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电影的视听美学探索
——以《悬崖之上》为例

2021-11-12 19:54郭航
声屏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张艺谋悬崖美学

□郭航

摄影专业科班出身的张艺谋导演首次拍摄的谍战题材电影《悬崖之上》融入了极其丰富的视听美学,将“群像叙事”处理得恰到好处,为后人拓展和提供了新的拍摄思维和角度。电影《悬崖之上》讲述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四位在苏联接受过特训的共产党员特工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使得他们的处境空前危险,一场“无间道”就此上演。

《悬崖之上》视听语言分析

影院级电影构图。影片多次采用高机位的顶视图,例如影片前半部分刘浩存饰演的小兰被车上的警察发现,一段紧张的追捕戏在铁路和绿皮火车之间上演,为了更清楚地交代环境的错杂和敌我的空间位置关系,垂直俯瞰的画面结合影院的IMAX巨幕使观众心生震撼。这样的空中视角作用在紧张刺激的谍战片中还会给观众带来焦急揪心的心理情绪。同样的构图在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被伪满警察追捕的过程中也多次用到,在哈尔滨崎岖错乱的小巷里,双方你追我逃的戏码正在上演。

张艺谋的色彩美学。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与黑、《黄金甲》中金与银、《影》中的黑与白,张艺谋对色彩的极致对撞一直拿捏得相当巧妙。在《英雄》中将黑、红、蓝、绿、白分别作为影片各片段的主色调,可谓是将他的色彩美学运用到了极致,此时的色彩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呈现而是情绪渲染、故事结构划分、人物关系隐喻,这些色彩层次的构建形成了一部部张艺谋的银幕世界。

而在影片《悬崖之上》中黑色衣帽与白雪覆盖的哈尔滨或许隐喻着竭力的藏匿和无情的曝光,在采访中张艺谋导演也表示:“这种黑白间的游走,如同这些革命先烈在刀刃上行走。”寒冷的深蓝色调与温暖的暖黄色路灯将灰暗的当下与明亮的未来赋予深意,近乎二极对立的色彩所呈现的强烈冲击形成了一定的视觉美感,丰富了影片的立体层次。影片中的暖色调将共产党特工竭力压抑和掩饰的行动与情感深深隐埋在画面的各处角落,而自然界漫天的皑皑白雪所构成的极寒冷色调却将他们肆意暴露。

情绪压抑与升华的配音。影片的配乐一度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又一度将压抑的情绪隐藏。例如影片中张宪臣在书店“偷天换日”后被敌人发现追杀的一段戏,背景音乐用到大提琴的低音颤音使得紧张的气氛被逐渐放大和拔高。而在张宪臣驾驶金志德的白车英勇就义的片段中,一段激昂的管弦乐一路拔高然后又在撞车的瞬间戛然而止,将观众的情绪连带提升又在那一刻压抑下去。

影片中的音效也多次运用了放大处理,追捕时的喘息声、烧掉暗号纸条的火焰声、子弹头掉落的声音等,通过声效的放大突出细节,烘托和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和环境。

双男主主导的“群像叙事”和伪章回体叙事结构。《悬崖之上》双男主主导的“群像叙事”结构同样是很大的突破,影片前半部分是特工张宪臣主导,跟随着他的视角带领观众见识“乌特拉”任务执行的险象环生,而影片后半部分随着张宪臣被捕与牺牲,影片过渡为卧底周乙主导,使观众围绕他的卧底任务,一步步解开潜伏英雄利用智慧从内部破坏敌人的抓捕行动,这样视角的切换,给谍战片带来了新奇意味。

《悬崖之上》的主要演员有整整11位,在接受采访时张艺谋也表示这样的“群像”塑造在电影里非常难把控,为了让每一个演员都能给观众留下记忆点,在突出表演的同时又要含蓄展示,所以无论是台词、动作、表情都要有所设计还要控制把握节奏。

不仅如此,影片采用伪章回体的形式划分为成七个章节: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前行。蓝色字体呈现在画面中央,使观众清晰直观地了解接下来的大致故事情节并明晰整个故事的脉络,这样的形式对信息量庞大且群像登场的谍战类影视作品可以说相当友好。或许张艺谋一开始想在影片中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明暗线交叉形式叙事,但跌宕起伏的追捕和心理战很容易处于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段落感,所以将大段落划分为更加直观的细致的小段落形式。

