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勋贵
[摘 要]“泡泡”提示语是统編教材导学系统构建的新亮点,其语句短小,形式多样,却意义非凡,不容小觑。文章以二、三年级教材为例,通过品读妙笔、拓展思维、自主发现、培养品质、实践训练等多方位拓展,借助“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加强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结合。
[关键词]“泡泡”提示语;导学功能;多方位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44-0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泡泡”提示语总是在课文最出彩的地方出现,就像眼睛一样给予我们及时的点拨与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解读“泡泡”中所隐含的目标信息,挖掘“泡泡”语言中隐藏的大智慧,充分运用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利用美丽而动人的“泡泡”提示语,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导学功能呢?
一、品读妙笔促生花
课堂是智慧、快乐的盛产地, “泡泡”是引领学生学习的雏鹰。它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遣词造句的方法,使学生能真切地感悟到词语运用的精妙,还可以通过开展语言训练,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中,使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一)品味好词,现学现用
好词是彰显文本魅力的关键,而“泡泡”能为我们导航,引领我们与之交融。正如《争吵》中第8自然段旁的提示:“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辨析,更加关注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教学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查查字典,大概了解一下“挨”的本来意思,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想想课文中句子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运用该词的好处。教师还可以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词语运用的奥妙,再让学生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寻找文中潜藏的好词,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二)撷取好句,借鉴写法
一个好的句子总是有其闪光之处的,而“泡泡”能为我们擦亮双眼,引领我们关注到好句。比如,《赵州桥》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提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特点有更多的关注。在语文教學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识这样的句子叫作过渡句,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表达形式能使读者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更加清晰、分明。之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例子,让学生模仿过渡句的构成方式展开训练,为丰富学生的习作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思维争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务之急。而“泡泡”提示语就为我们展现了创新风貌,悄然开启了学生的创新之门。
(一)激发想象,思绪无限
课堂上巧用“泡泡”提示语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放飞心灵,能使学生思绪飞扬,让创新涌动。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课文末尾处的“泡泡”提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提示将文本进一步延伸,不仅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也为学生的想象搭建了平台。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无限创造,奇思妙语从口中喷涌而出。
(二)大胆补“白”,创想无限
许多“泡泡”提示语中都会有省略号,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据此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补白,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末尾出现有“泡泡”提示语:“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懂得了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后,在提示语的启发下,纷纷展开补白。在补白的过程中,不仅文本的主旨在学生内心得到了深化,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以拓宽,创新之火得以点燃。
三、引导发现自悟“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成长途中的引路者,真正的路还得靠学生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课文中的许多“泡泡”就像黑夜里出现的一颗闪耀的启明星,又像是茫茫大海上树立的一座明亮的灯塔,能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一)指导语言规律
学生在规律中感悟方法,习得学法,将能纵横千里。教学“语文园地”时,我们经常会发现类似这样的“小泡泡”:“我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一词多义)” “我发现带点字……(多音字、形声字)”“泡泡”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负担得以减轻,更让学生的学习犹如插上了翅膀,更加如虎添翼。
(二)体会阅读方式
正确多样的阅读方式能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感到其乐无穷。
1.理解词句的方法:(1)查字典理解词语,如“我查字典理解了‘闪耀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如“联系生活实践,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读到这儿,我读懂了‘爱不释手的意思”。学生得法,便可畅游于文本中,无忧无虑。
2.读前质疑,如“书,为什么加引号呢?”对题目的质疑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主旨。
3.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我好像看到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我好像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画面”……学生的眼前画面翩浮,意境美矣。
4.边读边思考,如“为什么这么说呢?”“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而“泡泡”满足了学生这种迫切的愿望,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通向成功的桥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培养品质树理想
优秀的品质是在学习与感悟中逐步积累的,而“泡泡”则能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主人公的闪光点,并结合学生爱模仿与乐表现的年龄特点,促使其学习优秀品质,并付诸行动。
(一)优秀品质渐形成
“德、智、体、美、劳”以“德”为先,可见,好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泡泡”则让学生对此有了更多的关注。如“我也要回报父母对我的爱”的提示,让学生在感动于文本的同时,也将关爱父母、孝顺父母的意愿深深植入内心,并在平时的生活中践行。又如 “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学生不禁为戴嵩的好品质竖起大拇指,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会戒骄戒傲,虚心求教。
(二)远大理想心中留
托尔斯泰曾说:“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可见,理想的形成是多么重要。“泡泡”提示语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作了有效指引。例如:“长大了,我想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简洁的话语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学生纷纷表示:长大以后要当个伟大的科学家,为祖国、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那样坚定的语气,那样喜形于色的表情,理想在学生的心中扎了根,而“泡泡”功不可没。
五、展开实践增积累
实践拓展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课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延伸拓展的标注,但却有学习伙伴的图片或“泡泡”提示的闪亮文字。其实,这里的“泡泡”即是延伸课堂的引子,它为收集信息、组织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也给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
(一)积极收集课外信息
如“我要再去收集一些民间谚语”“我还会背《经典诵读》中的其他内容呢”“我也要搜集一些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这样的“泡泡”提示语就如同一位导师,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引向了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学生会自觉地去完成民间故事、三字经、词汇积累等课外拓展,从而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
(二)愉悦参与实践活动
如“我要把春天的景物画下来”“我还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家乡春游”“我最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 课外的切身实践在“泡泡”提示下一一落实,学生的课外活动变得充实无比、精彩纷呈。
(三)自信展示实践成果
如“这是我收集的标本。”“这是我收集的邮票,上面画了一辆小车”“这是我们小队办的迎‘六一墙报”“这是我的书法作品”“这是我收集到的家乡如今和过去的照片。你看,你应该为我们家乡的变化而点赞”……在“泡泡”提示语的激励下,学生实践、创作的心理油然而生,在收集与创作中他们的学识在积累,心灵在翱翔,展示的是成果,收获的是满满的自信。
(四)激趣培养习作能力
如“我们这儿山清水秀,我要拍下家乡的美丽景色”“我们家乡生产的胡柚很有名,我要写上一写”……这些提示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细心观察家乡的山水、特产,通过自己的笔墨展现出家乡的魅力。學生以此为鉴,纷纷动笔,脑海中的好词佳句与家乡特色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可爱家乡再现眼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泡泡”言简意赅,学问多多。它将学段目标在教材中细化、具化,使教师对语文学习的整体效应有了更为准确地把握,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无限激发。它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和运用能力获得提升。只要教师细心揣摩,精心梳理,用自己的智慧去引领学生,那么就一定能让“泡泡”更加绽放光芒、魅力无限,让课堂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 参 考 文 献 ]
[1] 曾扬明.凭借导学功能,活用“泡泡”提示语 [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12).
[2] 袁刚国.让语文教材中的“泡泡”更美丽 [J].中国校园导刊,2012(0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