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晓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实践证明,作为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现场直播应坚持把直播现场更多放在基层一线,强化融合传播,这样才能实地感受火热的生活,触摸时代的发展脉搏,提升报道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山西广播电视台的《“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大型公益直播》,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笔者试着分析该作品,以期为做好广播新闻直播提供借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善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实践中锤炼“四力”,并广泛运用新的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在融合传播中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以基层为课堂,才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宣传党的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从而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017年4月起,山西综合广播推出以“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为主题的大型公益直播,这一活动把直播室设到田间地头,讲述脱贫过程,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让报道更接地气,更有感染力。这次系列直播先后聚焦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异地搬迁、生态脱贫、技术培训、旅游扶贫等情况,集中展示了山西省脱贫攻坚的进展与成果。这次活动遍布山西省11市,行程上万公里,在全省引发广泛反响。
近年来,山西省隰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玉露香梨迅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先后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
2017年4月19日是第七届隰县玉露香梨花节开幕的日子,山西综合广播2017年系列公益直播活动首站就来到梨花之乡隰县,开启了“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的第一程。
《“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隰县玉露香梨花节》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直播类三等奖,这件作品给融媒体时代做好广播新闻直播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主题要鲜明,故事化讲述。在直播现场,节目组请来了种植玉露香梨脱贫的果农王润亮,通过他现场算账,让听众很快就能明白玉露香带来的经济效益:种植2亩玉露香的收入要比60亩玉米的收入还要高。悬殊的对比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节目里极具人情味的是,富裕起来的王润亮又谈到他“甜蜜的烦恼”:儿子还没有对象。这从侧面反映了脱贫之后的农家有了新希望,现场“做媒”的片段使得整组节目更具人文关怀的气息。
和玉露香成为产业扶贫特色一样,隰县还在打另一张王牌:电商扶贫。节目通过对一位年轻电商的采访,既凸显了电商扶贫的特色,同时通过和王平的对话,挖掘出这个年轻人从城市回到农村的背后还出于拳拳孝心。弘扬优秀传统,服务现代农业,两个看似无关的主题在节目中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最后的访谈环节是一对父子,是隰县第一个改种玉露香的一家人。作为致富带头人,他们敢于承担风险,用自家梨树作试验,令人钦佩。在老人洪亮的自编歌声中,整组节目走向高潮。
三个环节的访谈与现场和听众的互动,自然亲切,层层递进,老百姓的大实话里透露着脱贫奔小康的喜悦之情。整组节目有策划,百姓喜闻乐见,听众易于接受,是一组成功的新闻直播节目。
深入基层,锤炼“四力”。相较于录音报道、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和广播评论等新闻体裁,客观地说,现场直播准备更要足,统筹工作更细,报道也是最难做的,广播主持人如果没有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没有几下真功夫,没有直播前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对嘉宾的心贴心的沟通交流,要想把现场报道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广播主持人一定要在多跑动中锻炼脚力,在多观察中练就眼力,在多思考中培养脑力,在多写作中磨练笔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在这次大型系列广播公益直播报道中,山西综合广播统筹协调报道力量,组成精干报道力量,深入各地乡村,通过蹲点采访、工作体验等多种途径,以融入基层、挖掘鲜活事例的踏实作风,蹲守乡村抓“故事”,为系列现场直播筛选出一个个有故事、有“温度”的脱贫户、驻村干部……这为直播报道一气呵成、生动感人打下了扎实基础。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爆炸乃至过剩,现在的听众早已不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更想知道发生的原因以及发生之后事件的走向。为此,需要调动主持人的脑力和笔力去分析、比较、辨别和归纳,寻找到原因和规律,从而以理服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听众新闻背后的新闻,这应该成为广播主持人追求的境界。当然,也只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较为扎实的主持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突出策划,融合传播。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兴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巩固壮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是山西综合广播在重大主题直播报道中的基本原则。
该直播节目突出新闻策划,在直播前夕,主持人、记者先行进行蹲点采访,新闻报道在各档新闻节目播出;随着直播临近,各档节目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又同步进行预告预热。直播过程中,山西综合广播大胆运用新技术手段,在广播直播的基础上,将大型活动广播直播的优势与经验转化为融媒体传播优势,实现在央视新闻+手机客户端、山西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的融媒体直播。在近一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现场主持人轻松活泼,依据网络受众喜好,准确、生动介绍与评论分析产业扶贫的现状、成效与前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引发网民强势关注。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融媒直播正成为传统媒体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方式与新路径。而要提高融合直播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的口语化语态、现场驾驭、背景掌握、互动沟通能力都至关重要。
在这场直播中,主持人现场表现大方得体,表达生动鲜活,信息传递准确有效,语言清新自然,现场点评有思想有厚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主持人有多年采访经验的背景与积累,再加上前期有一周时间深入基层采访梨果种植户及产、供、销产业链的多方位调查等精心储备,更加凸显其在这次大型活动中一气呵成、行水流水,评述“有深度,接地气”,亲和力强的主持素养与风格。观众留言评价“主持人经验丰富,随机应变能力强,访谈内容轻松亲民,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此次大型公益广播直播的主持人、记者与央视移动新闻网视频直播报道主持人、撰稿人均由一人来完成,并承担前期蹲点采访、广播直播全程主持及视频直播报道独立采、写、播、编等一系列工作,充分显现了全媒体记者适应媒体融合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先进传播手段的能力与水平。
《“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大型公益直播》节目的成功表明:主题性直播报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推行中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为推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但不能忘了深入生活、平民视角、大众表达和融合意识。只有把主题性广播直播做活了,才能入脑又入心,更好地传播报道本身所承载的主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