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焕然
社会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进公众利益。时代的进步促使社会治理理论不断革新,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为社会治理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政务新媒体特别是政务微博,通过提供信息公开、公众讨论、舆论引导的渠道,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水平。当前,众多学者就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与政务新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做出的权威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从“治理”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治理的实现需要多元主体的自主参与和互动,强调的是调和利益而不是强迫服从。而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就治理提出的五个观点中也强调了这几点。可见,“多元主体”“柔性手段”“互动”“自主”是治理理论最初包含的几大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的治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新情况,中国国情也要求学者对西方治理理论进行改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对治理理论进行革新提出“善治”理论。俞可平基于西方治理理论提出治理的目标是达到善治,即最大限度地增进公众利益。何增科梳理了管理、治理和善治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我国的政治发展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治理理论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俞可平等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同时将原始理论与中国国情相联系,将治理理论进行改进使之适应中国政治制度和公共管理模式,对于中国治理方式的发展和治理理论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俞可平等学者将善治作为治理的目标,却没有明确提出实现善治的方法。李辉、任晓春则提出协同治理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有效途径,对善治的实现提出了可操作化的步骤。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一顶层设计有利于指导党和国家科学合理地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学者和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对于“善治”的实现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文富从政治角度探讨了网络治理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意义,孔繁斌以网络自身为主体着重研究了治理在网络中的影响力。针对网络治理的研究契合了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反映时代特征,同时又对网络治理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网络治理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在社会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模式。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阐述了“互联网+”概念,而“互联网+政务”就是提升我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一种途径,构建高水平政务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政务”的体现。
目前针对政务新媒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功能、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几个方面。
在发展现状方面,各个机构针对政务新媒体发表的调研报告数据真实、分析客观,是掌握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可靠材料。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就对各平台政务新媒体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历史新高,达到全球电子政务发展‘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务新媒体功能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李珣、周敏、姜涛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务新媒体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有利于培养二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传播学角度,唐梦斐、王建成分析了过去政务新媒体辟谣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公共管理方面,学者们认为政务新媒体能推动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有不同的认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政务新媒体在政治、传播、管理等各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政务新媒体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郑磊、魏颖昊、赵恒煜等学者认为政务新媒体在管理、审核、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不过,虽然政务新媒体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学者们对此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还需加以改进。
针对政务新媒体现存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但对于政务新媒体最应加强哪一方面的建设却未能达成共识。部分学者认为政务新媒体应该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内容质量。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政务媒体的发展应该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维系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些分歧来源于学者们对政务媒体认识角度的不同。如果强调政务新媒体的媒体属性,那么“内容为王”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强调政务新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那么“以人为本”则是正确的选择。
研究政务新媒体的论文数量多、范围广,对政务新媒体现状、功能、问题与对策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研究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持,其结论在说服力方面有所欠缺。第二,关于政务新媒体的研究中,聚焦其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笔者认为这才是政务新媒体最根本的特征,需要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政务微博是政务新媒体中影响最大的媒体之一,主要指代表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因公共事务而设的微博,其目的主要在于使政府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政务微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政务公开、创新宣传、互动服务、社会化治理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成为推动政务公开、开展舆论引导等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目前学者对于政务微博的研究,可分为政务微博特点、政务微博对社会治理产生的积极作用、政务微博对社会治理产生的消极作用及改进措施几方面。
在针对“政务微博特点”进行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政务微博在内容、互动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促进政务微博发挥社会治理功能。顾洁等以新闻价值理论为框架,分析认为政务微博内容具有时新性、周期性、趣味性、显著性、个体性和争议性,且这些内容特质在调动用户参与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杨菁将政务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框架表达进行比较,突出政务微博在用语、信息源等方面的特点。
就“政务微博如何促进社会治理”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数量最多。詹骞认为政务微博去隔层化对话、议题协商及互联互动等特性促进了多元主体间的协商。周晔认为政务微博通过提高效率、丰富形式等方式,促成了社会治理多方参与机制的建立。詹骞分析政务微博构造内容的手段以及在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为政务微博提升内容质量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以上研究不仅表明政务微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提升政务微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效果提供了指导。
学者们就“政务微博对社会治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进行了研究。詹骞认为政务微博只是民政沟通的渠道之一而不是全部,且这一渠道存在回应迟滞、公共话题营造缺失等问题。梁丽芝认为政务微博中存在大量“僵尸微博”、管理不专业、舆情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研究指出政务微博存在许多不足,但这些问题大多聚焦于微观、具体的层面,而没有针对政务微博整体设计等宏观层面的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学者应该加强对政务微博宏观层面的问题的研究,以更大力度推动政务微博的整体发展。
在针对“政务微博的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就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梁丽芝认为政务微博需要加强专业管理,及时应对舆情。与针对政务微博的不足进行的研究相同,学者们提出的改进措施大多针对具体的实操问题,在宏观层面对政务微博提出改进的研究较少。
总体而言,就政务微博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倾向于关注政务微博如何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认为政务微博对推动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相较于对于政务新媒体的研究,此类研究也更聚焦于微观层面,对于实际操作更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治理理论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并通过政务新媒体得到实践,政务微博就是社会治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根据社会现状对社会治理理论进行丰富,提出治理、善治、网络治理等概念,对社会治理理论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时代性完善。对政务新媒体的研究厘清了其发展现状、功能、问题及改进措施,体现了“互联网+政务”的发展状况。但此类研究量化数据支撑不足,就社会治理与政务新媒体关系的阐述也较少,需要加以改进。而针对政务微博与社会治理关系的研究则直接体现政务新媒体对于社会治理水平的影响,此类研究大多聚焦微观层面,对于政务微博运营的实际操作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