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能够帮助人们去与神灵沟通,为百姓祈福。“巫”与舞本身就相互关联,只要有“巫”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舞蹈,因为舞蹈是“巫”与鬼神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本篇论文笔者主要研究楚国的巫舞,并且是从楚国的经典之作《楚辞·九歌》来入手;《九歌》是屈原笔下充满神秘色彩的篇章,《九歌》中的每一位神灵都有着它们不同的身份和责任,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楚辞》是楚国八百年历史中最为经典和最有价值的文本,在参考和研究很多文献和历史材料以后,笔者推断出并且认为《九歌》实际上就是楚国祭祀活动中,巫舞的真实场景再现。而楚国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都给楚人带来了不管是经济还是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也正是因为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才使楚人有更多的时间来信奉神灵,实现自己的飞升之梦。
一、多山多水多物产
楚国扩大后的地理位置傍山傍水,沿着长江一带生活,将湖北湖南这两座鱼米之乡都尽收入囊中,也往外延伸到河南、安徽、江西、重庆等地;但这几个省份中,只是小范围的地区属于楚国的疆土,最主要的还是湖南湖北这两个地区;追溯楚国最初的文化形成,可以纵向的往上,看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由苗族先民所创造的,它的区域覆盖了长江中游及江汉平原,并且奠定了楚文化的基础和发展,在历史学文献以及考古的部分材料中都能够证明这一点。在湖北省博物馆中,有对屈家岭文化简单的介绍,并陈列出了很多屈家岭时期,先民生活以及生产的工具。在《荆楚与支那》一书中,有提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覆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是楚文化形成的基础。” 并还提到河南考古专家,郑杰祥先生的《屈家岭文化渊源试探》这本书,总结出了,屈家岭文化是在苗族先民的“三苗”之下所发展的。
在《名义考》中有记载到:“三国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在江南荆州也。”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分布和區域,应该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沙地区和荆州地区应该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屈家岭的文化是发现于湖北荆州地区的京山县,现在属湖北省荆门市,当时在这个宏伟的文化遗址中,有发现很多石制的工具还有陶器,这些出土的陶器能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以及制作工具的能力。也可以这样说,楚国在逐渐南迁,最后定居在长江一带生活的时候,吸收了不少屈家岭的文化和先民的生活技能,所以屈家岭的文化,给最初艰苦创业的楚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楚国的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八百年的悠久历史,让它从一个五十里地发展成为一个泱泱大国,这都与楚国历代君王的不懈努力脱不开关系;在西周中后期的时候,熊渠带领他的部队西攻南下向东前进,继续往江上的楚蛮之地开拓属于楚国的疆土,这是楚人启土扩疆的一次大规模行动。春秋时期以后,楚国君王力求向上,将扩大国家版图的事业,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所以春秋时代的楚国,不仅要与其他国家争霸让自己称霸,并且还要继续的扩大国家疆土。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战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和楚怀王前期,楚国的疆域广阔,是先秦时期版图最大的国家。
这时候的楚国是一个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的国家,不管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在先秦时期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水”资源是楚国发展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优势,依傍着长江流域的楚国,在农业的发展上有很大的有利条件。楚国人从北向南,在荆睢一带并向长江流域发展。商、周时期的楚人已经非常善于种粟和旱作物,并且还掌握了种植水稻的生产技术。
战国时期的时候,楚国的农业有了一个飞跃的高度,也正是奴隶制的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渐发展给楚国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农业方面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农业工具,他们主要是使用青铜、铁农具进行耕作,这样便给农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兴修水利工程也逐渐让农业灌溉的技术得到了发展;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和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这都是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经济的有利方法;在汉江、江淮间修沟开渠,这是为水利事业和水陆交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不仅重视农作物的生产,也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比如在江淮一带的人们就非常喜欢植桑养蚕,这也是他们的生活经济来源之一。