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12 00:43李宝成李靖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强国体育发展

李宝成 李靖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49)

1、体育强国战略的发展与内涵

“体育强国”由国家体育管理理念上升为体育发展战略历时30余年。期间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不断更新与调整,最终形成在人本、创新、协同、可持续四大原则引领下,紧密贴合习近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指导思想。体育强国战略前身,是以“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场地建设与参赛成绩作为衡量指标的“世界体育强国目标”。受时代因素影响,该目标带有显著的竞技体育烙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与举办期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体育强国建设日趋关注国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相关会议对“大国”与“强国”的概念予以区别界定,提出民族体魄与体育精神是体育强国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淡化竞技体育发展任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体育强国战略纳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项时代事业的范畴,为体育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纲要》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分别从机制与体系建设、市场培育、全民健身、国际交流等方向具体提出五项任务与九大工程。由此,体育强国战略最终发展为:在新时代下依据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求,通过多领域协同治理,推动人民体质健康、引领精神文化全面进步的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战略。

2、体育强国的基本特征

不同主权国家或同一国家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体育发展目标往往呈现多因影响下动态变化的特征。界定自身体育强国地位的指标体系及其元素选择、权重配比等,均需结合该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与内在联系。当前时代环境下,我国对体育发展的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体育强国衡量指标及释义

从表1中可以看出,5项发展指标影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民族文化发展等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一国两制”国策的有效推动,涵盖国家、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体育强国应当具备打造国民优良体质的必要条件,自身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达,通过体育活动有效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与内外交流等特征。

3、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强国中的作用

体育强国背景下,高等院校发挥自身作用践行战略目标的方式依靠教学、科研等社会赋予的公益服务职责。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对各类专业体育人才及一般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结合体育强国衡量标准,高等教育人才影响因素如下图所示:

以作用影响的施加对象区分,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增强全体高等教育人才体质并培养其体育锻炼精神,为国家社会提供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培育公益及经营组织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实现体育强国体系下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以影响形式区分,除上述以人才培育施加的直接外,还包括利用教学活动创新交流形式、积极融入体育发展协同治理等方面。综合来看,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承担长期社会责任,是推动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目标的主体之一。

4、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调查背景

为分析国内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作者选取S省内的5所本科院校,对在校师生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调查对象涉及高校相关领导、体育教师与广大学生,调查对象及其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高等教育人才对体育强国发展指标影响因素

表2 教学现状调查情况表

4.2、调查数据及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受访学生对本校体育教学评价为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比64%,在主要评价项中选择不满意的人数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问卷不满意项人数分布情况图

从学生不满意选项结合访谈结果分析:体育公共课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课程同质化问题严重,教学形式枯燥、单一等成为常见问题。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存在质疑,间接反映了学生对教学现状的不满。在针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约36%的教师承认当前教学存在问题。其中,约77%的教师认为相关问题不以个人主观意愿为转移。体育专业课程评价整体优于前者,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分析体育专业学生调查资料发现,对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满意度与年龄呈现负相关。综合分析,公共课因难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及必要技能,难以胜任优化高等人才体质的基础功能;专业课与社会体育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以训为主形式导致学生就业渠道收紧。

5、高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核心影响因素

5.1、教学设计与实施缺乏系统思考

高校体育教学连锁式结构特征下,调查诸多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均反映出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存在系统性不足。当前高等教育体育课程因其社会性特征,教学设计的原理转化与材料选择、活动计划之间存在关键的媒介要素,即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价值。调查中发现,受访高校教育者目标理解、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无明显劣势。现行的基础课、主干课均在基于教育规律所形成的逻辑下运行。但是,诸如学生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教学平衡等问题仍然广泛存在。由于缺乏对顶层逻辑的系统性思考,无法利用实践活动形成自洽,导致诸如《大纲》中的目标难以实际达成。例如,某校设计的“一体两翼”工作方针,试图利用单一化的制度约束手段建立课堂内外衔接。其表层消极反映体现在课程趣味性,难以形成终身锻炼意识的引导式环境。深层次成为体育锻炼认识的潜在阻滞因素。最终导致教学计划与实施效果脱节、宏观战略与微观指标脱节。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教学体系及其价值呈现的长链条传导与多因影响等特征,将使该问题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放大。

