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
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形态与环境对艺术群体的影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因素引导艺术家思想朝向及内容展现的发展。抽象艺术早期在中国的发展十分困难,“理解困难”是早期抽象艺术的标志词,从20 世纪“小众化”到现代“大众艺术”,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张功悫作为抽象艺术在中国的推崇者,由于作品与当时社会意识有所冲突,逐步被边缘化。20 世纪40—80 年代是具象绘画作为主流艺术的时期,抽象艺术被隐藏在艺术的角落之中,张功悫在中国抽象绘画被边缘化的时期,为了恪守自己本心中的“自由”思想,选择在而立之年淡出当时的艺术圈,去担任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在文艺思想被禁锢的二十年,长期不断坚持创作,正是这一选择,张功悫的作品相比于国内同期抽象艺术家保留程度更为全面,也为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心形》是张功悫1962 年的作品,亦是张功悫艺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画中的人物形象原型为张功悫夫人,在为夫人绘制肖像画之时,幼小的女儿闯入工作室中,慌乱之中心灵交感,似是有一只鸽子在夫人面部扑腾,造就了一种奇异的心象,由此,张功悫发现艺术核心不应当是“探索”而应当是“发现”。画中形象神似一位美丽的母亲和蔼地看着自己怀中襁褓包裹住的孩童,妇人脸部前端似是有一只鸽子在飞翔,鸽子仿佛具有一些毕加索“和平鸽”的气息,画面整体充斥着较强的立体主义的影子,将人物形象进行变形,将型与色的枷锁打破,加以夸张的笔触,几何形体虽然是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但人物主要特征描述仍十分准确。
绘画中之颜色,或许可以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亦可以用当代科学分析颜色的构成成分,但将颜色涂于介质之上,颜色本身所含的能量便从科学转换为其他层次,简单的颜色可最大限度地将画家主观想法表达出来。相同的颜色在不同处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心形》背景以蓝色为主,蓝色相比于其他颜色多了些许沉闷,人物衣饰及周围蓝绿相间,以颜色为界限,区别出人物与背后景观的差别,又加以线条将妇人的动态予以表现。蓝色与绿色的跳跃,人物与背景的拥抱,虚与实的穿插,也体现出张功悫在艺术层次已达到中国传统写意的“抒发性灵的理想境界”。
变幻莫测的笔触也是《心形》的聚焦点之一,画面中短笔触加强了画面的动态,也是绘画过程的一种记录。蓝色背景中的笔触或横或竖地表现,对画面主体的烘托起到关键作用,让画面整体表现力更上一层。张功悫笔触的使用,将印象派主观表现笔触展现出来,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眼前物象的外部特征并没有束缚住张功悫,随着观赏者聚焦点的移动,画面的形体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张功悫“在抽象作品中暗示着具象的造型,在具象作品中又隐藏着抽象的内涵”特点的体现。
张功悫作为杭州国立艺专第二代学生,名气虽不及吴冠中、赵无极和朱德群等同时期艺术家,但其始终恪守着“创新、自由、开放、变化和包容”的艺术思想,从先秦哲学等传统哲学中汲取精粹,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进行融合,内心深处的中国写意精神与立体主义及表现主义的融合在《心形》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功悫绘画的独特之处正是将传统绘画中的“围墙”打破,从点、线、面到色彩的运用,将艺术从描述真实客观景物拉回到了自身的主观情感。其绘画思想是以自身所见为起点,走出条条框框的拘束,最后又回归至艺术本质上来,将原有的认知结构打破后进行重组,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更加具备开放性,给予欣赏者更加宽广的探索空间,这一点也是张功悫艺术所具备的特殊魅力。
《心形》的出现,阐述了20 世纪60 年代张功悫抽象绘画心理与绘画形态的演变过程,形体与色彩的主观显现、线条的虚实与空间分割的结合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对于主观与客观、本质与形式、传统与新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选择,也是张功悫“创新、自由、开放、变化和包容”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