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煦
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工业领域实施了绿色制造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为主线,制定了“百家园区”“千家工厂”“万种产品”的目标,同时建立健全绿色标准,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从2016年开始,截至2020年末第五批结束,全国范围内共有2121家绿色工厂、171个绿色工业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推广近两万种绿色产品,覆盖主要工业行业。培育出一批绿色制造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制修订、节能诊断与服务、绿色制造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绿色制造理念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各地根据实际出台了地方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案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培育本地区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简称“四绿”,即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绿色工厂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十三五”期间,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随着各地区和企业绿色发展意识的提升和绿色制造理念的夯实,企业参与绿色制造的积极性高涨,绿色工厂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五批绿色工厂共计2121家,参与企业覆盖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石化、食品、医药、造纸等行业,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区域分布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示范企业申报数量和通过比例都更高,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绿色工厂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超过34.18%。
如果把工厂比做制造业的生产单元,园区则是制造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绿色园区要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征。国家级绿色园区五批共计171个,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园区数量之比为36∶25∶37∶2。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五省绿色园区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绿色供应链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绿色供应链要依靠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企业向上延伸对各级供应商的管理,向下延伸生产者责任,适宜终端产品量大面广的行业,比如电子电器、汽车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五批共计189家。
绿色产品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最终成果体现,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在已发布的五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单中,共涉及112类产品,其中广东、安徽、山东、浙江四省绿色设计产品占全国的比例超过60%。
标准引领是“十三五”时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核心思想,为了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部分标准缺失、部分标准滞后、有些标准不能有效指导生产实践的难题,“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单位产品能耗水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节能节水评价、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全面启动了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分年度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研究项目,建立健全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体系。通过节能监察,贯彻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在钢铁、石油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实施“领跑者”制度,逐年遴选发布能效标杆企业名单和能效指标,以标准引领带动行业和企业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各省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本地区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有些地区通过一系列活动,在省市域内对工业企业进行最广泛的绿色制造体系宣贯,如河南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以来,先后在济源、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门峡等地市,面向广大的企业开展“绿动河南”工业绿色发展宣贯。各地区基本都建立了当地的企业库,向国家推荐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和绿色园区前,先进行筛选,一些虽然比较出色但未能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的企业,进入本省级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很多地方通过资金奖励、政策倾斜等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十三五”时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形成了政府引导推动、企业主体参与、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三方协力推动的新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了两批110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当企业需要做绿色制造体系第三方评价时,可以自主选择评价机构。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确定了首批483家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提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第三方机构为各地区、各行业企业提升绿色制造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五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以达到“千家”的绿色工厂为例,五年来,涌现了国家级绿色工厂2121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数量383077家,这就意味着截至2020年,即使这些国家级绿色工厂全部是规上企业,也只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0.55%的比例。同时,这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
以绿色产品为例,绿色产品与绿色制造体系中的其他三个不同,必须先有标准,企业根据标准申报绿色产品。虽然过去的五年中,绿色产品标准清单不断进行动态更新,但总体上滞后企业的需求,很多企业想申报绿色产品,苦于还没有绿色产品标准,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制造体系的纵深推进。
“十三五”期间绿色制造示范开展了五批,2020年在开展第五批推荐工作时,开始对前两批进行复核。每年进入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会在绿色制造公共平台上对本企业的绿色制造情况进行自声明。从全过程角度看,目前没有对已列入绿色制造公告名单的企业建立起动态监管机制,绿色制造的闭环没有形成,很多企业当时已上了绿色制造示范公告名单,之后是否能持续成为绿色制造示范标杆尚不可知。
大部分地区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给予了直接的资金奖励政策,但除了资金奖励外,其他政策几乎没有发力,只有河南等少数地方,进行了一些先行先试,如鹤壁市提出进入国家、省级绿色工厂名单的企业,在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可以不纳入停产限产范围。总体看,绿色制造激励政策面窄,与其他政策的联动性差,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激励等政策对绿色制造的推动作用没有形成合力。
节能与减碳呈现高度相关性,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其本质上是要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因此,绿色制造水平不仅是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重要因素,也将有力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在经历了五年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后,当前我国的绿色制造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达到低碳、脱碳生产的目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要扩充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企业范围,对央企、大型集团化企业,要调动其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对中小企业,要发挥绿色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同时,继续扩大钢铁、有色等传统高载能行业绿色制造示范建设比例。
在现有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事前事中审查基础上,完善事后动态追踪管理,探索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主体,避免出现监管真空。除了企业的自声明,还要继续通过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企业的合规性进行定期检查抽查。对进入公告名单后又出现处罚记录的企业,须建立退出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特别是要加快绿色产品标准制定步伐。分行业细化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标准,推动绿色制造评价管理更加精细化,也促进绿色制造星级评价的分级化评价制度尽快实施。缩短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能效、能耗限额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周期,让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
要实行绿色制造政策联动,发挥出目前政策的组合拳作用。将更多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为企业的绿色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绿色信贷与金融支持;在推进电、水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时,除了考虑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及使用的社会成本,也要将企业的绿色化水平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实施差别性的能源资源价格;应急管理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不纳入管控等,通过这些贯通联动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制造示范、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的内生动力。
针对规模化储能、氢能炼钢、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二氧化碳化工等深度减碳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国家级重大专项开展攻关。鼓励企业作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研发绿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试验示范,以技术引领绿色生产方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