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舟公开赛女子组500M直道划桨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21-11-12 00:43:22孔德志陈玉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龙舟队龙舟发力

孔德志陈玉娟

(1.海南医学院体育部 海南 海口 571199;2.海南医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9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万宁、长沙芙蓉、福建福州站女子组500m直道赛前三名队员,其中高水平队员6名,非高水平队员3名。

1.2、研究方法

双机同步二维摄像及数字化分析运用两台Sony DCR-TRV20E摄像机(拍摄速度50fps,快门速度1/250s)在180-370m处3次对前三名女子队员的划桨技术动作对侧定点平面同步拍摄,应用SIMI motion7.50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分析,数据进行科学化解析。

2、结果与分析

前三名女子队员分别为左右坐姿,一脚处于半弓步,另一脚处于交叉后蹬,前后用力控制人与舟的稳定性,臀部的2/5位置坐于舟板上,外侧膝关节紧靠舟板内沿,内外膝紧扣,以稳固灵活发力,使下肢力量较为稳固。

直道赛开大桨战术是快桨频后为保持舟速运行中快桨频一种技战术,在保持匀速前行的前提下获得加速或超速,整个划桨技术动作分为:插桨、拉桨、出桨和回桨四个时段。

2.1、插桨时段

以划桨入水时相至划桨垂位时相。

表1 插桨时段一览表

桨插桨时相。

插入角是指桨页与桨杆位置对水平面形成的后夹角,插入角通常在45°-70°。前三名龙舟队插入角越小,舟速越快,中国龙舟公开赛女子组的三站赛中插入角越来越小,稍高于45°。桨页入水时拉桨臂像打拳一样的向前方伸展,倾斜下方深度入水,上方手支撑固定向下按压,整个桨页与局部桨杆插入水下反作用力向后直线快速划桨,划桨力量反作用于龙舟加速前行。根据龙舟运动的加速方程:(m人+m舟)a=F划桨-R舟位-R划桨+F风速,a增大,龙舟在Y轴上的速度变化量达到最大1.91m/s,速度最大值5.58m/s出现在桨垂直位时相,可得知:国内外文献将此阶段定义为“插桨”部分,龙舟速度完成在桨出水时达到最佳,不符合实际情况,对划桨技术产生理解有误:应适当对插桨时段比例时间减少,提升加速时段的时间,此时段作为加速阶段。

法线角是指划桨与龙舟运行法线的角度,中国龙舟公开赛前三名的女子队夹角越小,舟速越快。法线角变小,桨在水下做功的面积加大,反作用力增大,加速度加快。插桨过程速度快,桨页撑控失衡,桨支撑点不一,水下直线运行水花大,阻力大,不能稳固发力,使桨页对水形成大的反作用力。插桨拉水掌控支撑点是区分优秀和普通队员的主要标准,因此,一名优秀的划桨队员对水下支撑点掌控发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摆桨的平均角速度是指上方手按压转动时的平均角速度。龙舟本身具有运行速度,平均角速度越大,插桨越深,拉桨越猛、越狠,形成阻力越小,水促使划桨“撬动”的强大反作用力使龙舟速度匀速前行,直到占整个划桨过程75-85%作用力的前半过程的划水效果。

龙舟和人的位移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小,其体现于水平方向上比较匀速的位移;龙舟速度是波动的,与龙舟在X轴上的速度很相近,平均速度为7.07m/s左右。

2.2、拉桨时段

以桨页垂直至桨页拉靠身体。

表2 拉桨时段一览表

三站前三名队伍拉桨频率越快,表明转腰蹬腿的力量越充足;划距幅度越大,表明插桨时手臂前伸的幅度大,腿部与腹部间的空隙减少,左右手臂向前拉桨,保持爆发力量拉桨靠近身体位置,用上下肢体的协调力发力后摆,完成整个桨下划水效果,技术到位舟速加速或超速前行。划距越小,桨频会越快,腰、肩和手臂的力量不能充分伸展,桨对水下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达不到快速运行的效果。

