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传播视阈下英雄形象塑造的呈现

2021-11-12 18:10:37陈希
声屏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林恩身份冲突

□陈希

英雄形象演绎困境与技术突围

英雄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在葛兰西关于“国家统治中的政治社会视域下,他们可以作为加强文化领导权的旗帜,在市民社会视域下,英雄的概念又凸显出其来源于市民,是市民文化中被赋予了集体精神的代表”,所以围绕英雄进行的创作是精神内容生产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大类型。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生存,社会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体组成,英雄作为社会精神的象征符号之一,对于英雄意识的个体传播的研究是对掌握文化领导权的研究。

英雄被定义为“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具有英勇品质、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在普通人中英雄或是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或是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群体有意义的事情,但在当前的泛娱乐文化环境之下,英雄史诗逐渐销声匿迹。首先,因其强调的英雄为他人为社会的牺牲献身意义与目前强调个人价值意义的时代氛围有所出入,此类作品被标记为传统知识分子生产的产物,其天然的严肃性与大众泛娱乐内容生产出现了背离。其次,在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惯常运用具有视听效果的外部冲突凸显其伟大,在自然冲突与群体对抗中表达英雄的特殊性。这样的英雄意义具有普遍性,感染性或称之为感官刺激性,虽然完成了符号化的梦想,但是其内核消解了英雄本身较为严肃宏大的议题背景,脱离了时代史诗性与英雄行为的内蕴动机,不能引发受众对这一群体先锋作用的思考。目前所见的英雄史诗影视类作品,都将英雄置身在客体环境当中凸显形象的建构,一类为史实中不同时代事件中的原型人物,但时代久远环境相异,观众只能停留在旁观层面。另一类英雄为虚构背景下打造的个体形象,因缺乏环境背景支撑,虽然能创造出更强的戏剧性,但是人物感染力依然难以让观众产生移情。因此近些年的英雄史诗创作陷于困境,需要新的视角去打磨该类形象,其中采用技术的迭代发展是其方法之一。

2016年李安导演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了3D/4K/120帧技术制作,但对该影片技术手段的讨论显然多于其英雄叙事手法的创新。在《娱乐至死》中提到视频影像的发展让社会不再思考,逐渐陷入被动的接收信息,反思与质疑逐渐消逝。在该片中,导演利用影像技术的提升画面的清晰度带来浸入式观感,让英雄身份与形象的确立回避了简单的外部冲突或人际冲突模式,不再以浮于表面的视听效果或宏大场景对受众进行感官刺激,而是运用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线索,通过人内传播程序外化了精神层面的内部冲突。画面的清晰使得传统的角色内心冲突模糊化表达转为观者可观察的行为,使角色作为研究个体表达出了接收外部信息与内部处理信息的活动,让本处于个体系统内的人内传播活动可视化。通过个体行为刺激与反应的层次性,让观众体会角色的行为动机渊源,搭建起英雄身份与和平环境难以自洽的冲突。真切的观感甚至代入拟直播场景,观众成为围观英雄个体参与的媒介事件,在整个事件中发现英雄形象,完成文化消费。

主客观冲突中英雄身份的消解与确立

一般而言,影视剧中的客观冲突即是角色面临的外部冲突,围绕自然空间、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创作,可以通过环境塑造或角色的对话直接展现。主观冲突即是表现角色的内部冲突,是塑造英雄形象中较为弱化的一个层面,因为过多的内心描绘会消解英雄英勇果敢行为的符号意义。但是采用人内传播的视角可以放大英雄的内心世界,把英雄的精神信息通过人体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到肌体反应这一过程呈现出来。其中将英雄角色内部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外化成感觉、直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可见的行为,使英雄的形象构建更完整。

一、人内信息传播构建客观冲突。由生理学出发研究叙事冲突的构成,更多集中于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与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之间形成绝望的对抗关系,或与自我产生无法和解的内部冲突。“从人内信息传播过程的角度对这样的反应进行拆解,是由外界视听等语言或非语言信息输入到感觉层、知觉层,再到认知理解,形成态度或意图目的情绪,之后形成信息,逐步外化为可表达的信息,通过符号化的运动,完成信息的输出。”在影视创作中表现个体对心理信息的处理惯常通过角色表情特写或旁白反映人物激烈的内心震动。但是在该片中,导演利用画面捕捉英雄们的战后PTSD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在餐厅“看食物”的动作时运用瞄准镜头语言,即使在和平环境英雄们也时刻保持着战场扫视、瞄准的行为语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视角完成人内传播导致的生理反应,让观众体会和平与战乱环境中的强对比冲突。

