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与君、谢浔、黄晓川、贺朝晖、黄凤春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2020 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达了某专项任务相关要求,为按时交付任务,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需在1 个半月内完成近千个组件级产品的交付,是常规状态下月度任务量的3 倍,且生产周期大幅压缩。因此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短期生产任务激增,人员、生产面积、设备等全要素资源短缺严重;二是因该项任务临时提前,上、下游配套件存在未齐套情况,生产组织受配套件制约严重;三是每一件产品、每一项任务均可能对一次发射和一份合同造成影响,因此要在全面保证此次任务的基础上,确保其他任务交付不受明显影响,所以需要在不减少现有任务产出的前提下,确保完成增量任务。
针对以上问题,原有的科研生产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需为此次专项任务构建新的指挥管理体系。
研究所高度重视此次任务,提高站位,统一思想,构建专项任务指挥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分解计划,层层细化压实责任,强化一线指挥职能,采取一切可行的有效措施,昼夜不停地推进生产交付。第一时间将形势及要求逐层宣贯至操作级,分层动员,充分准备,形成“同一计划,多头实施”合力,制定产品生产提速专题计划,从工艺周期、配套能力保障、质量技术问题处理、流程协调等方面,保现量、抢增量,整体统筹,以设备产能最大化为生产原则,明确提出细化计划、具体需求、完成节点。运行过程中采取对表对标、多线共盯、作业不间断、设备不停歇,多方式实行产品进度及问题信息的第一现场汇报、第一时间处理,确保每条计划及每件产品的按点完成交付。
针对专项任务生产需求,研究所党委坚持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基本原则,主动应对、主动应变、主动作为,紧急成立专项任务生产指挥部,由所长担任指挥长;工作组下设技术支持组、生产调度组、工艺质量组、综合保障组、信息宣传组5个小组,加强生产过程计划、生产、工艺、质量以及保障等全流程管控,并在专项任务生产期间,实行研究所领导及相关单位部门领导24h 在岗代班、相关业务及职能部门每日22点前在岗值班制度。
根据上级要求和研究所科研生产实际情况,下发了《专项任务生产实施细则》,明确了任务管理、技术文件管理、质量管理等确保专项任务生产“一路绿灯”的具体要求和流程。由专项任务生产指挥部确定专项任务生产任务范围,在相关产品生产过程中加盖红章。各产品承制单位接到任务后必须立即组织开展生产,有问题需立即反馈主管领导;各相关机关随时主动配合任务生产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确保各生产工序及配合保障顺畅衔接。专项任务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出现问题要立即(1h 内)报告单位领导及研究所主管领导。
生产调度组根据上级计划,将任务分解至每一件产品,形成专项任务生产专题计划,共分解1119 条计划,涉及研究所内全部8 个车间、事业部,每条计划确定一个责任主体,落实计划责任。各车间、事业部根据计划目标,梳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保障的条件,由工作组形成科研生产责任清单。
工作组实行每日例会制度,每天下午5 点召开例会,对标专题计划,沟通、协调任务进展情况,对照责任清单,落实问题按时解决。专项任务期间,共形成待协调项目141 项,涉及物资供应、设备维修、外围配套、后勤保障、工装进度、工艺优化及质量问题处理等7 大类,均按时协调解决。1 个月内协调紧急新增工装模具229 项、补充一线技能人员191 人、预算外紧急采购设备3 台、生产用工具和辅助设备106 台套,为专项任务的全面按时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车间、事业部根据专项任务生产专题计划,分解为日工作计划,并对标交付节点,依据外部保障需求落实情况、上游配套件齐套时间等进行动态调节。
依据日计划开展日对标,针对短线、紧急任务启动7×24h 工作机制,确保按计划交付。对于受硬件能力制约的生产任务,安排班组2 ~3 班,确保生产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对于因人员数量受限制约的生产任务,安排班组延长工作时间,重点岗位人员延长工作时间(单班每日加班至22 点,每周工作7 天),采取超常工作的方式确保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针对重点短线任务,根据任务需要随时保证7×24h 响应。