龙舟运行的总合力F=桨频 n(每桨频率)和桨幅Fi(划桨幅度)的积数。桨频和桨幅是决定龙舟运行速度的标准,如果片面强调桨频,忽略了桨幅,桨幅下降值大于桨频的提升值,出现F合减少。相反桨幅较小,桨频较高,则可称为“蜻蜓点水”舟速运行缓慢。根据桨手的体能、技战术、心理与智力等特征,确保划距获得理想的作用力F值时,再合理提高桨下的频率n值,成绩更好。

桨页和桨杆握点间距得到桨的分段比例,解析出桨手入水深度。桨幅度大的前提下入深后拉是规范整个划桨技术的关键。插桨深发力,水对桨页的相互作用力越大,桨页在水下的支撑点也越深。桨页插水太深,桨手用力过于分散,造成龙舟在水上高低起伏,舟速运行失衡缓慢;桨页插水太浅,桨页对水的发力面积小,相反作用力降低,龙舟速度较慢;规范的划桨技术与桨下水感和龙舟队员选拔特征等都有很大关联,不能用某一数据标准作为其他龙舟队员的标准,但前三名龙舟队定量地调整桨页入水技术基本相同。

2.3、出桨时段

拉桨近靠身体,放松再发力的阶段。

表3 出桨时段一览表

出桨角是指桨页出水时桨把所在的位置与水平面形成的前夹角。前三名龙舟队桨页出水角缓慢减少,在10°-20°较为标准。出桨角较小的目的是为了加大桨下划幅,水下做功不给力,此过程两手臂均衡用力拉桨不足,发力不协调,上下肢肌肉过于僵硬,导致动作节奏不一。

转动角速度是指桨页出水时的位置内侧转动绕腕的角速度,使水面和桨页的角度变小,阻力减少,从而水的阻力减少,向外卸水归位到起始状态,大部分是提升了后半过程的桨下功率。能否协调利用双臂发力,是评价划桨队员动作标准。前三名龙舟队的特征是划桨频率快,桨下幅度明显。

力图模糊数学处理,前三名龙舟队划桨节奏T插桨时段:T拉桨时段:T出桨时段=6:7:5,领桨队员桨下频率再快也要确保这一比例相对稳定,其他队员才可跟上动作节奏,相反领桨队员与划桨队员的节奏不一,龙舟前行时上下左右摇摆,参差不齐影响成绩。

2.4、回桨时段

桨页出水后到桨页稍向外侧摆至桨复位。

表4 回桨时段一览表

前三名龙舟队回桨平均角度越大,摆桨越快,频率越高。上下各关节转动发力,摆桨幅度增大,以最小角度完成弧线摆动,为下一桨的技术动作获得桨幅和桨频,同时将上肢、下肢与腰背肌拉桨用力的肌群扭紧,为划桨体能储备能量,以至于获得更好水下效果。桨页应减少对水面的接触,以免产生负重阻力;更不要回桨过高,影响插水效果,插水和拉水恰到好处就要进行准备姿势,应适当减少回桨时段比例时间,确保下一动作做好准备。

在桨中位时相达到最小舟速3.10m/s,此时段是速度减小量最大,人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变化量达到最大7.57 m/s,因为运动向相反方向加速。力图模糊数学处理,空中划桨节奏T回桨时段=7,这一数值在某一小范围内变化。

3、结论

(1)划桨角度插入越小,将对水猛、稳、狠、快,此过程为加速阶段,桨页与龙舟前行法线的夹角变小;划桨频率快、拉桨幅度大,水下力度深,划桨频率与幅度调整合理;出桨快,动作灵活,桨幅变小;空中复位快,回桨平均角度速度增大,幅度增大。直道划桨不变,频率为中快桨频,与各龙舟队划桨风格相符合;

(2)划桨是运动员在动坐标上的运动,与人在静坐标系的地面运动不同。在位移、速度垂直方向上龙舟和人变化较小,其主要是在水平方向上位移、速度,平均速度为7.07m/s左右,T插桨时段:T拉桨时段:T出桨时段:T回桨时段=6:7:5:7,直道划桨周期为0.81s。

猜你喜欢
龙舟队龙舟发力
屈原 端午 龙舟
龙舟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高校龙舟队训练方式研究
赢未来(2018年25期)2018-12-23 11:55:00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4
《金娃——龙舟》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高校龙舟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2:21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农家书屋(2016年9期)2016-05-14 03:43:36
龙舟运动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