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新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我国周边贸易逐年扩大,海外工程项目与日俱增,涉及土木工程、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各个领域。同时我国本土出台较多调控政策,限制房地产过度扩张,积极引导存量房消费,国内建筑行业逐渐趋向饱和,企业竞争激烈,各企业已经把“走出去”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在此背景下,企业急需一批能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涉外工程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遇到的主要问题来源于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建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英语好的应用型人才,对应岗位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1964年,韩礼德在《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书中首次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概念,包括商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护士英语、药剂师和护士英语、农业专家英语、工程师和装配师英语。一般指为实用目的而采取的英语教学,在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实践活动相关,并体现了它所服务学科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其目的和内容主要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所决定,它根据学习者需求的不同而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针对ESP课程建设,国内各高校做了相关研究。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鲁正教授团队在2017年就土木工程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他分析了目前高校在教材选编、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内容太多、学时太短,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且内容滞后、不全面。教学模式较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懂技术且可以胜任英语教学的教师,相应的网络资源匮乏等问题。另外,考核方式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大因素。接下来针对提出的问题,鲁正(2017)提出了教改建议,包括增加课时、重新选编教材、丰富教学方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多媒体教学、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同样进行了相关研究,曾文丽(2017)老师团队立足土木建筑专业英语的特点和基本属性,分析了目前教学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包括培养优秀教师、编写教材、引导学生自学等方面。刘小琛(2020)从职业教育的角度阐释了相关内容,通过分析本校英语教学现状,找到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路径。杨祚会(2020)基于需求分析涉外工程英语课程优化路径,其从社会、学生及教师三个维度分析了工程英语的需求,并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及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就如何实现“两性一度”提出建设性建议。汪明栋(2014)早在2008年便开始实践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类人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樊燕龙(2017)在《外语界》发表的文章中,借鉴美国普渡大学工程师联合培养经验,结合我国工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现状及趋势,提出国际工程师外语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发现以上研究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较少涉及实践过程。部分研究对象集中在职业院校及外语类院校,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较少。
3.1.1 组建团队,教师培训
本课程组共3位教师,分别负责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及设备施工图三部分。3位教师均来自外语教研室,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但均有理科教育背景,具备理解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课程组聘请制图教研室教授作为课程支持专家,全程协助课程组成员。任课教师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及爱课堂线上课程平台学习工程图纸的识读,进而掌握基本的工程图纸术语及建筑相关背景知识。对于理解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课程组教师先后咨询了制图教研室教授,学校城建学院教授及相关建筑设计院的技术人员等。在进入正式授课环节前,邀请校相关领域教师现场听取3位教师的试讲,对于授课环节任何问题加以指正,并提出宝贵建议。
3.1.2 选取教材,编写大纲
从学校提出课程设计理念到具体实施历经了三年之久。期间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相关课程需要资料,英文图纸来源包括海外施工工程图纸,设计院工程图纸及网上下载工程图纸。鉴于在国内很难找到英文国际工程识图相关课程作为可借鉴蓝本,再综合分析英语教师跨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及各专业学生水平可能存在参差不齐等因素后,我们最终选取美国某二层乡村别墅建筑施工图(全英文)为课堂授课内容。此施工图纸内容相对于其他工程施工图纸较简单,便于英语教师理解吸收和讲授,同时也易于学生学习。课程组成员根据教学材料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单元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
3.2.1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方法进行。授课教师将班级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分成不同小组,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后,利用学习通发放小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点,准确识读类似图纸,并将识读内容在学习通提交,讨论结束后,教师会随机选派小组做识读内容展示。此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单纯听取授课内容,而是在学完马上转为自己的输出,这样一个输入及输出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梳理及转化。课后教师会批阅学生提交的讨论结果,给予及时反馈。
3.2.2 教学评价
本课程根据美国“QM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与测量”模块制定评价方案。2003年,QM组织专家在研究大量文献、借鉴国内外经验、参照全国公认的实施效果较好的标准和教学原则后,制定了“QM质量标准”,并逐渐成为课程设计的有效质量指南。“QM质量标准”经过数年实践和不断改进完善,目前已经升级至第六版。是现在颇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课程认证标准。其中“评价与测量”模块细则如下所示:3.1要测评学生的学习目标或能力是否达到(3分);3.2要清楚说明课程的评价制度(3分);3.3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具体和描述性的标准,并清楚地解释了这些标准与课程评分政策的关系(3分);3.4所使用的评估标准按顺序排列、变化,并适合课程水平(2分);3.5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及时反馈学习进度(2分)。
其中,授课教师在课程第一堂课便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评价制度,提供具体和描述性制度,解释每部分课堂活动的要求及评分原则,最终期末考试的内容同样是考核学习目标所设定的能力要求。
具体评价标准如下:出勤占比10%;阶段性测试10%,主要是考单词,取平均分;课堂讨论30%,分组讨论,整体得分,教师评价提交结果,组长可以为组员贡献值打分,取教师70%,组长30%,取多次讨论平均分;期末考试50%,学生要按要求描述图纸内容。
期末成绩采用了现场答辩的方式,学生抽取英文任务图纸,在3分钟内用汉语对该图纸进行描述。图纸内容包含了上课讲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描述图纸,达到读图的要求。教师根据答辩评分细则为学生的表现整体打分。提前下发的图库包括14张图片,涵盖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全部要点。
3.2.3 成绩分析
班级一共54名学生,其中18%为优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知识点掌握扎实,答辩流利无误。13%良好,能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课堂表现良好。13%学生不及格,学生英语基础差,专业图纸识读能力弱。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笔者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学生的英语基础至关重要,对于无法正常按照要求,完成本学期学习任务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出在英语基础上,这侧面反映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有机会从事海外工程工作,英语基础将会成为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即使是后天努力,但是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教师需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这样,课堂上便可以与学生讨论图纸设计上的细节问题,可以对比中外建筑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目前教师只能做到讲授图纸内容,很难进一步拓展,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ESP课程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拓宽学生就业通道。我校作为土建类应用型本科,开设此课程非常有必要。本课程设计优点包括前期准备充分、教学评价先进、教学方法合理。不足之后也很突出,包括教材内容单一、教师专业储备欠缺。未来课程组需进一步加强学习,跟进时代进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本实践研究对兄弟院校开展相关课程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