面对专项任务,建立了由工艺管理和技术系统组成的工艺优化及技术问题处理快速响应团队,以交付节点为基准,倒排生产计划,梳理出专项任务的工艺改进和设计优化项目,快速论证、落实到产品当中。
特别针对某产品生产的短线瓶颈问题,以技术系统为主,组织进行工艺流程的梳理、工序工步的细化优化,在1 周内确定了工艺的优化方案,并获得了设计方、用户的支持。在完成本次专项任务过程中,与设计方、用户代表进行协调、沟通,从增加工艺试验件的制作来完善设计方案;通过统计分析产品过程数据实现检测频次的最优。根据总结出的产品制造工艺及结构性能等特征,优化了过程检验点和多媒体记录的设置,减少了测试指标,累计完成29 项此类工作,某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5 ~10 天。
强化“计划紧急不等于放行,质量标准不能降低”的工作理念,促使各类人员正确认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组织生产单位开展高强度作业下产品质量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的制定。通过优化检验人员队伍配置,确保全时段作业检验严格把关;通过加强现场巡检,及时发现并纠正现场潜在隐患或不符合要求现象。
以“九新内容”为抓手进行专项任务产品的质量风险再识别,制定防差错措施,明确生产现场的落实形式与责任人,对生产要素发生变更的相关情况,提前向客户代表汇报,按要求完成相关工艺文件更改、审批,由检验人员监督生产现场,及时落实技术状态变化要求。
建立领导带班、业务班组值班的生产保障制度,保障人员坚持到生产班组最后一人工作结束后下班;技术系统加强生产保障,紧跟一线生产班组的生产节奏,形成工艺值班制度,强化专项任务生产期间质量信息管理、快速闭环处理的工作机制;参考项目制模式,组建工艺技术保障团队,打通影响过程问题处理效率的瓶颈问题。
针对新进技能人员,结合招聘进度规范开展多轮次培训,重点强调航天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和要求、保密要求新特点、安全无小事等相关内容,以“管理要求+以往典型案例”双结合的形式强化理解程度。生产现场采取班组内部“师带徒”确认、“师带徒”经验交流、学徒学习方法指导等多种培养形式,促进新入职技能人员快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安全质量等基本要求;在原有“师带徒”的培养模式上,引入“双导师概念”,增加工艺技术人员参与技能人员的培养,加快推进新进技能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
研究所党委书记带队,深入8 个基层生产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专项任务进度、人员需求和保障工作存在的短线问题,及时督查解决。各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融入中心、服务中心、保障中心,全力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研究所内各级组织通过领导干部会、支部大会、调度会、班组会等多种形式,在全所范围深入开展思想动员,将专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递到相关部门和基层的每一名员工,进一步在全员范围内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以目标为导向,工作中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坚定信心、超常工作,为专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思想基础。
围绕专项任务,建立宣传联系人机制,围绕科研生产任务、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产业发展等内容,挖掘先进事迹,收集新闻线索。现场征集50 余条比较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中心根据线索进行深入采访、择机刊登。
通过全方位媒体渠道,利用《凝聚》内刊、手机报、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多个平台,对完成专项任务过程中涌现出的突出事迹和个人进行深度挖掘和报道,充分展示研究所员工围绕当前任务巧干实干,创新工作模式,全力以赴促生产,争分夺秒要效率,把降本增效、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贯穿全任务流程的拼搏过程和奋进精神,在广大员工中树立榜样,营造凝心聚力完成任务的热烈氛围。