剧情中呈现英雄行为反差也是来源于心理信息的传递。导演利用士兵的人内传播表现其行为异于常人,再辅以情境空间的近似移情表达士兵对于战场的高度敏感。比如表现英雄们听到震耳欲聋的礼花弹的躲闪动作等,视角从体育馆的集市闪回到异国的集市,“扫描”着集市上跑动的人,风撩起的衣角,儿童从身后拿出的商品。这些盯或瞄的镜头语言都是英雄内心警惕与不安的信息符号,放松和紧张的内心冲突通过主人公的生理反应构建成可观可感的冲突传播给受众。虽然这样一种冲突带来的效果对英雄的身份具有反向意义,但也基于此可以让观众在和平环境中更深层次理解英雄形象与时代的矛盾。

二、自我互动中形成身份认同冲突。“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是人内传播区分与其他动物内传播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能动性的思维和意识活动经过了三个决定性环节,第一个决定性环节为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个决定性环节为由刺激反应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个决定环节为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第一和第二环节即是人内传播的程序中精神信息的输入输出与生理反应表现。在第三环节主要呈现的是人内传播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外在客观冲突如何表达内在主观冲突。

布鲁默提出的“自我互动”理论指出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人的自我内化。英雄对于文化领导权而言意味着无上的光荣和代言人身份,英雄借由社会对自身的认知肯定自己的行为与精神意义。因为人在认识外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与自我的互动过程中会将社会环境对自己的期待融入进自身行为中,由此人内传播过程中,自我形象的塑造会沿着个人立场以及环境的期待进行选择加工与重新的组合。即使英雄形象塑造从战争年代中英勇无畏到今天的和平年代已经走下神坛,从史诗型创作衍变为市民社会中走出的小人物,以完成个人或时代集体梦想为形象代表,在社会的期许与个人的自我认同下,英雄对自己的精神与行为从未有过怀疑,同理在影片当中也没有关于英雄个人思想精神的探讨或质疑。这样单一的创作方式造成了英雄人物的脸谱化,理性深度的缺乏让英雄形象成为了情怀或感官刺激的替代品,起不到时代先锋的应有之义。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林恩所代表的英雄对自己身份通过社会性的探究目光之后,无法将自己的身份在英雄战士和国民中达到很好的自洽,在符号意义上做道德楷模,如同道具一样供人“敬仰”,必须严肃理性。在生理层面,他们仅仅是年轻男性,会有青春的活力,会有压抑不住的冲动,会有热血方刚的不理智。他们是否希望被视作英雄符号影片中没有过多讨论,但是在这样的身份认同中的冲突正是来自于自己对自身意义的疑惑和大众赋予他们的期待之间,由客观世界带来的主观层面的认同模糊,由此产生的人内传播冲突。

三、“客我”影响下的“主我”认知冲突。在英雄母题中不对英雄身份进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一方面因为这样的叙事模式有违英雄意义的打造,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英雄形象的歌颂隐藏了此部分的探讨。但是个体的自我怀疑是塑造角色主观冲突的一部分,这一冲突除了来自于社会环境氛围,也来源于“他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在研究信息的人内传播时认为除了占主导的自我意识“主我”之外,还包含了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也会影响到信息的人内传播趋势。在时代发展中,人的个体化行为表现的是“主我”的选择,“主我”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客我”的反映,“主我”作为外部形式,“客我”是促成形式的内容。在《比利·林恩中场战事》中,英雄无时无刻地不被客我所影响,在主观上表现出了对自我认同动摇。比如,影片中林恩受装饰品鹿眼睛的刺激,回忆起伊拉克家庭中被逼至角落的儿童由惊恐到愤怒到变为平静的仇恨眼神,家乡的百姓则用好奇和一些低俗玩笑面对他们。平凡的大众对待英雄的态度和英雄的荣光身份形成了矛盾,在“他人”眼中,英雄可以是侵略者,也可以用惊叹或嫌弃的眼光围观,唯独没有传统叙事模式中的歌颂与认同,这种不被认同的客我形成了主我对英雄符号否定,丰富了英雄形象的建构。

