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西北地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甘城子村为例

2021-11-12 08:17满自新
魅力中国 2021年42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村民

满自新

(青铜峡市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 751600)

引言

乡村规划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双重战略背景下,需要站在更高层面认识乡村规划的角色和作用。为避免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和实施的进程脱节,需要以激活村民的主动积极性为主导,通过跨专业的融合,从更加丰富多元的视角去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使编制的村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村庄规划的基本思路

本次村庄规划的对象为甘城子行政村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思路

主要是从现状出发,通过实地踏勘调研、入户走访调查、召开村庄规划编制动员会和部门访谈等多种途径,深入挖掘村庄特质,以摸清“家底”,结合村庄自身发展诉求和相关上位规划,谋划村庄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和国土空间布局等,明确甘成子村村庄规划侧重用地整合、产业谋划、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整治,并形成近期建设实施计划。

规划编制流程图

二、村庄规划的特质与内涵

(一)自然地理格局

甘城子村位于贺兰山东麓银川平原,南北榆树沟、马圈沟环绕村庄,唐徕渠和西干渠(前身为昊王渠)位于甘城子东部。

(二)历史文化演变

甘城子村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已有农业开发。村庄东部有两条渠,一条为唐徕渠,一条为西干渠(前身为昊王渠),汩汩渠水千年不绝,滋养着古渠东边的土地。同时,在如今的邵岗镇同富村南区南部,还有甘城子古城址,甘城子营是宁夏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村庄肌理特点

甘城子村村庄肌理特点鲜明,可总结为十六字,即:农宅沿路、单排分布,后院接田、农田连片。

(四)发展核心优势

深入挖掘乡村特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甘城子村坐拥生态本底良好、历史文化悠久、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四大核心发展优势。

甘城子村核心发展优势图

三、村庄规划面临的问题与难点

(一)产业特点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1.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甘城子村特色产业为苹果种植,目前已初具规模化发展,但产业链条短,缺乏冷链物流、产品销售和旅游等支撑配套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弱,缺乏资金和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动力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融合发展程度低。村民与顺宝公司、山果果家庭农场等成熟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企业+合作社+村民”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2.村集体产业发展受限。甘城子村工业用地18.15 公顷,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23.87 公顷,共占全域土地面积的5.12%,主要集中在村庄西部,根据现场调研和村委沟通了解,约79%的用地已被流转给企业。未来甘城子村想要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等产业时,受用地限制因素影响较大,亟需通过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和规模,保障产业发展。

3.农业种植方式落后。甘城子村采用传统农业漫灌方式,对渠道依赖性大,会造成大量水资源流失或蒸发掉,水资源利用率低且严重浪费,并且会加速土壤结板降低土地质量。同时,由于农业灌溉用水取自引黄干渠,供水时段和供水量均受到限制,全年供水时段少,一年仅3-4 次,定额供水和供水分配管理难度大,导致上游供水充沛下游农田供水不足,无法满足整村农业用水需求,限制农业高效发展,亟待转变农业灌溉方式并配置相应工程措施。

(二)村庄居民点分散,户均宅基地规模大、利用低效

甘城子村居民点主要沿叶甘公路和闽甘公路分布,约1/5 农户零散分布在田间。由于甘城子村为自发移民村,村民农宅建设规模缺乏管控,宅基地面积过大,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均超标,远大于川区户均宅基地面积四分地,即270 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同时,村庄部分闲置院落,农户年久失修、堆放杂物、部分院墙大门缺失,宅前屋后或庭院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的土地荒废,导致用地低效粗放、不节约集约,并直接影响着村容村貌。

(三)村庄配套设施服务水平低

1.村庄道路交通系统完善,但局部道路有待改善。甘城子村道路交通系统由叶甘公路和闽甘公路两条主要道路和其他乡村道路构成,满足村民交通出行需求。村委会、卫生院、学校等沿闽甘公路分布,是村民日常主要活动场所,但闽甘公路沿路缺乏人行空间和照明设施,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同时主要路面完成硬化,道路两侧至建筑的区域为土路面,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村内部分道路尚未硬化,村民雨天通行不便。五斗路段遇农田灌溉时,渠水漫至路面,不仅影响村民出行和生产通行,还将逐渐损毁道路。

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甘城子村教育、卫生医疗和商业设施基本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商业服务业用地5.6公顷,占村内土地的0.68%,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叶甘公路和闽甘公路交叉路口。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0.46 公顷,仅占村内土地的0.06%,无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广场及公园绿地建设不足,仅村委会门前配有健身设施,缺乏公共空间的营造,难以满足村民健身休憩娱乐活动等生活需求。并且,村庄没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有一定养老需求,养老院、老人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空白急需填补。

(四)人居环境亟待提升

村庄道路缺乏人行空间,虽然已实施绿化工程,因后期维护不到位,枝条横生;部分道路两侧环境杂乱,单侧布置水渠,周边均为土路面,农宅外围堆放的枯树枝对村庄风貌影响较为严重;村庄道路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甘城子村沿叶甘公路的集中养殖区与居民点没有保持足够隔离距离或设置隔离带,部分农宅院内零散养殖家畜家禽,养殖粪便随意堆放在屋舍周围,蚊蝇丛生,臭味熏天,影响村庄人居环境整洁。村庄北侧隔马圈沟与玉西村相邻,南侧隔榆树沟与大沟村相邻,沟渠两侧环境杂乱,沿线有杂物乱堆、垃圾乱倒情况影响村庄外围南北两处生态环境。

四、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空间

产业振兴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前提,是落实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产业振兴的前提是解决“人、地、钱”的瓶颈。首先,应积极引入大学生、退休干部、企业家等乡贤返乡创业。其次,通过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创新改善乡村地区供地模式与生态环境,例如浙江、广东地区试点村的“点状”供地。最后,吸引社会资本,成立“村+企业”合作社,共同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二)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建筑与景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果乡土文化是乡村的“魂”,那么乡土建筑和景观就是乡村的“形”,将乡土文化、建筑、景观有机融合,是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与风貌的关键,是践行“新乡土建造”的重要内容。首先,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农耕、民俗、非遗、家风、家训等乡土文化;其次,传承与创新乡土建筑,须保护村落传统建筑和风貌区域,采用新的建造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地方材料,限制建筑体量,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同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最后,传承与创新乡土景观,应就地取材、旧物利用,可使用农具、陶罐、石磨、猪槽等元素造景,体现景观的乡土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三)构建乡村社区生活服务圈

乡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空间载体,相比于城市社区集中式、标准化、品质化的配套需求,乡村社区具有生产生活一体化、服务群体分散、差异化巨大等特征。因此,须遵循多元、灵活、均衡的配套原则,更加注重乡村社区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模式图

(四)多方参与,搭建乡村建设共同体

“共谋、共建、共治、共享”方式,由村民、村委会、地方政府、设计师、社会力量五方联动,搭建乡村规划建设共同体。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村民和村委会的主体作用,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将主要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中,推广乡村规划师制度,积极引入乡贤、企业等社会力量,激发乡村地区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