为了保证任务按节点完成交付,针对特殊时间、超长时间工作,实时增加夜班补助政策,并调整月度工资、季度奖指标额度,对冲锋在一线、奋战在最前沿的一线员工进行及时的工资兑现。
同时,在原有月度计划完成奖励基础上,对专项任务的每项计划节点及奖励额度进行了重新疏理和确定,设置专项奖励。为及时激励专项任务一线人员,在阶段性完成任务后单独入卡兑现专项奖励,全部完成任务后入卡兑现专项奖励,对冲锋在一线员工进行及时激励。
协调维保单位和重点设备生产厂家,组建生产保障小组,并形成重点设备保障方案,根据设备状态确定维护保障形式,重点设备厂家人员24h 跟产,其他国产设备2h 内到场排故,进口五轴设备8 ~24h 到场,做到小故障快速排除,大故障当天排除。任务期间共计抢修生产设备26台次。其中夜间抢修6 次。
专项任务开展以来,职工工作餐、加班餐的管理进行了重新调整,新增了23 点以后的夜宵。为了保证职工能够吃饱吃好,一方面调整、增加了早餐和中午工作餐的种类,满足职工变换口味的需求,另一方面将晚餐和夜宵的加班餐分成A、B、C 等3 种套餐的方式,想方设法让职工吃好,保障了夜间工作热餐供应。
任务期间,为保障住地较远的加班人员住宿,统一安排33人入住附近酒店,减少通勤时间,提升有效工作时间。
在保密管理方面坚决落实保密责任,做到任务与保密“两不误,两落实”,为顺利完成任务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通过加强培训教育,要求全体员工落实保密责任,遵守保密制度,按研究院保密工作要求强化保密纪律要求,确保知悉范围最小化,严格宣传报道管理。
研究所需完成的任务已经全部按计划交付,较计划底线要求提前5 天。
在专项任务明确初期,短时间内提升3 倍产能对于研究所似乎是一项极其艰巨、存在巨大风险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任务要求面前,研究所履行责任、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坚定决心,通过构建专项任务指挥管理体系、成立专项指挥部,全员动员、精细策划、攻坚克难,保证了任务按期、保质完成,为院圆满完成专项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有力的支撑。
(1)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目标分解是完成任务的基础。通过思想动员,让相关人员清晰责任、目标,并通过制定产品日生产计划,明确“当日工作、当日落实、当日完成”的工作要求及工作方法,确保日生产计划实现,是全面完成任务的基础;
(2)生产制造单位、设计部门、业务机关、协作单位全环节对标交付计划开展工作,可以有效提高产品交付速度和生产效率;
(3)设备标准化是提升利用率的关键,生产现场的设备应尽可能选用设备厂家的标准设备,可以有效缩短到货周期,并便于后期的维护;
(4)根据数据积累,经过充分分析,对工艺技术进行改进、对设计要求进行适当简化,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1)以思想动员来调动积极性只适用于短期的高强度、高密集工作,不适合长期性的工作状态;
(2)生产现场组织流程不细化,仍以人盯为主;
(3)工艺方法进步速度滞后于任务增长速度。专项任务期间,超常工作以及个别项目的工艺优化,可以快速取得提升产能的效果,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工艺技术的系统性持续进步为基础,需要长期投入和改进。
(1)充分利用此次专项任务,保持科研生产连续的张力,做好总体安排的整体优化,提高负荷,保证整体产能最大,为下年度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更大的责任,实现更高的目标做好准备;
(2)持续改进生产组织模式,对于关键能力、瓶颈资源采取倒班制配置生产操作人员,以提升关键设备及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生产流转的顺畅性;
(3)将专项任务期间的工艺优化项目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在征求设计及用户同意的前提下予以固化;持续深入进行批生产任务的工艺优化,逐步通过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式释放手工操作,推动质效提升,建立适应于批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简洁化工艺流程;
(4)持续开展班组的现场管理提升,增强班组的自我管理和快速响应能力,使之转变为常态化高强度工作的组织保障;
(5)持续开展质量培训及日常的工艺纪律监督检查,提高员工的工作规范性;
(6)持续开展生产现场布局优化,推进设备预防性维修保障。
▲(责任编辑 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