谍战类电影的美学风格

我国谍战类影视作品一直是众多影视类型中长久发展自成体系的题材,因其紧张刺激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悬念感、传递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受观众喜爱。从1949年的《无形的战线》开始我国对于谍战类影视作品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向前推进,《黑三角》《夜幕下的哈尔滨》《潜伏》等作品的相继出现也能看出我国谍战类影视作品作为载体从视听语言的运用到文化价值观的输出都在不断尝试。

谍战类影片独特视觉符号运用。《悬崖之上》这部影片具备了传统谍战作品出现的各种元素:追车、枪战、肉搏、叛徒、审讯、拷问、暗号、密码本、声东击西、偷天换日、生离死别、牺牲等。这些视觉元素符号直观地将执行“乌特拉行动”这一条简单的任务线呈现的跌宕起伏、错综复杂。

“雪一直下”的拍摄理念也一直贯穿整个影片,直到最后一个篇章“前行”中才没有继续将下雪这一视觉符号充斥整个画面。这里的雪作为美学层面的支撑,以视觉上的极寒来衬托革命英雄信仰与浪漫主义情怀,被赋予更深层次意义的延伸;黑大衣、黑礼帽、黑手套、黑轿子这一系列极具谍战类影片符号化的设计,强化了这些为国身死的英雄们隐匿行踪的神秘。

由于谍战类作品在情绪渲染上与悬疑片无异,但又区别于其他题材有着丰富的视觉符号,每一样道具、元素都可以结合视听美学展现。

极富压迫感的环境塑造。谍战类影视作品的选景和场景内的布置不仅要兼顾历史事实,更强调了氛围的营造。

《悬崖之上》的场景具备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冷冽的、凌厉的同时温暖充满希望的。张宪臣被审讯拷问时的环境处于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通向地下室的是一条对称幽暗的通道,都在给观众无形中传递压抑的烦闷感;在张宪臣男扮女装进入书店那场戏中,在兼顾还原历史场景的同时,双层偏圆形的室内结构使得特工处在一个被全包围的状态下,输出紧张和被监视的情绪。

场景内的道具和光影同样要有所设计,一盏路灯、一本密码书、一辆轿车、一把上膛的手枪,道具景别的切换和光影明暗的对比都会通过大银幕传递给观众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压迫感。

谍战片酷刑下的暴力美学。在弗洛伊德精神学说中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受众来说用艺术可以释放潜意识中的欲望。“暴力美学”就是一种从感官上带给观众不适感,但又有着一定忠诚受众的艺术表达形式,起源于美国发展于中国香港。“暴力美学”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与风格表达不同。

“暴力美学”的场景多出现在武打和谍战两个题材。在谍战类影视作品中,严刑拷问更是不可或缺的类型元素符号,起着升华精神信仰、突出反派残暴人物性格特点、对观众虐待与受虐等的心理情绪满足和压抑。《悬崖之上》中的酷刑片段展现形式更加现实化,如果以更加美学的视听手法展现,可以强化观众作为受众更加主观的想象力延展。

谍战片正能量的精神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尽管我国在谍战类电视剧上发展较迅速,但谍战类电影一直处于缺失空白的状态,拍摄的视听美学和叙事手段一直处在向前摸索的状态,在弘扬正能量主旋律时普遍偏爱现实主义的方式表达,多显直观。而这次张艺谋的《悬崖之上》在创作中视听美学上的渗透运用使得影片附着浪漫主义特有的气质,如此多元化和风格化的呈现为强调主旋律的谍战类影片融合美学创作和对整个国内电影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都具有风向标意义。

结语

在谍战类影视作品已经形成固定模板的今天,不只停留在讲好故事内容,而是在创作中用更加注重美的形式表达暗含的剧情,在艺术审美上不断尝新。

正值建党百年之际,《悬崖之上》这部影片可谓是张艺谋对祖国母亲的献礼。也许细究其中的故事逻辑和历史事实仍有不少破绽,例如“伪满”时期的警署未入编过女警察等,但作为新时期谍战类题材电影来说有一定开创先河的意味,以至于有些“瑕疵”都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猜你喜欢
张艺谋悬崖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纯白美学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