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萍 ,赵庭洪,卢文琴,黄仕文
(1.砚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砚山 663100;2.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砚山县分校,云南砚山 663100)
为充分服务当地特色产业,找准产业发展痛点和难点,现结合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对砚山县蔬菜产业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基地进行分析研判。按照省委提出的“以供港澳标准为质量标杆,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把文山的优质农产品打入大湾区市场、‘风行’大湾区”要求,以砚山县为依托,辐射带动文山、丘北、广南等县(市),大力发展冬春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高蔬菜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占有率。
砚山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是蔬菜等农作物生长的最佳区域。砚山县是全国蔬菜重点县之一,被列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云南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文山试验站、云南省24个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基点县之一。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以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绿色综合防控等园艺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已连续5年在砚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示范园举办系列展会,组织开展新技术示范和年均500个以上蔬菜新品种示范,探索出了一条“阳光雨露、绿色生态、和谐共享”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子,积累了较好的发展优势。2018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蔬菜),2019年被列为全省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之一(蔬菜产业)。
近年来,砚山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把蔬菜产业列为砚山县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加以培育和扶持,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砚山县抓住“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的机遇,强化科技推广,使全县蔬菜特别是辣椒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已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5.22万hm2,产量80.6万t,农业产值17.02亿元。其中:辣椒种植3.71万hm2,产量48.53万t,预计产值9.49亿元;其他蔬菜种植1.51万hm2,预计产量32.38万t,预计产值7.52亿元。砚山是全省种植蔬菜面积最大、种植品种最多的县。砚山县蔬菜种植面积、农业产值分别在全省排名第一和第四。辣椒种植面积是全国第一大县,主要蔬菜品类小米椒种植面积占全省的50%,占全国的45%;朝天椒种植面积占全省的40%,占全国的30%;云南小椒种植面积占全省的25%。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基地预计有60个,砚山县14家占23%,全省基地预计5700 hm2,砚山县2400 hm2,占比42%。
1.交通区位优势。云桂铁路、323国道、广昆高速、文平高速贯穿境内,是滇东南重要交通枢纽。文山距粤港澳大湾区较省内其他蔬菜主产区近300 km以上,是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咽喉”部位。
2.自然资源优势。砚山县属低纬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5℃,无霜期354 d,年降雨量840~1400 mm;有耕地14.67万hm2,平远坝子是云南省八大坝子之一,土地资源丰富,是蔬菜等农作物生长的最佳区域,可实现周年生产。
3.市场占比优势。广州江南市场、深圳海吉星市场是供应粤港澳大湾区最主要的果蔬批发市场,两大市场日均销售量1.2万t,年总销售量达438万t,而云南蔬菜销售量为97.76万t,占两大市场总销售量的22.3%。其中,砚山县14家规模化蔬菜基地销售量为11.52万t,占云南蔬菜销售总量的11.8%。值得注意的是,砚山县供应蔬菜的优势时段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夏秋季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主要由宁夏供应蔬菜。以广州江南市场为例,规模化蔬菜基地夏秋季日均蔬菜交易量达1500 t,而冬春季日均交易量则为900 t左右,云南规模化蔬菜基地冬春季日均交易量为585 t,占广州江南市场规模化蔬菜基地日均总交易量的65%。其中,砚山县规模化蔬菜基地日均交易量为410 t,占云南规模化蔬菜基地日均交易总量的70%,砚山县规模化蔬菜基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冬春市场供应蔬菜的主力军。云南与宁夏已经成为冬春蔬菜和夏秋蔬菜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优势区,而砚山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冬春蔬菜供应的主要基地。
4.品种多样化优势。砚山片区冬春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叶菜类主要以菜心、春菜等为主,夏秋季以香菜、葱、芹菜等品种作为补充,全年均可供应。辣椒类主要供应朝天椒、美人椒(鲜椒),每年6-9月每天供应60 t,占文山州辣椒(鲜椒)每天供应总量300 t的20%。
5.品牌效应优势。全县以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为目标,重点加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目前全县共认证绿色食品56个,有机产品8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云松南”奶白菜、“我走鲜”水果番茄荣获云南省“10大名菜”称号,奶白菜、上海青被评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
砚山县农业生产最大制约因素是缺水,特别是平远片区,土地平整宽广,适宜机械操作和规模化生产,但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夏秋季节云南雨季来临,降雨分布不均衡,对蔬菜生产带来不利因素,给蔬菜种植和采收带来影响。与宁夏干热少雨,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相比,宁夏蔬菜产出率比云南高。
一是砚山县蔬菜生产基地设施主要靠企业、合作社自身投入,基地主干道交通条件落后,全县大部分基地的机耕路未硬化,田间便道路况差,蔬菜运输不方便,扬起的灰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菜品质量,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二是农田内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沟渠、排水沟等排灌设施配套不完善,受天气变化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导致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冷链运输环节滞后,砚山县蔬菜运输只能依靠简单的加工冷藏后通过公路运输,采取的是泡沫箱包装、平板车运输的方式调运,运输时间为20 h,运输成本8000元/车;而宁夏地区采取泡沫箱包装、冷链车运输的方式调运,运输时间为36 h,运输成本2.3万元/车。虽然砚山县蔬菜在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上远低于宁夏地区,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运输,造成调运的菜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较高。特别是夏秋季节,高温高湿的运输环境导致蔬菜损耗率高达10%。二是虽然砚山县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量直线上升,但由于蔬菜精细化加工企业欠缺,产品精细加工环节滞后,制约着砚山县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没有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多是田间地头交易,价格主要由买方主导,生产方没有价格话语权。二是缺乏流通销售龙头企业,现有的企业经济实力、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市场调节和调控的有效手段。