在楚国腹地以及湖南一带,出土的很多精美丝织品,都能说明楚国的植桑养蚕在当时来说,遍布了全国各地,这也给楚国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楚国的丝麻织品在手工业这一块是比较突出的,麻织品一般是下层百姓穿戴的布料,从楚墓中出土的麻织品——麻鞋,就能了解到当时的织麻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也很受楚国百姓们的喜爱。丝织品一般是楚国上层人物或贵族所穿戴的,春秋时期以后,楚国的丝织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比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楚丝织品,每一件都非常的精美,手艺都非常的细致;在长沙左家塘出土的“小菱形纹锦”以及“对龙对风纹锦”都非常的惊艳;无论是从它的纹路,还是质感上来说,都非常的精致,纹锦图案绣得也非常细致,每一条纹路都十分清晰。这也证明了楚国先天的优越条件给它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加上历代君王每个时期对经济、艺术、文化不同的要求,也使楚国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向上、攀爬顶峰的趋势。
正是因为楚国优渥的地理位置,才能使楚国不管从农业方面、手工业方面得到大力的发展,使楚国的经济条件飞速的上升。也正是因为在如此好的经济条件下,楚人的生活悠闲自在,他们崇尚巫术,信奉神灵,他们认为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神灵所赐予的,所以他们对神灵更加的尊敬和爱戴,也更加的虔诚祈祷。
楚人除了解决日常所需的经济生活外,把空余更多时间都放在了宗教和巫术的文化中,他们生来就有非常浪漫的情结,在国强民安的环境下,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正因为如此,他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一起互相聊聊各种有趣的、神秘的神话故事,巫风已经侵入了楚国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的脑海中,甚至还有很多楚人会有想修炼成仙的愿望。在那个时期的人们,觉得神能够主宰一切,任何可能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都会寄托于神灵保佑,以达成自己的心愿。“巫”在这个时候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们能够帮助人们去与神灵交流,传递自己的心愿,但这一点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他们认为“巫”的灵气是与生俱来的。
在楚国任何的祭祀活动中,不管它的功能性的是娱神、还是酬神,在这个时候都是需要“巫”来作为媒介,才能使整场祭祀正常的运行;楚人祈祷求福,并感恩上天所赐予的一切,他们认为,在农业生产上,是因为有神灵的庇佑,农作物才会茁壮成长,免受了大自然的一些灾害;在手工业生产上,如果没有祈求神灵的保佑,那将不会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家人的健康、平安,家庭的和睦都是神灵所赐予的,所以更加要酬谢神灵,感恩神灵;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巫风才会如此浓厚,巫舞才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多地域文化的融合
楚国地处水泽之乡,除去它本来的地理环境优越以及物产丰富之外,能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也离不开历代君王不断的吸收外来对国家有利的因素。从最初只能住在荒蛮之地,经济文化也比较落后,到后来先后兼并华夏各国。与此同时,还能积极把华夏文化也吞入囊中,使自己能够与华夏大国并肩前行,楚人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楚人特别善于利用和吸收对自己有利的资源,来帮助自己今后的发展,这也是楚国发展得越来越强大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楚共王二年的时候,楚军抵达了鲁国阳桥,鲁国君王一看形势不对,便想请求结为盟友,并献给楚国木工、缝工、织工各百人,这三百名工匠都给楚国纺织业以及建筑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政治上,楚庄王非常善于用兵,他在政治管理上已经实行“礼治”的管理手段,与当时的华夏之国没有任何区别,也是从楚庄王开始,就把“礼治”变成国策,并充分的吸收华夏文化。
楚国的艺术鼎盛时期就数楚灵王时期了,楚灵王建立了“千古第一台”——章华台,“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是屈原笔下的那座用鱼鳞造屋,用紫贝做官门,光芒闪耀,美轮美奂的龙宫;在湖北潜江龙湾附近的章华台遗址处人们也发现了用贝壳铺成的石路,这与《九歌》中的句子如出一辙,也正好说明屈原笔下的《九歌》很多记载都是出于真实的写照,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以及他希望的都写进了这本著作中。
