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张朝燮写给妻子王经燕的家书中的结尾之句,表达了异地眷侣的相思之情。张朝燮和王经燕的大部分书信,现存于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满含着烈火永生的心语,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张朝燮1902年出生于永修县艾城街官宦之家,王经燕的父亲是永修县的“首富”,俩人均出身富贵,家境优越,却毅然放弃了安逸与悠闲,走上革命道路。1919年春节后,青梅竹马的张朝燮和王经燕喜结连理。
1922年,张朝燮考入武昌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系(今武汉大学),在武昌党组织创建人之一的李汉俊教授的引导下,系统地阅读了马列主义著作,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初,张朝燮从武昌师大毕业,由党派回南昌,担任中共江西支部组织委员。1925年,在丈夫的影响下,王经燕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秋,王经燕受党组织派遣,准备前往万里之遥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以革命事业为重的张朝燮鼓励内心犹豫的妻子服从组织安排,不要留恋家庭和孩子。行前,张朝燮填词《念奴娇·送别》一首,装入信封,让妻子在旅途中拆读。
茫茫荊棘,问人间,何处可寻天国?西出阳关三万里,羡你独自去得。绰约英姿,参差绿鬃,更堪是巾帼。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试看莽莽中原,芸芸寰宇,频年膏战血。野哭何止千里阔,都是破家失业。摩顶舍身,救人自救,认清吾侪责。珍重珍重,特此送你行色。
这首词中,没有长亭送别的依依不舍,也没有西出阳关的悲哀与凄凉,“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催人奋进,激烈豪迈。
此后两年间,二人虽远隔万里,但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厚厚的信笺,见证了一对远隔万里的革命伴侣之间的两情相悦、共同成长,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和初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就如何对待个人家庭和社会,张朝燮写道:“对于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孩子,固然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的民众,尤其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因此,我们要抛弃父母和孩子而到社会上做事,因为只有努力为社会事业,虽则表面上是抛开了他们,实际是为了救他们,救我,救社会上一般被压迫者啊……”
就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张朝燮写道:“你要了解我们个人本身的利害是包括在被压迫民众的利害之中的。我们应以被压迫民众的利益灾害为利害,不能以个人私己的利害为利害,个人的利害与民众的利害相冲突时,应该牺牲个人的利害。”
在讨论爱情和革命问题时,王经燕说:“你要晓得,感情并不妨碍工作的。因为工作的时候工作,得安慰的时候,还是要找安慰的,我觉得只有你能安慰我。”张朝燮回应道:“我能吃苦,我能劳瘁,我能牺牲一切,我却只是不能忘掉你。”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张朝燮被罢免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工人部长的职位。他回到老家永修继续革命工作,担任中共永修地委组织部部长。
1927年3月27日晚,张朝燮给妻子王经燕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就是我们的感情也要社会化,不要把对于私人感情的热烈,超过对于团体感情的热烈。”“我们的特别关系是永久存在的,不过现在我们只能把牠埋在深深的胸怀里。不然就要误了我们公共的使命。”
19天后的4月15日,张朝燮被百余反动匪徒包围。他奋不顾身突围求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而此时,王经燕已完成学业,正准备回国。噩耗传到莫斯科,王经燕痛苦万分,但她迅速抹干泪水,毅然回国。
后来,王经燕担任了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1928年6月省委机关被破坏时不幸被捕,后惨遭杀害,时年26岁。
责任编辑/滕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