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传播:简述中国广播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与意义

2021-11-12 19:05王俊杰张帅
声屏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电台广播节目

□王俊杰 张帅

1940年12月30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此后,它几易名称,从最开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至并入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我国广播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人民广播的声音已回响有80余年,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是一代代广播人对于文化的坚守与传播。

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文化传播。历史总要“开其首端,因有沿革”。不开首端,便无沿革,也就无所谓历史。首端、开头、发祥关联着其后的发展,关联着其后的一切。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声音传遍四方,自此,我们党增添了新的现代化的宣传工具,这大大增强了我们党的宣传能力,报纸、期刊、文字广播、语言广播基本齐全。同样重要的是,这打破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封锁。

其一,广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宣传的思想。在多年的广播宣传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扬和继承列宁广播宣传的思想,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毛泽东曾在延安王家坪总部礼堂会议上指出了发展无线电通信的紧要性,“无线电台是我们的耳目和机要”,在1942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特地谈及到广播并指出“社论、新闻、广播应三者并重……广播比三千份报纸更重要,要成为第一位的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始终要求广播宣传的有关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坚持广播宣传工作的群众路线;特别注重实地调研,讲求实事求是,坚决抵制“党八股”。这些思想和理论是对列宁广播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创新,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宣传的思想。

其二,广播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战斗姿态出现在新闻一线上,这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对敌人有力的法宝。为了取得抗战的早日胜利,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始终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总方针,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反复播报解放区人民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生气勃勃的精神风貌,大力播报抗战的大后方民主政权的建设状况。1941年劳动节,《新华日报》正式发表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文件。之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不断地播放此文件,使群众及时地了解政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全国人民群众对我解放区和共产党的进一步信任。

当时的播音稿件多是针对于国内外的新闻以及抗日战争的消息,新华社编辑部为广播电台提供汉语稿件。此外,广播电台还会播送一些文艺节目。由于广播具有伴随性、通俗性的特点,这为许多并不识字的老百姓提供了便利。在广播中,郭沫若的《屈原》和萧岩演唱的《延安颂》被多次传送,影响着当时的人民大众,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信念。

在一致抗战的岁月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与新华社的文字宣传互相配合,深度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内外政策,进行反法西斯的宣传,激励和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传播。1949年10月1日,齐越与丁一岚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让全中国人民感到自己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的独立福祉已然到来,然而,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于1950年6月6日发表题为《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有效地利用无线电广播》的社论,指出“无线电广播是群众性宣传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交通不便、文盲众多、报纸不足的条件下,如果善于利用无线电广播,则将发挥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台对于影响民众生活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当时的中国人民传播了鲜明的文化信息。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上世纪50年代后,国民经济恢复成为了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土地改革正在向下推广,宣传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广播电台积极响应号召,按照中央的指示进行上情下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时期的广播电台针对不同的改革发展政策,开办了许多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节目。从1949年和1956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播音时长可以看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天播音时间从1949年的5小时增加到1956年的23小时55分,播报基本是全天不停。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作家魏巍采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同志播出了这篇文章,前方战士在这铿锵有力的中国之声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振奋,这也间接推动了后方人民参与到抗美援朝前线中去。随后,“最可爱的人”成为了人民群众对志愿军最亲切的称呼。齐越同志以饱满热情播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后人提供了通讯播报的典范。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宣布政令、发布新闻、提供文化和娱乐更加及时、迅速,创办了《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1955年7月4日正式改名为《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全国各级广播电台之间搭起了交流合作的桥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发布的政令、法律、法规等都会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中率先播出。每次有重要新闻要披露时,中央领导同志总是批示:“今晚广播,明日见报。”可以想见,广播节目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为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科学文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节目的最大特色是经常抢发“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有时来不及录音,则由播音员直播。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传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议,开始通过行政与市场的双重力量来进行社会资源调配。进入这一时期,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纷纷开始探索新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模式。“收听率”对广播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各级广播电台在选择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时,开始更多地考虑听众的特点和需求,保证听众的服务质量。1981年1月1日,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开播,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推出一档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徐曼以其“轻软甜美”的主持风格为隔膜已久的海峡两岸人民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受到宝岛民众的深深喜爱。这档在宝岛引起强烈关注的节目不仅塑造了“徐曼小姐”在台湾民众心中“和平使者”“知心大姐”的形象,也给中国广播播音界吹来了一股提升播音艺术的徐徐春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李一萍主持的《大众信箱》,开创了中国广播节目主持人播出方式先河,两位主持人也被誉为“北徐南李”。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具有帮助政府管理社会、进行对外宣传的属性,其内容在服务听众、娱乐听众等领域大幅增加,已具备了鲜明的服务型广播的特点,因而具有宣传与服务的双重属性。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传媒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广播也在根据自身的优势,使其社会功能相对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更为特色化。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多家电台热播,形成“三国热”。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这样的潮流不断推进,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也针对《三国演义》进行创作和改编,最终录制成了108集广播剧。该剧被有关专家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播剧罕见的鸿篇巨制,其运用演播艺术来改编文学名著,让听众在优美激扬的听觉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从1983年10月1日首播,一直持续到1994年4月才完,获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该剧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播,戏剧界不少人士参加了编、导、演和顾问工作,该剧还先后在全国和四川省荣获特别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荣誉奖,曾在多家电台播出。同一时期,1983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改编创作的评书《三国演义》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由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演播。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形成“三国热”,演播者和节目责任编辑还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王震的接见。

