容,可以说是真正的只针对电影进行解读而不带入某些思想色彩的讨论,且对于原视频的剪辑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遮挡和合理化搬运,并不是侵权式地整段搬运,而是以技术和情节为导向的并列搬运,这就很好地避开了内容侵权的嫌疑,且这一类头部解说公众号,在引流上也是做得恰到好处,没有一味地迎合赞助的产品,甚至有些公众号,全无赞助。而是以本身推出的周边文化产品作为引流的助推,在长线发展上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因为这种方式助推了电影文化向下级市场的下沉,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这场无需资本且又共同爱好的互动中来。

第二,范式文本上。随着电影解说公众号运营的日益成熟与繁盛,逐渐出现了几种不同解说的风格文体,第一类是以规范见长的公号。如第一个吃螃蟹的微博大V 谷阿莫,他的电影作品选择上往往剑走偏锋,我们从他的成名作“两分半看完《五十度灰》”上就不难看出,但究其两分半的文本及视频范式上来说还是属于典型的学院派路径,干净简洁,不赘述,更不越界。第二类则是戏谑型的电影解说公号。如B 站大V“阿斗归来了”,相对于谷阿莫的电影解说内容及影片选材来说,阿斗的解说方式门槛更低,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他将影片中的大部分角色名称全部归类为“老嫂子”“小黄毛”“壮汉”等简洁并统一的叫法,让观影者在未知影片情节与人物定位及人物关系的蒙昧情况下,很快地能够进入影片,拉低了角色纷繁、情节冗杂的观影门槛。这种做法也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尝试。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1年21期)2022-01-18 05:53:48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1年17期)2021-10-14 08:34:02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