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之体悟

2021-11-12 09:43陈薇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孝子孝心家族

陈薇

“大孝终身慕父母”出自《孟子·万章上》,说的是大孝的孝子对父母终生保有怎样的情感。

“慕”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有敬仰、喜爱之意,比如仰慕;还有思念、依恋之意,比如爱慕、思慕。“慕”在《汉字图解字典》中分解为形声字,下面的“ ”表示心,意为心中思念,上边的“莫”表声。“大孝终身慕父母”是说大孝的孝子对父母终生都保有敬仰、喜爱、依恋的情感。

为什么说“终身慕父母”是“大孝”?

《孟子·万章上》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人在幼小的时候敬仰、依恋父母;懂得喜欢异性女子的时候,就喜爱、倾慕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就迷恋妻室;做了官,就仰慕君主,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内心就躁急发热。只有大孝的人终身敬仰、喜爱、依恋父母。到50岁的年纪,还敬仰、喜爱、依恋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尧舜禹之舜)身上看到了。

平常人之情,会因时、因物而迁易,但舜帝没有因为年龄和环境的变迁而失去自己的本心,到50岁的年纪,依然敬仰、喜爱、依恋父母,还保有赤子之慕。这种良知良能之慕,在社会各种力量,特别是物质力量的挤压下,极难终生保有,故为大孝,这是理由之一。理由之二,这种赤子之慕,仰慕之真诚、依恋之纯净,是人世间最圣洁美好的情感。也是最让父母愉悦的情惑。

孝,包括孝心和孝行两个部分。孝心是对长辈孝敬的心意,孝行是孝心之根,生发出来的行为。

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孝心的培塑,是多种力量聚合的结果。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极度依赖经验智慧,父辈的经验智慧。是子辈自然仰慕的对象,是子辈孝心培塑强大的物质力量。

传统社会,“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观念,实现了政治伦理的“忠”与家庭伦理的“孝”的理念贯通。汉代的“举孝廉”是在制度层面对这一理念的落实,为“孝子”入官打开通道。统治者成为孝心培塑强大的政治力量。

传统社会,国家对于社会最基层的统治是依赖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族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家族中的个体成员几乎没有独立的个体利益,他的切身利益,都与这个家族的整体利益相捆绑,绝大多数家族成员甚至一生都不能走出家族的势力范围,因此家族的稳定,就是每一个体成员的利益所在,而家族稳定的轴,就是父子的代代相传。维系代代相传的基本伦理遵循就是“父慈”“子孝”,而在传统专制社会的背景下,“子孝”重于“父慈”。因此,整个社会成为孝心培塑强大的社会力量。

孝心不是天生的,传统社会在整个后天的培塑的中,物质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都是外在力量,孝心培塑最根本的内在力量在于赤子之慕的情感依恋。

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孝行的养成,有着深厚的土壤。

家族成员共居一处,子辈的孝行是在父辈的孝行行为的耳濡目染中习得的,子辈往往无意识自己的学习,孝行参与他们生命的生长,成为生命自然散发的行为。

传统社会,子辈出生后就和父母及其他长辈生活厮守,一直到他们终老。子辈的生活与父母及其他长辈生活交织一处,行孝无需额外、单独去做,是生活日常,社会的缓慢变化把孝行固化成传统的生活方式。行孝几乎无需外加成本。

传统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绝大多数是局限于家族内部,像祭祀、庆典等重要的社交活动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孝行是个人地位、品质的重要展现方式。加之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孝行备受崇尚,每个人所在的社交舆论“场”效应都在推动着人的孝行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精进。

传统社会成员和父辈以及其他长辈生活厮守的时间更长,代际形成的相互依赖、依恋关系更加紧密。这是孝行最根本的情感动力。

因此,传统社会的孝行动力更强,而孝行成本更低。

相比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孝心的培塑,还是孝行的养成,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关于孝心。现代社会变化速度之快,使许多经验来不及固化就过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经验的依赖度越来越低,人们更加依赖的是新知识,新技能、新机遇,未来会更加依赖于大数据的指引。因此,父辈的经验对子辈的吸引力大大减低,随着子辈的成长,对父辈经验的仰慕会越来越淡化,孝心培塑的物质动力大打折扣。

随着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孝子与忠臣的捆绑,也一同被解构,因此,培塑孝心的传统政治力量已不复存在。

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社会基本细胞是家族不同,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家庭。家庭多以两代人共居居多,三代共居之家变得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虽说“父慈(包括母慈)子孝”依然是维系家庭稳定的轴心,但与传统社会相比,“父(包括母)慈”更重于“子孝”。所以,孝心培塑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比较传统社会要降低许多。因此,孝心培塑的社会力量成弱化的趋势。

应该说,在现代社会,虽然孝心培塑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政治力量都大不如前,但孝心所深植的赤子之幕的情感依恋这个根本,没有变。

关于孝行。现代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使得孝行习得的源水日益匮乏。子女长大成人后,便离家另外组建新的家庭。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子女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更多的是慈爱,而不是孝行。

传统社会的子辈和长辈共居一处,孝行的展开与自己的生活基本是贴合的。现代社会,子女行孝往往要脱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另外移至父辈居处完成,加之现代人的医疗程度普遍高于传统社会,如果是子女在职,往往要奔于医院、职场、家庭。孝行成本大大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交往多是在家庭生活之外展开。这样的交往环境更看重的是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物质条件的优劣。个人修为与前两项相比,要处于次一等的地位,而在个人修为中,孝行只是因素之一。这样看来,孝行在整个社交舆论的“场”效应,比照传统社会要微弱得多,它直接减低了孝行的动力。

应该说,现代社会孝亲文化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挑战究竟是来自于孝内在的情感动力?还是来自于外在的物化动力?现代人对孝到底有没有情感需求?每年春节中国人奔家之旅的蔚为壮观,是最好的回答!所以我认为,挑战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

实际上,孝的本质是情感,但是传统社会给予孝负载于过重的功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孝就是不违背社会秩序的“礼”——维护社会秩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礼记·大学》)统治者尊敬老者,民众才会兴起孝敬的风气。——维护社会稳定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为孝矣”(《论语》)父亲去世后,做儿子的三年之内不改父亲生时所为(比如父亲定下的旧制等)。——维护家族的稳定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礼记·曲礼上》)儿子见到父亲的挚友,父亲不叫他进前去,他就不敢进前去;父亲不让他离去,他便不敢离去;不提问,就不敢随便对答。这是孝子应有的行为。——维护家庭的秩序。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礼记·王制》)宗庙的牌位排列不当,或祭祀不依顺序和时节的,就是不孝。——维护家族的秩序。

孝慈则忠(《论语》)在家孝慈的人,在国一定是忠臣。——维护政治稳定。

“不孝者,君绌以爵”。(《礼记·王制》)天子发现邦国的国君不孝,就降低他的爵位。——维护政治秩序…

猜你喜欢
孝子孝心家族
孝顺的定义
孝顺的定义
皿字家族
孝心歌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孝心地图
久病床前无“孝子”
我的孝心
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