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亦慧
(包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音乐教学能力是指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由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内化形成的综合素养,也是音乐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是检验音乐教师是否掌握音乐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依据。音乐教师的声乐教学能力是音乐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如何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教学能力,让中小学音乐教师既能应对音乐课堂,又能更好地组织开展文娱活动,成为音乐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家将教师教育和师资培养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奏响了振兴教育、教育强国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应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018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基础教育环节的教育实施者之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正确的音乐教育,如何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声乐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如何让学生形成多元的声乐审美取向,如何让学生建立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特点的音乐价值观。这已然成为时代的呼唤。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而,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中明确给出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的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体验,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中小学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声乐作品进行亲身体验,不仅能感知声乐作品,还能体会到声乐作品的魅力;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声乐作品进行歌唱,能逐渐形成个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浅层的艺术评价。学生如何通过歌唱更好地获得艺术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评价能力,如何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如何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使个体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声乐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声乐是以人声为基础对旋律进行演唱的艺术。声乐不仅关注演唱个体声音的音色、音质、音准、节奏等因素,还关注演唱个体如何运用丰沛的情感展现作品的深层内涵。声乐教学能力指的是音乐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歌唱教学指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发声技巧、歌唱技巧和歌曲处理方法。音乐教师声乐教学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歌唱这一艺术实践活动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声乐教学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歌唱、愿意歌唱,引导学生通过歌唱实践活动去发现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亲身体会去鉴赏音乐之美。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传统意义上的声乐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意大利美声发声方式为基础形成的歌唱教学体系。声乐自传入我国后,一直为国内专业音乐院校所青睐,逐渐成为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以美声唱法为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民族声乐和流行音乐的异军突起,打破了音乐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中美声唱法一枝独秀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作为声乐教学的三大主要唱法,一些诸如内蒙古、云南、广西、新疆等少数民族集中的省份的音乐高等院校还将本地区特有的原生态唱法也融入到声乐教学中,让其毕业生可以掌握更多元的声乐歌唱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民众已经逐渐形成“需要使用多种唱法演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这种观念;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有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歌曲。因此,新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掌握更多元的声乐歌唱方法,以提高自身的声乐技能,从而更为得心应手地开展音乐教学,给学生传授正确、多元的歌唱理念,为学生树立健康、多元的音乐价值观奠定基础。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配备得到大幅完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古筝、扬琴、笛子、葫芦丝等中外乐器都进入到学校中。然而,由于教师乐器演奏能力有限,大多数乐器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始终处于闲置状态,根本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中小学音乐教师既需要具有良好的声乐教学能力,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乐器演奏能力,特别是歌曲自弹自唱的能力。笔者对包头市中小学进行调研发现,一些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存在教师通过播放MP3 或者MP4 来教学生唱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达到让学生学会歌曲的目的,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使用MP3 或者MP4 教唱歌曲的方法过于死板,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固定调高的歌曲范唱不能顾及所有学生的歌唱音域,容易对学生的声带造成伤害;最后,整首歌曲反复播放不利于学生分句学习,难以让学生在音准和节奏上进行更准确的训练。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乐器演奏能力,尽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乐器,让学生们在树立准确的音准观念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不同乐器的音色之美。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保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堂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取决于音乐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6-18 岁之间,年龄跨度较大,学生的精力旺盛,特别是在进行其他理论课程的紧张学习之后,很容易在音乐课上释放身体里的能量与内心的情感。这个时候就需要音乐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在保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的情况下,避免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放松课”,既要保证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不能让学生因为兴奋而将课堂练习变成一种情感的宣泄。总而言之,只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才能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将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验式教学,通过参与性和互动性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体验性内容和面向分组学生的教学互动性内容,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
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除了第一课堂以外,第二课堂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教学区域,而在第二课堂中,与声乐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合唱艺术。相较于声乐艺术,合唱艺术对歌唱者的发声有不同的要求,相应地也有不同的训练方法。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对于合唱艺术的教学。合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也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听觉思维。通过对唱歌课中突出学生声音特性的歌唱形式与合唱课中突出人声共性的歌唱形式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感受共性与个性的差异与联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合唱教学与声乐教学有共性也有差异,中小学声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用嗓问题,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集体合唱时,常常会因为听不清自己的声音而不自觉地过度用嗓,发出类似于喊叫的声音,这样既影响合唱的整体音效,又容易造成声带损伤。因此,中小学声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需要注意规避此类问题。
注释:
①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信息索引:360A10-04-2018-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