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心中的鬼

2021-11-12 18:16孙郁
小品文选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批斗奴隶知青

孙郁

回忆不幸的生活,对我是一种折磨。这些年来,我几乎有意将它们逃避了。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回了一趟故里(其实那是我少年生活过的地方,我并未生于那里),见到了四十余年前同班的几位同学,忽地想起一些往事。夜里竟然失眠了。

我的几位同学生活得并不好,他们的父母是和我的父母在五十年代末一同下放到乡下的,现在这些同学已经五十岁左右了。那时候我们的父母,还是三十岁的光景,我们还记得当年的一些片段,受辱、挨打、自杀等等。那些血迹斑斑的形影,给我的刺激是长久的。

我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从未提及于此,原因自然简单,害怕将黑暗的一幕传染给不谙世道的下一代。

这么多年不敢提及往事,实则与自己的心中有鬼的有关。

有一件事情至今想来都不得安宁,它已经折磨了我许多年。时间大概是1975年吧,记得是个夏天,我忽然被叫到大队部去,那里正在开批斗四类分子的大会,知青们都要发言。待到我讲话的时候,气氛已是很紧张了。我上台的那一刻不知为何来了很大的勇气。其实那发言不过是些八股调,我说得头头是道,自以为得了真理,把所学的理论都用了上去。

我的发言的效果出奇地好,也许是起到了煽情的作用吧,于是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姓王的同学突然冲到台前,动手打起人来。一时场面大乱,会议几乎开不下去了。我的心在那一刻抖动了一下,内心的复杂一时难以述说。我未料到自己的发言会出现这样的效果,那内责一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许多年后,我回家乡的时候,偶然遇到那位曾被打过的老人的亲属,有着沉重的内疚。连正面看他一下的勇气都没有,便悄悄地从他的身边溜走了。

后来当我也到了做父亲的年龄的时候,有一回和我的邻居闲聊,他谈到和我父亲在农场挨打的经过,有的很像我当年做知青时的经历。他说刚毕业的知青如何批斗他,批斗过后就是毒打。发言的人大多是不动手的,那些日常中少言寡语的人,下起手来恶毒得很。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仿佛是用自己的手打了父亲一般。

我想,自以为是好人的,往往是最易做坏事的。欲做好人的过程,有时就会变成参与罪恶的过程。想一下那段生活,辩解是没有什么用的。

当我自觉地去做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时候,我的父母和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受难。我不过是试图逃逸那苦涩的懦弱者。我在性格里有一种奴隶的因子,希望靠别人的施舍过活。这颇像是阿Q,但自己并不知道。怯懦的灵魂是该诅咒的,但我们的文化里,它却成了合理的存在者。所以,有时看那些勇者的书,便颇为赞佩,内心里生出自惭形秽的感觉。在对历史的叙述里,我属于没有主语的人。

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时我的表现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有一年过节的时候,我回到家里,父子见面显得很客气。酒过三巡的时候,父亲提出能否改姓,当时的表情是激动的。我已成了家业,孩子的姓照例随我,未和爷爷的统一起来,老人有些想不开。那一天,我难过得很,心里在滴血,先前的一些往事,也一个个浮现了出来。

第二天父亲再谈及此事时,显然平静了许多。他说:“那一件事不提了。姓不过是个符号,无所谓,无所谓。”他说这些的时候,声音有点颤抖。我知道,他其实是十分难受的。这时候我感到自己和家父的隔膜。对这个饱尝苦难的老人,我了解得太少了。他那一代人,有许多我们不懂的东西。所承担的压力,非现在一般的人可以想见的。

几十年来,我只注意如何对得起社会的虚名,却很少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以及亲人。深切地说来,我是身背着罪愆的人。

前些年读到一些文章,谈到“文革”时,讲到忏悔的问题,有过许多争议。亲历者与旁观者的视角往往是不同的。对我而言,人固然有所不同,有纯正的,有复杂的。那复杂的人倘能常常扪心自问,都是有一点罪感的。我看俄国的小说,写到内心的隐秘时喜用残酷的笔法,觉得那么深切。

常常地,在我回忆往事的时候,不是将自己的心扉打开,而是紧紧地闭着,那是鬼胎在起作用吧。中国人有时过于温吞,看似中和悠然,实则是逃避着什么。我知道自己就是这样一个逃避自我的人。

有时看鲁迅、巴金的书,见到解析自己的文字,深切地觉出我自己的虚伪。我的文章也算写过不少了,然而多是些不关痛痒的东西。做过了奴隶的人,却并不敢承认,那其实也是一种卑怯。

有时想想,对这种卑怯,是可以超越的,我的同代人,有许多做到了此点。读一读王小波的作品,那才叫脱。在一个荒诞的年月,却能写出癫狂之作,将一个灰色的存在滑稽地描摹出来,显示了人性的朗然。

健全的人是不怕黑暗的,他们不同化于那个世界,却能以嘲笑和冷峻的目光直视人间。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是奴隶般的生活。我由此而想,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日常生活缺少的精神亮点,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看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也偶然发一点感慨。毕竟是时代不同了。但有时也想,坦然地生活也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的是另一种难题。能否保持住自我,不沦为异己的力量的奴仆,也是一个问题。人要活得真实,且充满着活力,也并不简单。我希望他们不要再重复着我这一辈的老路。不知道年轻的一代,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批斗奴隶知青
“批斗式”夫妻让孩子更焦虑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批评不是“批斗”
手机奴隶
替老师挨斗很光荣
把根留住
“批斗”大会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