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探析

2021-11-12 17:48:47曹丽新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服务化服务型服务业

曹丽新

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总的来看,山东省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仍然存在服务化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转型困难相对较多、发展支撑相对不足等问题,亟需顶层设计、发力推进。

一、基础优势明显

(一)政策引领加速推进

今年1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山东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开展年度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全省先后推出一揽子政策,推动跨界融合、部门协同,牵引带动全产业链优化提升。

(二)制造业基础优势明显

工业生产稳定恢复,产业链向高端迈进步伐加快。今年1-8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延续今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发展趋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4%,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7.5个百分点。

(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今年1-7月,山东省高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6%,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4.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7%,实现利润总额占比为34.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3.1%,居各行业门类首位,高于规上服务业6.8个百分点。

(四)制造业服务化相关投资提升较快

今年1-8月,山东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4%,数智化转型、高端化跃迁是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全省重点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52.1%的企业技改重点为对原有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存量变革升级;51.4%的企业技改重点为建设新产品、高端产品生产线,加快增量拓展开发。

二、融合模式多元

(一)“产品+服务”双向提质

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如山东现代莱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300多家企业建立销售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持续完善的售后服务。依靠过硬的产品、完善的服务网络,企业在2020年实现订单逆势增长。

(二)“产品+设计”高端迈进

创新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驱动为导向,有效整合产业链行业资源,形成具备设计、加工、测试与检验等功能的新型服务平台,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如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设计服务为主线,组建时尚纺织品工业设计中心,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柔性设计解决方案,高端纺织品领域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由零到23%,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新突破。

(三)“产品+总包”系统集成

依托核心产品优势,向产品前后两端挖潜增效,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对工程项目、主要设备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提供全过程承包服务。如山东东宏管业股份有限公司践行“工程管道制造商+管道工程服务商+管道工程总承包商”三位一体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管道系统配套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企业总承包工程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占全部收入比重达到三成以上,成为企业重要盈利点。山东经典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进钢结构制造与产业信息化服务,推动全产业服务流程再造,由单纯的钢结构加工向设计、生产、施工总承包一体化转变,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四)“产品+定制”互利共赢

将客户个性化需求融入产品设计,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要的产品,推动制造企业和客户价值的共同创造,成为实现差异化竞争、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汽车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制造模式,以用户大规模定制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汽车轮胎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实施新型制造模式以来,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生产不良率降低8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70%。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打造基于产品定制化背景下的客车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了定制化背景下的客车柔性化、精益化生产和多种车型的混流生产、敏捷制造,生产效率提高36.5%,运营成本降低2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0%,不良品率降低46.6%,能源利用率提高24%,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产品+互联网”升级赋能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和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迈进。如山东冠翔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智能水表及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通过打造移动端APP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2020年以来智能水表产值增长迅速。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海尔集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基于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国内首家房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企业进行全价值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大规模定制。通过平台支持,康派斯房车综合运营成本降低22%,交付周期从35天降为20天,订单同比增长62%,一次性交检合格率达到95%。

(六)“共享+制造”协同高效

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更好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山东中威空调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按照暖通双创中心、暖通共享工厂、暖通共享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理念,打造德州、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四大暖通共享工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司通过“共享工厂”对平台内工人进行统筹调配,与共享平台上的其他加盟者分工协作,在48小时内圆满完成武汉火神山医院亿元通风产品的生产订单任务。

三、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部分制造企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服务理念,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不足。而且,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长期看还面临诸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时比较谨慎。调查显示,仅有10.3%的制造企业存在服务型制造增值业务,52.0%没有服务型制造增值业务,且不计划开展。

(二)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山东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存在产品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从生产加工到制造服务的转型中,制造与服务衔接还不够紧密,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较低。调查显示,32.7%的受访企业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供需对接不畅”。开展服务型制造增值业务的企业中,仅有11.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30%。

(三)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困难相对较多

一方面,服务化技术支撑薄弱。全省制造企业整体处于1.0、2.0、3.0和4.0共存,以2.0和3.0为主的状态。各地实施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是集成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推进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云平台。这些设备系统具有“临时组装、厂内使用”的特点,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之间软硬件系统互不兼容、各成标准等问题,给下一步推进智能制造的深度发展带来障碍,不利于自身服务化转型。另一方面,创新研发能力不足。调查显示,81.8%的企业希望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仅有26.3%的企业技改方向转向科研攻关,加大创新研发。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整体不足,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技术支撑,使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难度较大。

(四)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支撑相对不足

一是高端服务业支撑有待加强。与苏浙粤比较,山东高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弱。今年1-7月,山东规模以上高端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仅分别为苏浙粤的39.2%、25.9%和18.4%;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4.4%,分别低于苏浙粤21.0、25.5和20.7个百分点。作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仅分别为苏浙粤的39.9%、15.8%和13.1%。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有待加强。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工业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和设备联网率较低,人工智能和5G技术应用场景较少,目前,仅有13.7%的制造企业应用了“5G+工业互联网”,57.8%没有应用且不计划应用。三是复合型人才支撑有待加强。调查显示,74.5%的受访企业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高技术人才,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复合型人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坚持把智能化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服务化转型,在研发、品牌、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企业突破性支持。探索成立服务型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除对重点企业引入股权投资外,还可探索包括支持首台(套)研发和推广奖励、支持优质项目落地、固定资产投资、高端装备厂房建设等奖补政策。

(二)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协同发展

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基站、工业互联网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网络和数据基础,支持企业开展5G+内网改造、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步伐,加速培育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山东省工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三)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整合

坚持“二三并举、双轮驱动”,既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又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好其在技术、知识、人才、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黏合剂”作用,推动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涵盖金融、信息、研发、中介服务、商贸等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重点提升用工、融资、创新、物流、生活和行政服务水平。

(四)强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要素支撑

出台系列重点扶持实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金融保障、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支持等,保证落实到企业,使企业更好地扩大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重点加大对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加大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跨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强服务型制造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建设。

猜你喜欢
服务化服务型服务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运筹与管理(2022年9期)2022-10-20 12:42:26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