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化和课程思政在中学化学中的探索

2021-11-12 20:48:54侯佳欣郑斌
安徽化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化学思政学科

侯佳欣,郑斌

(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依据新课标,在学科教育方面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经是教育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成长条件,构建有助于发展的新型教育环境,因此在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锐意进取,由此引发的改革创新体现出其优势地位。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下,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全面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主要是以教导学生学习知识,很少涉及文化、思政的教育,但诸多现实表明,当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除了知识、方法外,初等教育提供给他的更加影响深远的是教师对学生输出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教育。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如我国历史上秦始皇为了让民众对刚刚统一的国家国民有家国情怀,进行的一系列文字统一和思想改革等举措;又如民进党在意图分裂台湾时,在台湾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和教材改革的举措,用思维植入的方式蛮不讲理地直接割裂台湾与大陆本是一家的这一事实,在青年人心中打上抛弃历史、背离中华文化的烙印。教育实乃国之大事,今日的教育发展,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发展,这当中蕴含着教育百年大计的深刻内涵。

当前很多人对化学学科存在偏见,如路边的烟囱冒出黑烟是化工污染,蔬菜上的农药对人体有害,食品当中超标的添加剂是危害人体的化学药品等,因此“化学有害”“化学危害人类”“化学物质都是不好的”等让“化学”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而新药的开发和研究、不良环境的改善还需要我们对化学深入地了解后进行创新和推动。今天的青年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建设者的中流砥柱,这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如何让中小学生破除对化学的误解,倡导更多人在化学化工这片领域上开疆拓土,需要每一个学化学、懂化学的人共同努力。

以上种种皆可证明课堂文化、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渗透影响意义深远。着眼于当下,国外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要寻找一种方法,使教师少教,但是可以使学生多学,这种方法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发散思维,运用多种灵活的方法进行教学,集思广益,对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从课堂文化和课程思政的角度将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践行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可以让教学更高效,学生学习更轻松有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以中学化学课堂为突破口,以人教版新教材为载体,探讨课堂文化和课程思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改革。

1 课堂文化、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堂文化:所谓课堂文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形成教育规范、价值观念,并创建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课堂,从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

课堂文化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适应性和多元性。当前在化学教育领域,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创设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情景,建立探究式学习的文化场域,为学生提供适宜发展探究式思维的情景,使得学生在课堂这一时间,同一地点登上学习探究的列车,一同向课题研究进发。

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加强课程改革,重视德育建设,将“学科德育”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建设,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中,建立与学科同步的价值观体系,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每一名教师的育人职能,形成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架构的教书育人观念。

2 教学中缺少课堂文化和学科思政的原因

2.1 单一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主流的评价标准是考试,是分数,是能否考上好大学,是能不能上985、211,是有没有机会读名校,这在价值观上就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重成绩,轻能力;重知识,轻发展;重学科内容,轻价值观教育。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很难扭转社会大流的认识观念。每一场竞争都必须要有考核,只有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评价一节课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重要的是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深度思考,是否启用了高阶思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看学生是否会做题,能否拿高分。你很难分辨出一个科研人员和一个流行乐手谁更优秀,谁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因此,教育教学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的高低。因此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尝试进行对学生多元化的培养方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通过课堂文化和课程思政建设在育人方面推进我国教育发展。

2.2 单一的生涯规划

目前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学生基本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对于许多的新型行业知之甚少,对于国家的大事小情漠不关心,使得读书无用武之地。这也是我们当前教育对学生吸引力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以“用”为落脚点,真正把“学以致用”落到实处,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会在未来起到哪些作用,能用来干什么。真正落实以知识本身为导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卷面分数、考试排名上。为学生建立起个人的信仰体系,为学生自主地订制个性化职业,为建立长远的规划体系打下基础。

2.3 教学目标的功能固着

新的教学目标提倡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生学科素质、实验探究意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三个层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仍然延续以题目为载体,注重题海战术的苦海中学习,而是要积极倡导新式学习观,以探究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总抓手,调整教学设计中的过程、方法、思路,把更适合的知识,以更适合的方式教给学生。要实现上述需求,需要破除固有目标、固着观念,调整教学目标设定思路,为学生打开发展兴趣培养能力的学习大门。

2.4 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对课堂文化、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自身的素养对教学质量起到深远的影响。许多一线教师还停留在知识本位、忽视价值和世界观教育的状态,导致课堂文化、课程思政的效用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人关注原创,关注改进,真正把教学课堂文化的开发落到实处。课程思政走入课程难上加难,整个教育体系中可以参考的相关课程思政的著作、书籍相对较少。

2.5 兴趣缺乏,停留在实验而轻视应用

学习的精髓在于兴趣。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化学学科的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实验停留在实验室中,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氛围还是很浓厚的。真正在生活中的应用,或者是工业上的参观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难以稳定地维持,而是一闪而过,很难成为维持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当然,课堂轻视文化、轻视兴趣维系、轻视生活应用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每个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也需要学校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3 教学探索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全球化也势在必行。随着电子教学设备的不断引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教学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讲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才是现今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以新教材为依据,构建新的课程思政体系。此时恰逢高中课程、课标、高考一系列的改革,在这个全新的环境和体系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摩天大楼,树立全新的教学新观念,将课堂文化深入到每一堂课中,在每一节知识的课堂里,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为整个教学体系增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切实把“教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将课程知识体系和价值观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对于个人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远远没有人格的富足更有价值。文化教育和思政渗透是可以深入到课堂,而且恰好可以作为解决当前的高压生活环境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绝佳解决路径。诚然,在大家都在以考试、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坚持重视培养能力,以发展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执行起来仍有较大难度,但是关于教育的探索却可以永不止步。

下面以“物质的量”知识为例,具体地将课堂文化进行展开。“物质的量”这部分知识在高中相对来说算是孩子们升上高中以来,面临的理解上的第一大难关。因为它知识点抽象,相关的众多物理量、单位、符号接踵而来,把刚从初三升上来的思维还比较稚嫩的孩子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尤其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学习习惯不好,还处于学生身份的适应转化期,使之更加成为学生在学好高中化学路上的极大阻碍。

以往旧教材把“物质的量”这部分内容放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一章第二节学完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之后,就开始进入化学剂量的学习。虽然这是从学科分析量化到分子计量层面的明确,但是却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新版教材在教学体系的结构上做出调整,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了第二章的第三节。从化学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思想,掌握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而且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还领略过化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对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有了更加切实的感受。通过前期的趣味实验为学生深入高中的化学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再来带领同学们进入微观化学世界,为学生带来步入新世界大门的勇气。

微观的世界、粒子的数目,是化学继续研究的基础层面。但是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谁也没见过分子实际长什么样子,脑海中根本没办法形成具象化的实体,因为没有实物的直观感受,并且涉及诸多的定义类别,故而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如果在教学中以“斛兵塘”作为课堂的引入,向孩子们说明:斛兵塘是三国时期曹操用来统计士兵而建造的,集合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那么,当教师将这种历史上的智慧结晶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轻松地将教学中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教育的核心素养的体现落到了实处,并且还可以升华凝练出学习知识的方法。把“转化”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了微观的粒子上,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所在。

总之,在课堂中融入课堂文化,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每一节高中课堂中,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又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大势所趋。真正把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再生成作品为学生展示在课堂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言传身教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化学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