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决策部署做好环境保护和全面节约工作,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严格执行这一基本国策。1979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等联合发布了我国能源政策蓝皮书,提出了节约优先的口号,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节约优先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由此,保护环境和节约优先并称两项基本国策。1980-2000年期间,基于国情,中央提出了“一番保两番”的能源战略决策,即能源消费总量与1980年相比较翻一番,保障GDP翻两番的能源需要。2000年,基本实现了“一番保两番”的战略目标。然而,2000-2005年期间,节约能源的工作有所放松,五年间能源消费增量达到了11.3亿吨标煤,比1980-2000年期间20年的增量还高出了2.8亿吨标煤。为此,在“十一五”时期国家开始采取GDP的能源强度和能源总量控制的“能源双控制度”,将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之一,有效地控制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能源消费增量分别比“十五”时期减少了1.5亿、3.9亿和4.7亿吨标煤,尤其是2013年“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中央采取了严控煤炭的措施,2013-2020年期间,煤炭实现了零增长,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尽管“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环保工作继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各种数据反映出节能环保的形势不容乐观。今年1-9月份,电力消费同比增长12.9%,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接近“十三五”时期五年增量的总和,离新增能源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来满足的目标相差较远,因此,实现节能环保目标任重道远。
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央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要求,也三令五申严禁“摸高达峰”,严控“双高”项目,即使是在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1.29%的条件下,电力供应仍显得十分紧张。今年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少数地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供电缺口迫使释放煤炭产能,增加燃煤发电量。当然,保持能源供应的弹性,依据市场需求,适当释放煤炭产能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政策的微调,不能影响中央关于用温室气体控制倒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战略部署,切实做好发展转型工作,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这也显示了中央关于用温室排放控制倒逼我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决心,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认真解决好我国发展转型的瓶颈,即能源偏煤、结构偏重和效率偏低的问题。因此,节能环保工作不仅丝毫不能放松,更需要抓紧抓好,从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减污降碳增效协同的要求开始,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能源双控”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要求,严控煤炭、煤电,严控双高,严格“能源双控”和各项环境指标的考核,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煤炭消费达峰,推动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为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稳中有降、2035年现代化国家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有根本性的好转、温室气体排放稳中有降,以及2060前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80%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