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谢爽 陈恒汉
一、引言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由于西方长期的“文化霸权”炮制了不少“中国威胁论”,歪曲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并不会自动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故事体现的就是中国软实力,要借由更有效的途径表达出去。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元主体,这并不只是外宣部门或新闻媒体的职责,而是一个全面、立体和真实的任务,除了政府机构、官方媒体、企业单位之外,学术界、文艺界乃至普通民众都有义务承担这个使命。高校学生属于普通民众里的一个微主体,是中国故事的直接讲述人,更是面向未来的国家形象代言人,提升其讲好故事的能力显得刻不容缓。
二、研究回顾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学界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对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外交軟实力的作用展开,相关成果主要聚焦“谁来讲”“讲什么”“给谁讲”“怎么讲”等几大问题,涉及人文科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等领域。具体落实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在CNKI以此为主题或篇名搜素到的文献仅有4条(作为关键词则没有文献),而在实践环节,各类学校中出现了不少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这些多数是第二课堂活动,目的多为以赛促教,推动外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与完善。[1]
目前,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来打好基础,缺少专门的通识课程来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导致学生很会考试,也会表达外国的文化,却在实际交际场景中对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文化感到束手无策。在针对学生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讲什么”和“如何讲”依然较为迷茫。部分教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增强,其讲好故事的能力和素质也有待提升,存在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与此相关的科研课题、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也不多,仅见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拥有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重要性,未见从教学角度提出的意见。
三、高校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
培养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主要涉及国家交往历史、人民友好往来、语言文化交融等方面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能引发思考与共鸣,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距离。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力军,高校学生应该在高等学校国际化的浪潮中,采用符合国际话语习惯又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体系,提高中华故事的传播效果,探索中国故事的讲述策略。
首先,高校学生要了解如何利用英语的语言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带着中国观点和本土情怀去讲述中国故事,这就需要一定的学识修养、历史文化修养、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才能有别于一般民众的讲述。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学校的传统活动、比赛节庆、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日、英语街、英语文化节、英语夏令营、TED校园演讲、出国游学等活动,鼓励高校学生以新的方式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尤其是在“微传播”、“融媒体”等网络平台,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最后,可以遵循“议题设置—活动选择—课程开设—实践检验”这一途径,以大学生眼里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纽带,从语言文化的各个层面,借助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故事,以“世界眼光,本土关怀”为宗旨,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深挖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不断加强阐释技巧、传播策略的训练。
此外,讲故事时讲述者身份的预设、目标受众的分析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外国受众不仅关心中国官方的观点,对民间的声音也非常重视,这也是高校学生参与讲述中国故事的特别之处。和以往“以我为主”的外宣不同,高校学生讲述的故事通俗易懂,普遍都能被接受,能把概念、抽象、教条式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有别于传统说教的外宣形式。
四、提高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力量发展起来了,但真正发达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同时,要准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把握世界的大变化,“中国模式”成为国际学界讨论中国发展、建构中国形象的一个热门概念,但中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却尽量避用这一概念,将其解释权拱手让给了西方。后疫情时期,我们尤其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能向全球说明中国的人才。高校的各种思潮云集、价值观更多元,尤其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很多大学生毕业了选择出国留学,应该说这是见世面的很好方法,但很多大学生依然不擅长交流,讲话打动不了人,就不能很好的让人接受观点,甚至有不少学生走向反面,堕落成“恨国党”,例如网上出现的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发表的辱国言论。
因此,从宏观角度看,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助力国家软实力建设,从而让大多数民众更有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更强。而从个人角度看,提升外语专业技能、拓宽讲述者的国际视野、职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2] 尤其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一些针对性的故事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有其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结语
高校学生肩负着“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播规律,回应国际关切,分清意识形态和媒体生态的差别,不能针对宣传找话题,而是围绕新闻要题材,关注受众兴趣,善于换位思考,主动发现、挖掘平凡人的故事,推广新概念凝练新表述必须注意受众的语境和接受度,力求完成从“外宣”到“传播”的观念过度,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中心”的思想认识,从灌输说教到讲故事说案例的方法转变,善用新兴媒体,拓展外宣队伍,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我们要了解国际社会的关切点,而不是单方面的自说自话,要进行不同地区的需求分析研究,结合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政策,遵循信息时代“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规律,加强对国际舆情的分析,了解外国受众的实际需求,从中探索更切合实际而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与模式,用听众听得明白的话语讲述他们想听的中国故事,使得中国故事讲述更富柔性,更具有人情味,注意摆事实、顾形象、有情感、讲道理,从而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共识,多层次、多样化、灵活呈现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胡敏主编,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提高级),人民出版社,2019年。
[2] 陈恒汉,语言的流播和变异:以东南亚为观察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梁谢爽(1996—),女,广东高州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陈恒汉(1971—),男,福建惠安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传播学研究。
基金标注:中国外文局2021年度课题“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测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