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爱芳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
民族歌剧创作,对于我国作曲家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民族歌剧的表现需要呈现出民族性的气质、风格、形式、内容等特征;另一方面,鉴于歌剧这种外来音乐文化自身的范式、特点,中国歌剧也需要遵从既有的文化传统,因此如何进行二者的结合,是件困难的事情。
首先,民族歌剧《草原之歌》这部作品不仅将西方传统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合唱、对唱等题材形式都纳入到其中,还将其作为戏剧性表达的风格元素之一。创作者将这些构成歌剧中的戏剧性内涵的各类因素都合理的进行了创新、尝试,不仅对作品中的抒情性、叙事性和冲突性内涵进行了有机整合,还使整个歌剧中的戏剧性情节也体现的更加完整、连贯,从而使得整部歌剧内容都充满了很强的抒情性特点。
其次,《草原之歌》这部作品中除了洋溢着叙事性特征外,还在音乐中饱含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性特征。这部歌剧通过运用抒情性、叙事性的技法,多方面综合性地表现出剧中的不同人物性格、形象特点,揭示出这部歌剧情节中不同情境下的丰富场面与多样性的情感特征,不仅为歌剧的戏剧性表达搭建了清晰的冲突性逻辑,还为整部歌剧创作了明确的剧情框架。
再次,在这部歌剧中,各类元素的运用还描述了故事的经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戏剧性内涵的表达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为歌剧的戏剧性表现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剧情的戏剧性发展起到连接、过渡和转折等不同的角色作用。
歌剧《草原之歌》中的两首唱段,通过运用音乐的本体特征表达,很明确的展现出歌剧的戏剧性特点。这些戏剧性特点既不是咏叹调、宣叙调交替形成的,也不是对唱与合唱、独唱交替所形成的,对于歌剧的戏剧性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今天你落在我手里》是《草原之歌》中重要的唱段,展现出两个男主角之间的强烈剧情冲突与情感性冲突。歌曲中的强烈冲突性特征不仅体现出典型的歌剧戏剧性特点,在对唱的演唱下,更具有揭示不同的人物间性格对比、碰撞的作用,伴随这些剧烈的戏剧性表达,还有人物间很强的情感、情绪对比与冲突,从而将情感表达与戏剧性对比,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故事冲突与情感变化线索,最终把整部歌剧的剧情、情感都推向最高潮。
其次,对唱作品《今天你落在我手里》一共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结构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独立的戏剧性内涵表达特点:在第一个结构部分中主要展现出家族兄长“盖巴”与男主角“阿布扎”之间的对唱,陈述民族部落、家族间的矛盾,表达了“盖巴”想要处置“阿布扎”的设想;到了歌剧的第二个部分就表现出了万老公布上前进行劝阻、让故事情节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的情形;在第三部分结构中的内容展现了“盖巴”在外力的阻拦下,最终还是决定要杀死他妹妹“侬错加”的爱人“阿布扎”,但是这个决定却也意味着后续的很多矛盾;在第四个结构部分主要是描述了卓玛、拉木草、万老公布等几个人为了挽救“阿布扎”,共同再次阻拦“盖巴”要杀死他的决定。此时几个人正在为“阿布扎”的命运感到焦急万分,一筹莫展。
再次,这首作品中的冲突性对唱,还与独唱一起交叠,从而在听觉上产生了十分清晰、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这个常常被安排在冲突性的场面中的方式,不仅对于唱段中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出现的不同情景、人物内心活动和其他外部动作,都具有较强的情节发展作用。因此,这首作品中的戏剧性推动力,对于《草原之歌》中的冲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你好狠的心》这首对唱主要是表现“侬错加”与“阿布扎”一对恋人之间的对话,着意于表现他们之间的家族矛盾与跨越民族部落矛盾的真情实感。
《你好狠的心》这首歌曲中,音乐结构对于情景、气氛与主人公情感的表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这个结构中,可以将音乐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结构中的第一个乐段采用双乐句外加变化重复的素材组织方式,表现出一种陈述性的内容特征;这一段主要是由相对规整的乐句构成的单乐段,而且这部分乐句使用的节奏也相对自由,乐段的整体节奏也较为自由,具有“导板”的性质特点。这个乐段中主要表现了女主人公“侬错加”得知他的恋人“阿布扎”伤了万老公布后纠结、矛盾的悲痛心情。
