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胤 陈佳敏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气,气运、气数、气色。而中国古典舞也格外讲究气韵。气作为中国传统事物流传至今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此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气的可呈现部分。
究竟什么是气呢?
首先气的概念是由中国的哲学理论体系发源之道家所提出来的。我们如果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看作是一种思辨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导,用道家中的道,即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尝试着去对应与西方哲学就是世间的规律运行的规律。由于看不见、摸不着,道对应到当时的人能够勉强比喻的东西就成为了气。或许是因为一个人没有生命了,最外在的表现就是没有了呼吸,而一个事物要完结的时候会用气数已尽来形容。在这里把气解释成运行规律,把数表示运行周期,我们就能很好理解。就是指事物的规律性运行周期已到尽头。
那么,体内气的流动不通畅会怎么样?我曾经问过一个从事和中医有关又喜好健身的朋友问题:我最近胃口不好怎么办?他回答,要多做有氧运动,提高新陈代谢可以加强血液里线粒体的供养能力。伴随代谢和供养的提高,食欲也就上去了。通过提高消耗来增加身体对于摄入需求的增加,这种倒推的逆向思维是道家思想的特色之一。
如果道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而气是指人体运行的法则,气在身体里流入四肢百骸既不指血液,又不指气体,可又关乎人的身体机能。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气是人吸收养分转化为身体能量,再通过身体使用出去的整个关联性循环。它不是一种单一规律,而是多种规律共同运行形成的类似生态链系统。
一般我们讲以气运身,都会提到或联想到呼吸。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呼吸也讲究与动作之间的协调性。比如古典舞特别讲究动作的起范儿,其实起范儿就是做动作前的吸气准备。给身体供足氧气,起范儿之后一般都是发力动作,自然且合理。我们以最简单的叉腰手起山傍手为例。起范儿是提腕吸气,压腕吐气,拎手又吸气,最后亮相吐气。就这一个简单的起式动作就要经过两个来回的气息运作。通过呼吸来纠正动作的发力,就如同中医补肝可以明目一样,通过一种关联性规律来增强整个动作,而增强呼吸又可以通过身韵中的提沉来强化训练,这样就形成了关联性的循环强化,也顺应了人体的自然规律。而我们训练完也需要补气,需要摄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来补足所消耗的气。
所以如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最讲究与自然的融合,这个自然即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而融合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中医看病,根据《黄帝内经》,由于五脏所主不同,如肝脏,在官窍主目,所以眼睛不好一般情况中医都会给你吃增强肝脏功能的药草来增强眼睛的功能。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通过自身调节来自愈,也就是通过加强其中一种规律来增强整个关联性的循环。
由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呼吸是通过收缩呼吸肌来改变肺部的内外气压来进行的,再由肺部然后经心脏循环到血液里。这样一系列循环运作体系称之为气的内在运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氧气看作是一种分子结构进入人体进行作用,结合之前提到气不是一种单一规律。那么吃进去的食物也可以看作糖原和氨基酸分子结构在人体中进行作用。如此一来,自然就产生了吃某种食物可以补气,发某种劲力需要运气的说法就比较好理解了。
因此,气的内在呈现可以类比地看作人体系统运行过程。人体的所有系统运行过程的总和是气的内在呈现。
气在人体的外在呈现我们通过客观物理上的身体运动规律来尝试做对照。
在中国古典舞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沉气和提气的字面理解曾经抱有疑惑,提、沉二字的动势与气息的上下进出成反比。沉气为何会有气体离开身体?从武术的视角来理解,这叫做逆腹式呼吸,是在吐气的时候将内脏下沉以鼓出腹部同时挤压出空气,从而达到重心下移的目的。所以沉气是通过加强重心的下移,将人的运动能力全部向下加强,但人却没有变低。可以这样说,蹲的中心不一定低,但沉气的重心肯定低,因此沉气沉的不是空气而是重心。
而从中国古典舞的角度说沉气,是通过顺腹式呼吸的方法下更进一步地收缩腹部肌肉降低腹腔内的气压,造成躯干生理弧度的变化,从而达到沉的效果,这是由于舞蹈和武术的应用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可是我们都叫做沉气,那么达到重心向下转移很可能是沉气的一种呈现。
