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主旋律剧中的新典范

2021-11-12 19:54陈菊萍黄程伟
声屏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桥段李大钊

□ 陈菊萍 黄程伟

《觉醒年代》自开播以来就受到观众的追崇,超七成网民给出五星好评,四星以上好评占比超过94%,“震撼”“热血沸腾”“超级好看”“心潮澎湃”“吾辈自强”“做有为青年”等成为观剧后的高频词汇。在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能够引起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欢,实乃一个奇迹,它说明了观众的成熟,说明了这部电视剧足够打动人心。

《觉醒年代》依据历史的真实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鲜活的人物,尤其对过去有争议乃至否定的陈独秀、胡适都给予了客观和新颖的刻画,深度诠释了一百年前中国仁人志士唤起民众觉醒,建立中国共产党,实现救亡图存的伟大壮举,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树立了新典范。

鲜活细致的人物刻画

好的剧本奠定了《觉醒年代》成功的主要因素。《觉醒年代》以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开始,围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大事为主线,展现了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艰难创立的全过程。

该剧卸掉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脸谱或光环,还他们以真实的血肉。他们既有慷慨赴义的一面,也有日常生活中琐碎、为钱烦恼的一面。在剧中,陈独秀并非一开始就成为领袖,而是以蓬头垢面还“偷”吃盒饭的形象出场。他确实由于政治思想活跃而出了名,但当同学询问他的高见时,他便言明:“这样的国,无药可救”。偏激的言论让他遭到了同学的围攻。再比如陈独秀与妻子相敬如宾,但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陈乔年和陈延年却对他误解很深,几乎断绝了亲子关系。陈独秀为了历练两个儿子,不给他们生活费,两个儿子也习惯了靠自己勤工俭学。陈独秀明明心疼儿子,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场父子围坐吃包子的戏将父子三人的关系处理得非常生动。这种基于真实素材而进行艺术提炼的影像呈现,并没有影响观众对陈独秀人物形象的积极评价。

陈独秀去北大任文科学长前,易白沙为其送行,当易白沙苦闷自己看不到这个国家有什么出路时,陈独秀对他说:“白沙,我们不能退,我们要给这个国家找药方子,我们不努力,这个国家就真的没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何等崇高的品质,在当今仍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塑造李大钊时,编剧同样用了聚焦人物生活的方式。观众看到在特殊年代里,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伉俪情深,夫人比他大五六岁,他们从小就定下了娃娃亲,旧式的婚姻却也谱写出了绵长动人的爱情。在李大钊奔走革命的岁月里,没有文化的夫人在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他,李大钊愧疚地说:“我对得起天下,却唯独对不起你。”李大钊对穷苦大众仗义疏财,这个在当时月薪就高达300大洋的人,却连带孩子吃次涮羊肉都捉襟见肘。剧中有一场景,李大钊典当衣物和怀表又向报社预支工资,就为给初识的劳苦大众的孩子治病,将革命勇士柔情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让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高大。

该剧好看,在紧张中带着诙谐,严肃中透着烟火气,将高尚激昂的革命者形象和生动、朴实的普通人形象完美地结合在荧屏中,让人们看到了陈独秀的家庭难题,李大钊与夫人的文化差距,但他们没有私利,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这是对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剧中青年毛泽东出场时,在风雨飘摇的泥泞道路上狂奔,他怀揣《新青年》杂志,目光笃定,见到李立山时两人相互鞠躬。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剧中常出现一群围着围巾,穿着土布长袍的文化人在开会,公共场合见面时都会相互鞠躬,甚至在发生争辩、争吵后也仍然会相互鞠躬,细致地凸现了“民国范”,给观众展现了百年前真实的时代氛围,形成了该剧丰富而真实的气质。

出色的“电影感”镜头语言

《觉醒年代》中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设计,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电影般的质感,创作团队是在用“工匠精神”打磨这部长篇巨制的电视剧,下足功夫也是它获得成功的因素。

