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雯
中国的方圆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古人对天圆地方有所认识后,就将其应用于诸多领域,在中国古代钱币、建筑、茶具、棋盘设计中就曾产生深远影响。方圆思想影响深远,当今时代,它对我们“内圣外王”“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仍有深刻启发。
“方”在《汉字源流字典》中本义为起土锸,在本义的基础上可引申为度量方形,如“中吾锯者,谓之方;不中吾锯者,谓之不方”,即用矩这个工具去检验,符合标准的就是方,不符合标准的就不是方。可引申为大地,“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即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生活在人世间坐卧不离准则,坚持德操。也可引申为正直之意,如“是以圣人正而不割,廉而不刿”,即为人方正而不孤傲,突棱而不伤人。
“圆”在此字典中本义为圆形,如“白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即用矩画方形,用规画圆形。可引申为变通灵活之意,如“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即为人处世需要灵活。
从《汉字源流字典》中看,我们可以了解到“方”与“圆”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图形,在它的背后,还蕴藏着古人对天圆地方的认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是一种阴阳学说的体现,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古人无法从精准、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天与地,而是利用一种朴素的阴阳观去认识它。最初在神话传说的影响下,古人把方视为静,静为阴;把圆视为动,动为阳,阴阳之间、动静之间构成了万物。地为方,大地总是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它总是默默承受并寂寂守护着我们人类,我们依靠它生存、借助它发展。天为圆,圆为动态,变化与瞬息,凡圆之物如日月,总是给予古人多变、神秘之感。日月运行本就是变化,所以让古人产生天为圆的认识。正因阴阳的和谐,才生发出万物。天圆地方处在阴阳和谐平衡关系之中,从而构成世间万事万物,这也是方圆思想的起源。随后,古人把这种朴素的天圆地方思想与阴阳观念的结合推之于世间万物。世间万物总可以一分为二,一方为方即静态,一方为圆即动态,二者在和谐稳定中推动世界的运转,因而得出了世间万物皆处于方圆之中的结论。
方圆思想产生之后,古人把对其和谐关系的把握应用于多个领域,在诸多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钱币、建筑、茶具、棋盘设计中我们都能看到方圆思想的应用。
首先是在钱币方面。半两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确立的方孔圆形钱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秦半两的形态为外圆内方,其设计理念正是体现了方圆的思想,与古人的朴素宇宙观遥相呼应。《汉书》曾记载“周制钱有文,外圆内方”,钱币方形与圆形的结合正体现了天地无言而大美的思想。圆,一条具有动态而闭合的圆润曲线,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同时也象征着在商业贸易活动中采取的多样方法。方,一种有规则的边线,代表着贸易活动中的诚信原则,不因利而废义。只追求圆而不方,则沦为奸商,终将被人民所抛弃。只追求方而不圆,则沦为愚商,终将不盈利而倒闭。合理的商业活动需要基于诚信而寻求利益,真正的经商之道应在方圆之间寻求平衡。从半两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早已应用了方圆思想,认识到方圆之间的平衡才能够长远发展。
其次,方圆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也有体现。天坛是古代皇帝祭祀的地方,北京的天坛用于“祭天,祈谷”。天坛圆丘外形为圆,其层数为单数,象征阳。地坛为方形,层数为偶数,象征阴。天坛的全部宫殿,坛基都为圆形,用以象征天。天坛被坛墙分为内、外两坛。其坛墙南侧的转角是方形转角,北侧是圆形圆角。天坛的设计中也蕴含着“天圆地方”的思想。除了天坛,在普通的四合院建筑中也能看到方圆元素的应用,四合院,又名四合房,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一个院子四周建有房屋,四合院四间房屋围成方形,院中内部有圆形的拱门,方圆的结合也增强了其艺术美感。
最后,在棋盘设计中方圆思想亦有体现。棋盘为方,棋子为圆,一方一圆体现棋艺的玄妙变化,棋盘的方代表范围和规则,方决定了棋子所有可活动的范围,而棋盘上线与线的交叉又成就了棋子每一个点的位置。每一颗棋子的圆则代表灵活多变,双方博弈之间便产生无数的可能。只有在方格与圆子之间找到平衡的人才能获胜。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方圆和谐思想在棋文化中的运用。
方圆思想在不同方面的体现恰恰说明了真正的方圆智慧在于寻求一种方与圆的和谐,而这对我们的理想人格也有启发:真正的理想人格是方与圆的和谐——外圆内方。方,是做人要有不能改变的原则与底线,这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失去了方,一个人便会迷失方向,不知内心真正的坚守,不明世间的善恶、美丑。缺乏了方,就像是缺乏了精神之钙。而全为方,一个人便会处处受挫,做事缺乏方法,态度生硬,而限制自己的发展。圆,是策略,也是一种方法,是做人之必备。失去了圆,一个人便不善交往,做事笨拙,难以成事。而只有圆,一个人便只知蝇营狗苟,信念动摇,人云亦云,随风摇摆不定,难成大事。
外圆内方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外在的“圆”是一种灵活的处世方法,是做成事情的一种智慧策略。这种“圆”不是小人的谄媚,不是小人的卑躬屈膝,更不是小人的不择手段,而是能够在坚守内心“方”下另一种容易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策略,容易被别人接受的策略。相比全部的“圆”,它多了一份做人内在的坚守,多了一个做人根本的准则。有了这份坚守,有了这个准则,我们不会无限多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甚至为了自身欲望的达成不择手段,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无视法律道德的约束,最后坠入黑暗的深渊。相比全部的“方”,它又多了一份灵活,多了一份智慧,不是一味直截了当地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不是一味态度强硬地反对自己不赞同的,而是它能帮助我们较快地达成目标,长久地坚持我们内心的想法,守住内在的准则。当自己与他人发生分歧,在守住内心原则之下,其实我们采用一种能够让别人容易接受自己想法,尽量减轻对他人伤害的一种委婉灵活的方式,有时比一味地不考虑他人感受,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好得多。有时不知变通地拒绝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隐形和微小的,但是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最终可能会伤害到我们自己。
“方”教给我们为人内心要有原则、有底线、有操守。“圆”教给我们做事要懂得融通,要灵活,要知变通。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教给我们,过刚易折,过柔则靡。只有守住内在的“方”,辅之以外在的“圆”,才能够把握方圆的和谐,才是古人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纵观之,外在处事的方法灵活与内在的坚守不变,才能够无往不利。一个人内在的方实为儒家所倡导的养浩然之气,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是故圣生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就要内而治己,就要修身,就要坚守内在的“方”。“外王”是行王道。想要行王道首先离不开个人的内在修养,离不开我们坚守的“方”。只有内方才能真正接近“内圣外王”的状态,真正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
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方圆思想,吸收其内在的精华,坚定心中的理想,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处事懂融通,行世有尺度,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不断修炼自己的人格,不断向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迈进。
当今时代,一些人只知方而不知圆,一些人只知圆而不知方,这些都不是理想的人格。而究竟什么是理想人格,古人早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古人的方圆思想早已跨越千年,给予当代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