在智媒时代,网络对于传统媒体冲击有目共睹,技术发展往往是不可逆的,直播交互、短视频传播等形式屡见不鲜。广播媒体若想求新求变,就要主动拥抱新媒体。目前广播用户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出租车、私家车的司机和乘客。智媒、新媒与传统媒体相融合,通过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客户端进行通力交互,增强广播媒介的竞争力。例如,上海SMG推出的阿基米德FM网络电台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如今的广播媒介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享,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受众。广播技术优化升级,推陈出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升传统媒体的综合实力。

我国广播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递:我国广播节目新动态。2015年11月30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广播纪录片,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折射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调动听觉感知中国人曾经走过的文化印迹。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该广播纪录片运用优质的声音,为受众打造一场“听觉盛宴”,每一档节目都在将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留下了宝贵的“声音档案”,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利用多媒体矩阵推出的优秀代表作。《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获得了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难看出,中国在向世界表达中国思想,传递中国声音。广播的意义不再只是传递消息、宣读政策,当下的社会,更重要的作用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输出,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文化标杆:我国广播节目新征程。广播电台要牢记传媒人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例如伴随性、即时性。坚定党的立场,时刻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文化品牌形象,将核心价值观文化囊括其中,使听众不断地在媒介大环境下受到熏陶,获得身份认同感。品牌不仅仅是商业,文化也有品牌。不仅如此,文化成为品牌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每位听众都可以不断受到内容的浸入和文化的渗透。文化自信是最深厚的自信。当下,我国亟需通过广播打造文化品牌,提高国家在国际中的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文化价值:我国广播节目新发展。提升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方可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冲击力。广播节目不仅要求广度还要有深度,内容的丰富性依赖于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和传播能力。在智媒时代,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分割,话语权的掌握更是尤为重要,文化传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智媒时代,广播随着传播途径的拓展,其伴随性、时效性特征凸显,网络电台异军突起,例如喜马拉雅FM、蜻蜓FM、阿基米德FM等。人工智能的播报方式深入千家万户,用户选择余地空前加大,质量不佳的节目变得难以生存。因此,广播节目要突破茧房、实现媒介融合,就要做信息输出的“把关人”,抓住时代浪潮,创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广播节目。

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广播资源在总台的框架下得到重新整合。3月29日正式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首次为节目配音。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也是新时代广播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说明了当下新媒体时代到来,资源整合、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先锋和宣传报道的重要阵地,扛起了传播疫情最新消息的旗帜。媒介的公信力凝聚在播音员的每一次报道中。各级广播电台迅速响应号召,打通所有频率报道新冠疫情最新进展,例如济南人民广播电台要求全体员工立刻结束假期,全部投入一线工作中,严格把控稿件的主流价值观和舆论风向,为公众树立起担当的形象。疫情期间,传统的广播节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因此,24小时滚动播出疫情信息也是各大广播电台采取的措施之一,并且将节目投放在新媒体平台供大家回听,以免错过重要的消息。

结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广播历经时代巨变而屹立潮头。如今,5G时代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催生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媒介生态又将发生剧变。新时代的广播,需将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专业的形式与更具品质的品牌相互融合,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电台广播节目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人民广播在迭代中走向繁荣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