5.2、教学环境封闭导致再教育脱节

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保障教育服务价值,依靠引入走出协同形成双向融合教学环境,以达到公办教育公益服务使命。体育公共课教学的体质与意识培养目标,专业课教学的产业、就业目标,均依赖于开放性教学环境。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孤岛化现象严重,呈现出结构、文化、交流多维度封闭现象。受访对象将校园联盟作为解决结构封闭问题的主要对策,其作用局限于提升表层的教学课程量与质,难以触及社会价值的根本性问题。多数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性价比尚未形成清醒认识,教学的软性基础建设多停留在形式与口号层面。受到上述因素影响,本属于体育教学创新路径的内外交流实践成效不足。最终,高校体育教育在社会活动为纵轴、成长周期为横轴的平面内相对孤立,难以与学生的“后大学时期”形成有效衔接。

5.3、教学信息化发展资源供给受制

调查中发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资源供给趋势较过去发生了积极改变,主要矛盾与瓶颈集中在信息化教学领域。近年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同时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部分高校在搬迁、新建校区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通过生源分流,场馆设施资源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信息化教学前端,MOOC等课程资源的不断增长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资源基础。但是,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学尤其是非专业教学中对信息化的应用仍然较少。究其原理,传输层与终端输出的信息化资源供给成为阻碍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因素。教师综合素质差异与硬件设施成本、软件开发成本共同制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体育教学科研在一般高等院校处于非核心位置,大量资源投入的可能性较低。

6、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特征

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已超出传统教育学范畴,成为治理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因而对其发展特征的分析需要基于多科学维度发散,并最终回归到教育本体的社会价值增长的诉求中。

首先,从管理学角度看,高校体育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遵从“两个一百年”的国家级远景使命,其教学呈现目标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特征。由此带来教学原则、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具体方法的全面创新需求。以适应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身精神与物质价值的人才。其中既包含具有良好应用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也涵盖兼具健康体魄与运动精神的非体育专业青年人才;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与产业经济发展、劳动力素质之间的联系,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而日趋紧密。高校在相关领域中协同治理的参与深度,将不受其主观意愿影响而持续加强。社会联系紧密度的变化,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或主动或被动的依从社会实际变化打破既有的封闭环境,从而更加深刻的融入时代环境中;最后,体育强国战略在形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动力的基础上,也为高等院校定位发展方向、扩充教育资源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应当考虑环境作用下可行的实施路径。

因此,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特征可以归纳为:将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在体育、教育事业领域分解后,具有了利用教学活动创新,实现所培养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满足人民需求、胜任民族文化传承等全面职能目标的新变化。

7、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

7.1、坚持意识栽植,形成科学教学设计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增强高等教育人才体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位置更加突出。在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待心身健康,终身体育与体育德育意识是激发个体运动内驱力,并在社会中增强群体感染力的关键。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依据自身在体育强国目标下的具体使命,围绕意识培养优化教学设计。实践中坚持人本精神与人文关怀。明确对一般学生而言,体育学习的根本需求是维持健康的生活质量。在教学问题分析中,融入对学生体质现状与运动兴趣的科学理解。各子系统的程序性排列,可按照理解运动价值—掌握知识原理—学习锻炼方法—形成自觉行为的渐进方式进行。课程建设中关注连续性,建立体育课程规划系统以增强课程建设中的连续性,按照课程目标对应的等级结构排序形成归类编码。并将课程编码按照科学方法嵌入选课机制,从而在顶端解决课程同质化、系统逻辑不清等问题。另外,各高校应当将可行性分析与教学反馈机制结合形成PDCA教学质量循环。将受教育对象的主观意愿、意识培养成果作为动态反馈输出结果,作为可行性分析的计划参考指标,以保障人本精神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实施。