在起跳时常常会用提气来要求,而提气也不是将空气储存到胸腔的高度,如果站在称上更不会因为吸入的空气导致体重减轻。提气是通过收缩腹部将内脏上提,腰腹中端收缩并收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腰部的支撑性和刚性,从而获得将起跳的反推力更好地传导至上半身。同时收腹的动作还有力于拎手,拎手的速度与幅度的增加就会提高上半身的作用力,那么通过肌纤维张力的收缩改变身体部位的强度,从而增强力的传导,很可能是提气的一种呈现。
由此推测,提气也好,沉气也罢,气的外在呈现,都不是空气的气,而是包含着重心的转换或力的改变。而重心和力在我们现有理解,是一个物理学定义概念。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气的外在呈现可以通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改变重心或改变身体局部强度这种物理观测方法得以呈现部分。
古典舞中精气神最具代表性的训练就是亮相。这是一种通过不断重复的训练表情神经与精神状态的积极性的外放练习来达到气的神经系统与精神层面的训练。只有面部表情的变化不是亮相,而单有精神状态的酝酿也缺乏释放。除了面部的神情,动作也是同理。神经也操控着我们的肢体运动,精神也影响着我们的运动状态。比如古典舞的男子传统身韵组合《驯龙》就需要在运动神经操控肌肉做出有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状态的同时,配合内心的坚毅和果决,才能很好地诠释《驯龙》这个组合的名字。
中国文化中形容人的活力常用“精气神”来指代。一个人的精气神也在人体气的运行系统之内。医学已经表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增加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从古至今也常有心病引起的身体疾病,即便是心理紧张也容易造成轻则平凡如厕,重则胃部痉挛。
这种能动性,用现代医学理解就是人的神经和精神。当然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科目,不过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神经。神经细胞和血细胞不同,血细胞是不断更新替换的。而神经细胞几乎是和人的生命一样长短。不仅如此,人体内最优质的能量物质葡萄糖一定是优先特供给神经细胞。与此同时,其他细胞甚至需要通过分解自身的蛋白质来苟活。我们的中枢神经和身体其他部分几乎是隔绝的。血液和中枢神经不能直接接触,当中隔着一层血脑屏障。所以这里我也将其没有放在气的内循环。而神经的传递主要是靠电信号,因此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在身体里流动。而中医的针灸和现代理疗的电疗也是电信号的刺激。有很多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针灸或电疗会引起体表微循环的增加。由此可见神经会影响血循环,同时神经系统还支配着肌肉活动,调整着内脏活动,以适应肌肉的需求。
再来看精神,从现代医学看,精神是一种情感、思维、记忆和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在反应客观事物时进行的复杂功能活动,也是大脑各部分的整合活动。精神也随着接触的事物不同而产生心理活动的流动。若精神状态处于不流动的状态,时常会用行尸走肉来形容。由此可见精神虽然抽象,却也在主观意义上定义着一个人是否活着。我们要主客观相统一,更要理性地看待精神病是一种病理。精神也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增强精神,中国自古就有诸多磨练精神意志的典故,如卧薪尝胆等,都是对精神力的一种磨练。
因此神经和精神只有主客观相互统一才能做到自然协调,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加强人对外部或内部受到刺激或影响时,能够做出更积极、更好的选择或反应及表演。
中国古典舞提炼了中国戏曲和武术,具有中国特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舞蹈。
古人用气来表述中华五千多年来的经验理论,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大约两千四五百年前,墨子就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实验。在《墨经》中就提到“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远早于牛顿两千多年,而这两千多年也一直停留在经验理论上。经验理论和科学理论是辩证转化、相互促进的。中国经济建设在腾飞,我们文化艺术也要发展。经验与科学不应该固化和封闭,而应该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需要我们更理性地去认识。
在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和发展中总少不了气这个字的出现。气是多种规律共同运行的关联性循环。规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呈现,通过这种呈现将经验科学化是中国古典舞更进一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