由以上“主我”“客我”的考量,林恩作为英雄的主体只是被国家层面赋予的精神引导,在个体层面,对自我身份的怀疑让其对英雄称号充满犹疑。这些意义符号通过社会层面逐一内化为林恩的个体认知,即享受着英雄称号带来的某些期许目光,又经历着被围观者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影片将这些外在冲突内化为英雄们想要被怎样对待的疑问,表达出文化领导权大旗下的讴歌对象想要被特殊化,又想要祛除特殊化的主观冲突。

在英雄史诗类影片当中,“为什么而战”是影片在时代背景下的最深层次的思考,体现出英雄无畏恐惧,奉献牺牲的道德楷模性。这是影片从伦理层面借助英雄“主我”对英雄意义的追问。在米德关于人内传播的研究中,内省式思考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而是遇到困难障碍利用既有的方式难于做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同时这一思考过程并非封闭,也与社会环境周围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导演在影片中通过片段化的追问不断表达出英雄个体内省式思考来推动其自我认同。内省式思考既可以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也可以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反思活动。林恩既表现在闲聊中,也表现在姐姐不断规劝自己不要重返战场的自我犹豫中。角色在场景的转换中不断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追问自己,是以英雄的身份带来的神圣感再度返回战场,还是要因为社会环境对英雄的无视做一个“逃兵”。剧情将姐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内化为林恩个人的主观冲突,各种意义通过人内信息的传播外化为林恩的犹疑。

在米德的研究中,内省式的思考还包含着过去与未来的对比纵向关系。林恩从开始不知为何而战到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冒死挽救班长的画面被偶然拍下来。英雄身份的加冕其实与本身被赋予的奉献牺牲精神相距甚远,重回那一幕只是恐惧之下的士兵依靠有素的训练保持理性,出于活着的本能既是救人也是自救。为何而战不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无限的闪回中,林恩在影片富有层次感的内省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英雄符号和解,完成了当代和平环境中英雄身份的多义性阐释。

创作者能动性与作品类型化的创新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关联,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密切积极反应,从此角度切入英雄形象,由简单的行为到复杂的意识,再辅以角色的经历,从而使其在作品中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观众、导演、作品三方的关系在已知的人物行为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的意义,创造出多层次的观念和符号意义。

现实主题题材中惯常运用还原生活真实的手法打造平民化的英雄,一方面是战争不同于和平年代的氛围,难以构成观众的共情;另一方面,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高尚的精神内蕴与身份普通的大众精神世界相距甚远。但战争是人类史上永不消逝的议题,在影视创作中作为经典类型片的一种,经过了多重的叙事情节的积累与创新旨在能够与时代结合,打造符合时代的英雄形象。李安导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打破了传统的英雄叙事模式,不以信仰、人际、群体、环境等表层客观冲突串起场景,而是利用人内传播中个人意识作为线索,串起剧情中的客观冲突,在社会环境与个人意识当中切入反英雄视角,达到影片类型化的创新。

在低层次的生理信息输出与有意识的思考中,影片完全给出了一个无论是在大众意义上还是官方意义上都不同以往的英雄式人物塑造,透过人内传播这一模式将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进行了翻转式的运用,本应是沉浸式的思考外化为生理反应下的行为动作,让观众更为直观体验主人公的矛盾;本应是外部观感的刺激内化为主人公层层深入式的思考战争意义与英雄意义,展现出一个现代战场中的士兵形象,同传统的英雄人物的塑造相距甚远,出现了同政治社会所标榜的英雄符号意义区别,同市民社会中的英雄出身与精神寄托出现背离。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一部战争题材或英雄史诗题材的意义上的偏移,而是从多重视角当中丰富了英雄形象,创新了这一类型作品的叙事角度与模式。

猜你喜欢
林恩身份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二战“军中甜心”歌手薇拉·林恩逝世,享年103岁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02
跟踪导练(三)(5)
只要我们在一起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