在《楚国八百年》的记录片中有提到,在章华台的内宫中放着的鼎跟楚国宫人一样变成了细腰,与当时其他国家直上直下的鼎完全不同,看起来多了一分妩媚、妖娆的美感,这与楚灵王的审美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楚灵王非常喜欢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大臣投其所好,为了不失去灵王的宠信,唯恐自己体胖腰肥,于是每天只吃一顿饭,穿戴衣饰时,收紧腹部,再把腰带系紧,以达到细腰的效果。宫内的鼎都做成“细腰”模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楚灵王对于细腰的形象是有执念的,对于男子都是如此的要求,就更别说对女子的要求了,所有楚宫之内的宫女们,对自己身材都非常的控制。
“长袖细腰”这个形象特点可以算得上是楚国的一个鲜明的审美特征了,在长沙楚墓彩绘中,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形象特点,十一位女子都有着不同的动态,有的双手放置于腹部坐立,有的身体倾斜双袖张开,有的侧身摆头眼神含蓄,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楚国这种“长袖细腰”的审美,也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并且被周边国家追捧为一种时髦的象征。
屈原笔下的《楚辞·九歌》,笔者能从中找到一些真实的历史遗迹去证明文中一些内容的真实性,也能够证明从《九歌》中挖出来的内容是真实的并且是有价值的。在舞蹈这方面,“二八齐容,起郑舞些” ,说明当时楚国并没有完完全全只推崇自己本国的舞蹈,而是在王公贵族聚会的时候,也会出现他国的舞蹈,或许是为了吸收他国的优秀艺术文化,又或许是为了用艺术的手段去连结两国的友好关系,楚国与周边国家互相之间无疑是相互影响的。
《楚辞·九歌》给整个楚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楚国人都信鬼神,有着浪漫的情结,楚国主君们也更是对巫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巫舞在楚国艺术发展上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笔,在楚国时期巫舞的发展的也算是快攀爬顶峰了。楚人有多信奉巫,巫舞的就有多么家喻户晓,不止是楚国人民,就连周边各国的百姓们也都有所耳闻。楚人善于吸收外来的有利因素,多地域文化的融合给楚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经济上,这也使楚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让百姓都能够生活无忧,让祭祀巫舞的功能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楚人之所以对祭祀和鬼神之说有如此的痴迷,与他们身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楚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优渥,多山多水多物产,楚国历代君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给楚国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不管是在经济、文化还是艺术上都在先秦时期占领着领先的地位;楚国非常善于吸收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因素,不断地学习,从蛮荒之地慢慢的发展成能与华夏各国并肩前行的国家,这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每一代的君王付出的艰辛。
巫术色彩浓厚算是楚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了,楚人信奉的神灵也非常多,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楚人非常信奉的神灵形象,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都与楚人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关系,也能看出楚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楚國的巫风促进了“巫舞”的发展,《九歌》中的祭祀描述正是楚国巫舞的真实场景。
参考文献:
[1]周冰《巫·舞·八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杨益 《楚国风云八百年》,[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刘佳 胡淼森《图说中国舞蹈》,[M].安徽: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4]林叶青《中国舞蹈小史》,[M].辽宁:辽海出版社2012年版
[5]魏昌《楚国历史文化读本》,[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黄凤春《浓郁巫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7]孙景圳《中国乐舞史料大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
[8]梁晋 《楚风舞韵》,[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
[9]肖东发《妙舞长空》,[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
[10]中南民族大学 石宗仁《荆楚与支那》
[11]明代 周祈撰 《名义考》
[12]屈原 《九歌·河伯》
[13]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 墨子《墨子·兼爱中》
[14]屈原 《楚辞·招魂》
作者简介:周梦茹(1993年),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助教,艺术学硕士,单位:文华学院舞蹈表演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舞蹈表演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