在第一部分的第二段结构中,则是主要由三个不同的乐句构成,音乐的速度也由前面的“原板”转入到“垛板”的演奏中。只是这个演唱部分中所表现的情绪较前面更为激动,从而戏剧性地表现出“侬错加”指责他的恋人“阿布扎”辜负她一片真心的伤感情景。
《你好狠的心》这首歌曲中,不仅借鉴了我国戏曲中的“板腔体”结构特点,还在这个结构中表现了逐渐激扬的情绪变化特点。在这种逐渐激动的发展过程中,情感的戏剧性首先达到高潮。然后随着剧情的展开与发展,整个过程中的戏剧性内涵也被逐一揭示出来。在这首歌曲中,不仅情感冲突性与戏剧的冲突性都很强,采用的对唱形式也对深刻的揭示剧中的人物心理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每个人物不同的情感,都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追求美好的结局,并且最后的歌剧剧情也实现了这种美好的期待,从苦难到美好展现出了扣人心弦的过程,实现了戏剧性的发展。因此,在这里所有的内在冲突,都把整个剧情的发展推向了最高潮。
第二部分结构是以导板的方式引入第一段垛板内容的,虽然速度逐渐变快,但是依然遵从了“起承转合”的中国传统四句头结构逻辑,从而很好的描述出“侬错加”对“阿布扎”的强烈指责情景、场面特征。在这个由两个乐句组成的第二段中,音乐的速度已经变成了中速,最后一部分则是以快速的方式(二六板式)结束了这一部分。随后是运用渐慢的连接部分素材,然后以“导板”的速度进入到全曲的第三部分第一乐段中,然后再次加快速度,转为“垛板”速度,表现出“阿布扎”在明白事情后对“侬错加”忏悔的场面,并表达了愿以死谢罪的心愿。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音乐自由、节奏松散,表现出“阿布扎”请求“侬错加”原谅的场面,强调自己对“侬错加”始终坚贞不渝的爱情,并愿意为了她付出一切的深刻情感特点。
在上述两首作品中,都采用对唱的形式展现出冲突性的审美特征。
其一,采用部分冲突性对唱与抒情性、叙事性的独唱,可以展现出男主人公即将被处死的冲突性场面特点,同时表现出紧张时刻的冲突性审美特征:具体的曲折情节与起伏的情感对立,同时对比着火烈的性格特征与丰富的人物形象特征,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戏剧冲突性特点。
其次,冲突性审美还表现在采用形象、具体性的表达技法,全面的表现出剧情中的各种冲突事件和紧张激烈的场面、场景等方面。这两首歌曲的对唱,既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如同谈话、问答般的抒情、交流场面,也可以在演唱中表现出较为活泼的形式特点。因此,冲突性审美一方面是情感冲突、戏剧性冲突的综合表达,另一方面在这个审美中,还有很多暗示、象征的具体技法内涵,二者的综合、统一便是冲突性审美的具体体现。
再次,采用表演性的动作结合中国乡间常用的对唱方式,不仅可以很好的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特点,还可以使得这些类似“对歌”的“对唱”更为形象的表现出歌剧中的情感特征。所有的冲突性审美都是围绕忠贞的爱情展开的,因此所有的歌唱都结合着动作展开。这部歌剧中的对唱最为重要的特色是利用结合动作的方式,展现出富有特色的效果——冲突性审美,是对唱所产生的强烈效果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对比性特征。
歌剧《草原之歌》中的两首唱段,不仅呈现出了戏剧性冲突方面的技法、范式特点,在冲突性的内涵表达方面,也更加具体、形象、全面,从而综合性的表现出各种场面、气氛、情感等方面的特征。这种剧烈冲突性的内涵表达,便是歌剧中最深层的民族文化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任何故事中具体事件的描述,对于任何紧张激烈的场面塑造等,都最终形成了歌剧中的戏剧性冲突高潮部分。这部分的旋律不仅造成了扣人心弦的效果,还在节奏的紧张激烈变换下,呈现出了强烈的对比性效果。
这两首唱段呈现出了歌剧中的深层矛盾和情感冲突,使歌剧《草原之歌》的冲突艺术得到了生动和戏剧性的表现,揭示出歌剧这种艺术的各元素功能。因此,无论是叙事性的旋律,还是舒缓婉转的情绪变化以及情真意切的审美,都充分的展示出了歌剧在揭示事件、塑造状态、刻画性格、渲染气氛等方面的叙事、抒情功能。这两首唱段不仅很好的呈现出了歌剧中的情感矛盾,还在冲突性内涵表达方面,凸显出歌剧《草原之歌》中的深层民族文化的冲突性特征,富有冲突性的旋律扣人心弦、节奏紧张的场面以及激烈、富有起伏的情感表达,都完美的融合在《草原之歌》这部作品中,从而使得整部歌剧艺术都得到生动性和戏剧性的灵动表现。
歌剧《草原之歌》这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创作、演出的作品,运用抒情性的旋律、优美动人的意境,真挚的感情表达、深情厚谊的爱情决心以及深厚的民族矛盾内涵揭示等,展现出西方歌剧体裁运用于我国民族音乐尝试的基本路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