当年北京城街道穿着西装的有钱人家的少爷,坐在汽车里吃着热气腾腾的三明治,而同他年纪相仿的穷人家女孩却满脸泪水悲哀地跪在街头,插着草标被当作商品贩卖。鲁迅坐在闹市中的身影,他身后不远处军阀的大刀斩向人民的头颅,突然一群愚昧的百姓蜂拥而上,伴着“蘸血要趁热!”的声音。镜头将特写给了粘着鲜血的馒头,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满腔悲郁愤慨的鲁迅。李大钊深入南方的乡村考察,一对迎亲的人马与他擦肩而过,镜头通过李大钊的视角,看到毛驴背上坐着的只有十一二岁哭泣的新娘和前面一只被人抱着的公鸡。巴黎和会期间,青岛的主权最终被移交给日本,顾维钧在迈上台阶之时终于掩面痛哭,此时镜头拉远,他的身影被一面面帝国主义的旗帜所掩盖。

陈独秀目送陈延年和陈乔年留法,这一段镜头极具艺术性。陈延年和陈乔年赴法留学的步伐与之后他们在看守所带着镣铐的步伐交汇,平坦的路,整洁的鞋裤;血水泥路,布满伤口和血痂的腿和脚;沉重的镣铐,和血水中的花;父亲的目光,儿子的背影,就这么交织着……兄弟俩最先觉醒却又最早离去,不禁让人潸然泪下、痛彻心扉。

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冰天雪地里商量建党的事,这场戏堪称绝唱:压抑的天空,哭诉的灾民,陈独秀的痛哭,陈、李两人慷慨激昂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当陈独秀和李大钊最终决定走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时,镜头拉远,他们的声音渐渐模糊,但他们脚下是一条泥泞之路。

类似的镜头语言还有很多很多,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旁白的作用。这些电影质感般画面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满目疮痍,明白先辈们抗争的意义。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也让人们更加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

经典桥段和木刻版画再现,加剧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所谓的“历史真实”,并非要求文艺作品中涉及历史的桥段一字不能改动,而是懂得适当取舍,在不改动大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索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微调。《觉醒年代》在这点上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成功,剧情中不乏经典历史桥段的重现,比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包括《新青年》的创刊、《狂人日记》的完稿等。

当然,除这些经典桥段外,剧中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也让人印象深刻。深沉厚重的版画艺术作为经典符号贯穿始终,在剧情进展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在片头片尾,大量的版画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感召力。这种思想的斗争性与绘画美学的文化碰撞,契合《觉醒年代》的创作基调,所以说,该剧重视版画的艺术精神有着别样的意义。

无论是经典桥段再现,还是木刻版画的融入,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历史文化的力量和厚重感,这也是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

结束语

《觉醒年代》高度再现了当年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人物背景。这些历史和伟人不再是思想政治课中被迫学习和背诵的一段段苍白文字,而是有说有笑会吃能喝,像自己一样会愤慨会迷茫会伤心会奋斗的年轻人,但是他们除了为自身和家庭选择奋斗改变命运,还在为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不记个人得失的牺牲和奋斗着,指引的力量穿过剧情扑面而来,让人震撼。《觉醒年代》让所有的观众明白,在那个动荡的中国,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只有共产党可以救中国,为什么伟人可以被称之为伟人,有人说以前只知道伟人伟大,看了《觉醒年代》之后才知道伟人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伟大。共产党就是最伟大的“创业者”,从一条小船上几个创始人,到后来的解放全中国,再到现在建党百年,放眼政治史和商业史,还有比这更值得创业者或是想成就一番梦想和伟业的人学习的经典案例吗?

艺术当百花齐放,观众需要主旋律大剧的陶冶,也需要喜剧、言情剧的娱乐,但是现在人设傻白甜、剧情玛丽苏、制作水准相当低,故事既俗套又狗血,屡次侮辱观众智商的烂剧,仍是一抓一大把,这种怪象亟待整治。

中国有《悬崖之上》这样的好电影,有《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电视剧,让人倍感欣慰,但仍然有那么多的烂片和烂剧,着实令人担忧。解决担忧的唯一办法就是借《觉醒年代》成为热点之际,认真“觉醒”一番,否则,许多影视人真的要站在“悬崖之上”……这就是《觉醒年代》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桥段李大钊
《茉莉花开》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李大钊《青春》
《隐入尘烟》经典桥段(视频)
李大钊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