砚山县蔬菜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主要靠企业、合作社自身的投入,政府投入不足,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导致生产成本偏高,与宁夏地区相比,每亩成本高出500元。砚山县地租平均为每亩1000元,宁夏地区为每亩800元,成本每亩增加200元;宁夏地区土地平整,机械化水平较高,砚山县每茬因种植、采收、打药增加3个用工,每亩成本增加300元。
由于企业申报“三品一标”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阻碍了市场开拓。砚山县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的14家规模化基地中,只有6家认证了“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亟待提高。造成企业申报认证“三品一标”产品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云南属“有色金属王国”,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在开展产地环评时,重金属超标区域无法通过环评。二是企业申报“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的费用过高(1个产品的认证费用近2万元),且使用“三品一标”标识需要支付标识费,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三是缺乏品牌意识,仅仅看到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在短期内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不大,不想申报认证。四是政府兑现“三品一标”认证奖补资金不及时,严重打击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围绕省、州、县的决策部署,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目标,加大“绿色食品牌”产业发展保障与产业服务支撑力度,力争到2025年,砚山县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量占云南蔬菜供应总量的20%。
持续巩固在粤港澳大湾区冬春季市场的占有率,围绕省级“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依托气候资源优势,在砚山县蔬菜产业生产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集中连片打造一批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切实将砚山县建设成为蔬菜产业的优势区。同时,按照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要求,在重点蔬菜产区平远镇建设集农资销售、产品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的区域性蔬菜交易市场(集散地),实现蔬菜销售“一站式”服务,提升在全国蔬菜供应链的话语权。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大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土地平整、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配套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和管网设施,加强智能化大棚建设,积极开展生产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提高农田生产设施化水平。加快农村路网提档升级,拓展通村(组)公路与产业基地道路对接,配套实施机耕路建设,着力解决农机田间运行、农产品运输、农业生产等问题。
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要素保障、贷款融资、扶持奖补等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用地、用水、用电保障,对生产用地,由政府投资公司统一流转并配套建设田间管网、生产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对设施农业,适当放宽生产设施、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对企业融资,创新推出“土地流转贷”“设施贷”“活体贷”等金融产品,满足“三农”领域各类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对符合国家投资强度和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按照每亩固定资产投资1千万元~1亿元以上4个档次,给予土地出让合同价款50%~80%的奖励,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行业领军蔬菜营销加工企业落户砚山。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和监测,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万元;对首次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榜单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加大对本土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的扶持奖补力度,对引进蔬菜预冷设施、冷藏设施、运输设施的企业进行补贴,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蔬菜由地头“最先一公里”到市场“最末一公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从生产源头提升品质、降低损耗;支持龙头企业做好枢纽型保鲜、冷链、分拣、包装等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将产业增值环节最大限度留在产地。二是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预冷、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支持加工企业以食品生产、药用开发、功能性产品开发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冻干蔬菜、蔬菜粉、蔬菜汁等新型蔬菜加工制品的研发和生产线建设,不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三是加强与国内大中型电商平台合作,支持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等实时信息,发展直采直销基地。支持企业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小包装蔬菜,大力推进小包装蔬菜进入高端超市。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蔬菜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及推广应用,引导并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质量(NY/T391)、农药使用准则(NY/T393)、肥料使用准则(NY/T394)、包装通用准则(NY/T658)、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五个准则,加强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全面推进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经营、绿色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二是采用“产业+互联网”模式,建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蔬菜数字化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物联网农业监管、生产作业监管、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对蔬菜生产、加工、销售进行全过程可溯源监控,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化管理。
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着力打造一批“砚山蔬菜”地域品牌和区域品牌。持续参与“10大名品”“10强企业”“10佳创新企业”的申请评选活动,积极与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介合作,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网络、论坛等平台,高规格、强密度、多维度开展宣传推介,提升“砚山蔬菜”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全面提高获标企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认证产品参加国家、省、州各种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以及产销对接会,不断提高认证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