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叙“珠江模式”共话音频传媒新变局
——第六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综述

2021-11-12 17:39李颖彦徐宏
声屏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珠江听众音频

□李颖彦 徐宏

2021年12月15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暨南大学联合举办,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广播频率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此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来自学界和业界18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与会嘉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车联网等媒介技术发展背景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探讨“珠江模式”对于当代音频传媒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共话音频传媒新变局。

“珠江模式”:历史回望与当代价值

一、“珠江模式”历史回望。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让毗邻港澳地区的珠三角听众一夜之间收听到了来自港澳的电台信号。面对香港地区电台的竞争,广东电台处于明显劣势。1984年年底,广东电台经考察后决定,要用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全新的广播,并将广东电台二套节目改造成经济广播。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珠江模式”就此诞生。“珠江模式”颠覆了中国广播界数十年传统的制播方式,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认可。新闻、文艺、教育等专业广播频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新开播的专业广播频率在节目形式上都部分地借鉴了“珠江模式”,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且延续至今。

通过历史总结,珠江(南方)广播频率首席业务指导张婧华指出,“接地气”是“珠江模式”成功创新的关键,主要表现为在报道内容上突出当地特色,推广本土文化,以及通过举办“看得见的广播”等行动将广播电台主持人从幕后推至前台,和听众直接面对面交流。在用人方式上,珠江台通过公开招聘,吸引了一大批有广播梦想和情怀的有志青年投身广播事业。正是通过“开门办广播”的广纳人才政策,珠江台成功招揽了一批具有活力、富有创新精神且不拘泥于传统的广播人,为“珠江模式”百花齐放、活力四射的节目风格奠定了人才基础。

“珠江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创新与探索。从早期通过线下活动办“看得见的广播”,到后期的互联网、电商及新媒体,“珠江模式”从未将自己的运作范围局限在广播电波中。如今,珠江经济台通过节目内容生产、网络新媒体孵化、呼啦电商等联合构建起融媒矩阵,实现了产业有机循环。

二、“珠江模式”的当代价值。35年前,“珠江模式”大获成功。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启武教授认为,主持人、直播化、大板块共同支撑起珠江模式的存在与发展,三者相互作用、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受众本位的牵引下,“珠江模式”让听众成为广播的主人,推动了广播的专业化、系列化建设。此外,南京传媒学院项仲平教授认为,“珠江模式”的成功除了新闻节目大板块、节目融合发展、生产流程和节目营销重构等创新外,更关键是在于“珠江模式”将信息传播融入大众文化中,并与“国族认同”“价值认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审美相一致。

如今,“珠江模式”的创新内核与改革举措对当代音频传媒的融合发展依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申启武教授指出,“珠江模式”的本质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珠江模式”中,“听众是广播的主人”这一理念与广播在融合发展中所倡导的“互联网思维”一致,二者的本质都是用户思维。

此外,申启武教授认为,“珠江模式”强调按广播的规律办广播,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的融合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媒体融合中,要遵循传统广播自身的运行规律和操作要求,从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出发,进而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最大合力。然而,“珠江模式”的影响并非局限于传统广播,对于新媒体而言,尤其需要继承“珠江模式”的创新内核,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用户。

“珠江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创新与探索,在新媒介、新技术繁荣发展的当下,融合转型、守正创新的发展要求再次唤醒了“珠江模式”的改革记忆,这种出于本能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已深深烙印在“珠江模式”的基因之中。

人民广播为人民:新时代广播贴地化与服务化探索

广播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记录与反映。近年来,广播在参与社会化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广播更是凭借其覆盖广、黏性强等特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防疫宣传营造了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此过程中,贴地化是广播能够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基础,服务化则是广播贴地化的目标和追求。

针对广播的贴地化、服务化探索,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滨从社区的垃圾分类管理切入,思考广播如何从传播工具向基层治理工具的转换问题,呼吁媒体不要脱离对社区的观察和思考,并指出广播今后的发展侧重不应仅关注于如何吸引听众、如何与新技术融合搭载,更要思考如何实现便民利民,充分发挥媒介化治理功能。