7.2、构建文化体系,连接多样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关注方法创新,缺少对多样教学方法的联系性研究。体育强国战略将文化与体育的融合作为核心指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提出了要求。体育与文化的协同放大效应在国内外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国外实践证明,在高校内引入体育文化体系建设,可发挥文化对体育教育的凝聚作用,也是贯穿体育教学各阶段的内在联系纽带。体育教学对语言、感知、实训、欣赏及探究等常见方法形态的利用呈现复杂组合的特征。在教学中充分融入体育文化可以将各类方法有效联系在一起,进而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圈。其实践方向包括:在讲授法中增设人文性的趣味内容;在讨论法、赏析法中引入体育精神与道德情操;在实习作业法中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建立有序竞争等。为增强高校体育文化体系的软性基础作用,还需要借助运动社团、赛事组织等方式形成多元文化核心,从而由课堂教学为主的被动式体质、技能提升,向学生日常自主式锻炼过渡。在文化体系构建中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的培养。借助校园体育文化完成德育教育目标,培养具备健康体质与正确观念的新时代人才。

7.3、定位人才增值,营造开放教学环境

现阶段人才社会价值是高校体育教学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体育产业视角下,人才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行业专人人才培养成果;国民经济视角下,一切劳动力的精神体质健康均可视为人才增值。对前者而言,需要打破高校当前与社会经济割裂的教学环境,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体育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供给。以社会需求引导教学改革,将“以赛代练”融入产业发展,为竞技体育商业化运行提供赛事组织与产业经营人才。因而专业教学应当适度调整教学评价策略,降低竞赛成绩比重,增加对综合素质发展的具体要求。实践中可借鉴企业相关岗位胜任力模型,以支持体育强国战略下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占比,为专业人才在“后大学时代”体现社会价值营造充足的适应空间。对后者而言,开放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民主的教学氛围。采取合理措施借助群体心理动力场,以群体决策形成积极的舆论气氛,以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形成学习共同体。实践中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合作技能,以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结构。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占据主体地位,在课堂外走向生活世界。该方法也有助于解决共同体内受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困难,从而提升教学活动与教学主体特征间的契合度。另外,高等院校也应当肩负起对外交流职责,配合开放政策积极推动合作教学,实现改善教学效果与助力文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7.4、整合社会资源,满足教学创新条件

体育强国战略所提出的公共服务、体育智能化、产业新动能等发展指标,与高校自身面临的信息化等教学创新需求间存在整合优化路径。高校可以借助体育商业化进程,吸纳社会资源投入教学条件改善。利用终身体育教学与体育市场开发结合、信息化教学与体育智能化结合、专业人才教学与公共服务使命结合的方式,成为撬动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节点。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该模式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难以依靠高校及其体育教师完成自主建设。而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有效解决课程时长不足、课外缺乏指导、课程内容乏味的有效举措。实践中,高校可以与体育产业企业协作推动软硬件建设,将翻转课堂教学与市场中的运动类APP程序相结合。企业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收获大量潜在客户,高校教学也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为人才毕业后的体育再教育及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塑造良好条件。相关企业在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合法收集大数据信息、与高校体育教研协作等方式。以智能化为体育行业发展注入新的产业动能。高校体育教学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以定向就业方式回报企业前提投入,高校对其培养也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使命。因此,在体育强国战略下高校应当考虑体育教学的协同治理问题,实现社会、产业、人才的多方共赢。

8、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承载着多样化的使命与目标。当前教学现状所反映出的新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实现产生显著阻碍。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参与者应当从自身历史使命出发,深入剖析问题本质。以动态发展的时代视角开展教学创新,满足国家建设与人民幸福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强国体育发展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