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桢 张晨 娜依拉·亚尔买买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届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人同”,才能促进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中,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五个认同”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现民族、国家的稳定统一和提升国家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地区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培养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教育援疆、文化润疆的重要教育阵地。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地带。新疆地区与8个国家接壤,有47个民族,该地区语种多、宗教信仰复杂。诸多历史、地理因素都给该地区多文化碰撞与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渥土壤。因此,新疆地区也是当今学者研究我国民族格局政策、文化的重要区域。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格局,不仅给新疆地区文化发展与交流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也给该地区带来了我国其他地区从未面对过的巨大挑战。有学者的研究证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存在这认知、接纳、传播、创新等方面的困境;并提出了从树立文化自觉和自强意识、经济援疆与文化援疆结合、推进双语教育、推进宗教改革等方面对策。并已有学者试从教育、体育等层面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进行引导研究。其中,杨海萍认为新疆地区应以大学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唱中华戏曲、学练中华武术等活动。有学者则站在武术视角结合新疆区域特色提出通过武术作为载体进行教育,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凝聚民族归属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自信,彰显实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试通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太极拳教学从而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课程建设与思政课程结合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体育层面对我国的教育援疆、文化润疆倡议进行理论及实践支撑。
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各随机抽取2018级大一维吾尔族学生6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12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剔除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不愿参加实验的8名学生,最终1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4±1.37)岁,其中男生62名,女生50名。
(1)问卷调查。
作者主要借鉴了胡发稳所构建的民族文化认同层级维度,研究了尹旦萍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借鉴崔梦娇《缅甸华裔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问卷》,有针对的设计和改编出《维吾尔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问卷》,经重测检验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题项做出相应增减和调整,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共20个题项分别从 “中华民族族物喜好”、“民族接纳”、“宗教信仰”和“社会约束”四个维度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分积分法,即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1-5”分。问卷由专业教师指导填写,填写过程均严格要求,干预前后收回有效问卷均为72份。
(2)干预方法。对干预组5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太极拳教学干预训练,每周1次。教学内容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及相关理论,并适当向其介绍与太极思想相关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对照组采取其他体育项目教学,每周1次。对两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文化课学习、休息、饮食等方面进行一致性要求。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太极拳教学干预前,干预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族物喜好和社会约束维度得分略高于对照组,特别是问题“我喜欢使用国语和同学、老师交流”得分差异最为明显;其他维度得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干预前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同时由表1数据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太极拳教学干预后,干预组干预前后中华文化认同四个维度得分都有相应的提高,其中“族物喜好”“民族接纳”和“社会约束”维度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表1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中华文化认同各维度得分比较(±s)
经过为期16周的太极拳干预教学后,除“宗教信仰”维度外,干预组与对照组中华文化认同其余三个维度得分均有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体育相结合,对培养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有积极促进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太极拳更是诸多武术分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已有诸多研究证明,太极拳教学在培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太极拳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正面角色。
通过干预组前后数据对比可知,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经过为期16周的太极拳教学干预之后,其在中华文化认同的维度得分均有提高,特别是“族物喜好”、“民族接纳”和“社会约束”三个维度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中华文化认同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太极拳”、“国语”、“礼仪”方面的问题,得分提高最为明显。干预后,干预组维吾尔族大学生均表示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武术”、“中医”等有较大兴趣;且更乐意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同学一同生活、学习。而对照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干预前后中华文化认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16周的太极拳教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族物喜好”和“社会约束”维度提高最为显著。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太极拳教学训练中,教师不仅教授太极拳动作技巧,同时也对太极拳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使学生不仅可以正确的演练出太极拳动作,也对太极拳的动作内涵有较为深刻地理解,譬如对揽雀尾动作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可以以“掤、捋、挤、按”等专业词汇进行描述,并基本理解该动作的太极拳拳理及技击技术涵义。太极拳教师同时也从中国传统礼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导,譬如“抱拳礼”的文化内涵等,要求学生见到教师、长辈都应行礼。在太极拳教学干预后期,部分维吾尔族大学生甚至可以通过自己对太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去纠正自身太极拳动作;所有学生均能做到上下课对教师行抱拳礼。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提高了学生中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者在对干预组进行太极拳干预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中华文化代表物的讲解。譬如:汉字、诗词、中国结甚至是酒文化。这些教学内容大多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出发,围绕中华文化,丰富课堂。从课堂现象来看,女生多对诗词、传统信物兴趣较大;而男生则对武术、制度、甚至酒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作者认为,本研究中的“族物喜好”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此有较大关联。
但是,在“宗教信仰”层面,干预组在研究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作者猜想,可能是因为太极拳教学中不便于掺杂过多有关宗教的内容,导致学生的宗教观念没有太大变化。这有待后续研究考证。
综上所述,太极拳教学活动能够在“族物喜好”、“民族接纳”和“社会约束”维度明显的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加强少数民族对祖国的文化认同及身份认同。作者建议,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例如,新疆、西藏、广西、青海等地,在保证体育课正常教学,保障学生体质健康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可适当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选修太极拳课程,可以在课间操期间增加太极拳学习环节,这可以从侧面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同时,太极拳教师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还应将太极理论作为授课内容,譬如适当讲解《太极拳论》、《周易》、《八卦》等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争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到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其中华文化认同感。另外,如果有条件,建议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尤其是太极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与中华文化结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完善课堂;同时,应适当注意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争取做到太极文化入乡随俗,结合当地现状对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良;建议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特别是太极拳、武术课程,尽可能多的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创建体育教学核心素养体系,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