在广播贴地化、服务化的实践探索中,珠江(南方)广播频率首席业务指导何新仕指出,广播要在变革中挖掘传统媒体的新价值,积极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自2019年起,珠江经济台于每年5月20日通过原创IP、营造情景化话题等宣传方式赋能广东农业,为荔枝上市造势引流,为广东荔枝的销售搭建起端到端的营销桥梁。与此同时,珠江经济台还打造出广东省荔枝营销季“线上线下荔枝节庆”系列,电台也因此收获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加强内容建设与供给,羊城交通广播陆敏华总监介绍了珠江经济台在融合借鉴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实施供给侧改革,业已形成“人人都是店小二”的服务意识。

此外,重庆师范大学的朱辉以四川内江交通广播为例,介绍了服务型广播的演进与创新,并认为服务型广播植根于广播内容的服务性,要通过精准定位才能使服务更具针对性。与此同时,渤海大学的林莘宜以音频平台为例,同样强调了丰富的内容服务对于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意义。

在贴地化、服务化打造中,音频媒体要主动倾听基层的声音,从服务听众的角度出发,坚持想听众之所想、说听众之所求、传听众之所需,切实匹配用户需求,挖掘商业利润点,从而扩大音频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跨界营收和社会治理双重目标。

稳中求变:音频媒体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布局

近年来,媒介技术发展迅猛,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对崭新的媒介环境,音频媒体一方面持续向新技术靠拢,通过搭载、转型等实现内部升级,谋求市场份额,维护传播地位;另一方面,以“双轮驱动”为发展理念,坚守“自己走路”,维护自身的媒介特性。如今,“珠江模式”与在线音频APP共生竞争,在这一背景下,珠江经济台在内容定位、队伍打造、产业布局等方面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自2017年起,珠江经济台已逐步搭建起全媒体产业体系,并完成品牌项目打造。

在内容定位上,张婧华认为,融媒时代对专注于专业性窄播的广播频率冲击其实更大。相对地,走新闻、资讯类路线的广播频率反而显得更有生机。在广播内容的把控上,广播要注意突出自己的实时性与公信力,培养听众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受众的场景化需求,充分发挥音频传媒的伴随性优势。

在产业布局中,珠江经济台如今已成为包含传统广播、粤听APP、呼啦电商在内的综合性全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覆盖、传媒与电商齐抓等举措,珠江经济台如今已成功打造出郑仙诞旅游文化节、珠江鸣春第一声等品牌项目,顺利完成对传统广播电台的重新定义。

在短视频急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广播如何与时俱进?针对这一问题,安徽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阿林认为,广播节目视频化已成为必备选项,广播只有做到“能听能看”才能在激烈的媒体转型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广播节目视频化是指广播打破传统媒介壁垒,利用移动端视频化手段对广播节目的传播、交互等进行颠覆性改变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有利于增进广播节目与听众(用户)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智能终端对音频内容需求的持续提高,网络音频头部平台的流量普遍上涨。对于作为新媒体的音频平台而言,虽然其处于音频传播的前沿地带,却也依然面临着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以荔枝平台为例,通过布局全球市场、推动AI+RTC技术及开发创新性音频产品三方面的发展战略,荔枝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动音频娱乐平台和在线用户原创内容音频社区。对于未来的发展布局,荔枝集团副总裁吕明心表示,实时音视频技术为音频平台带来了新活力,车载、物联网为音频平台提供了新入口。今后,荔枝将持续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音频体验,满足用户在多样化使用场景下的音频需求。

35年前的“珠江模式”是中国广播迎难而上,不断开拓探索的宝贵结晶。35年后,在传统广播面临重大变革和剧烈动荡的今天,学界业界重叙“珠江模式”,其所包含的集体记忆已不仅仅是对辉煌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更凝聚着中国广播界对于广播改革的共识,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与自信。

猜你喜欢
珠江听众音频
梦牵珠江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珠江新城夜璀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漫”游珠江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珠江·紫宸山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