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琳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载体的艺术,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决定了这门艺术的“特殊性”。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化艺术,其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原始时期,人们以舞蹈传情达意、求偶交配、征战庆祝、祭祀崇拜。在文字出现以前,舞蹈同语言艺术一起,担负着记录历史、向氏族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任务。夏商时期,奴隶制的开启出现了奴隶主,为了满足奴隶主的享乐需要,“奴隶女乐”应运而生,舞蹈进入娱人领域。西周时期,礼乐教化、教育国子,雅乐舞体系正式建立,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规模的乐舞,等级严明,不容僭越。秦汉时期,以俗为趣、以俗为雅、以俗为美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尤以“百戏”最具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动荡、民族迁徙的时代背景,促进了中外乐舞文化大交流。隋唐时期,舞蹈已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独立的表演艺术,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宋朝时期,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固定场所“瓦子”“勾栏”的出现,使民间舞蹈大肆发展。明清时期,舞蹈衰落,继之而起的是“戏曲”,舞蹈融入其中继续发展。
千古华夏文明,舞蹈从未缺席。“在中国,有一个叫孙颖的老教授正在发掘和复活中国古代的舞蹈文化。”孙颖老师的舞蹈动机和语汇不是向芭蕾寻找、向现代舞寻找,而是寻找中国自己的身体文化。她循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秦、汉、唐慢慢摸索,以汉、唐两大古代舞蹈发展高峰时期的审美特征、舞蹈文化传统为基石,形成了风格与众不同的汉、唐古典舞。七个手位形成了西方“古典舞”的典型规范,但仅我们国家出土的陶俑舞姿就是这些舞姿的几十倍,这难道不应使我们骄傲自豪?不应是我们应该把握住的财富吗?孙颖老师循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着属于中国人身体语言的舞蹈艺术。汉唐古典舞《河洛·颜子兮》就在一方面传承着河洛文化,另一方面为汉唐古典舞的创作增添新的血液。
《河洛·颜子兮》原名为《汉洛·颜子兮》。汉洛,是指东汉时期洛阳都城;颜,意为五颜六色。陆上丝绸之路时期,各国文化的融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子,古代对文人雅士的尊称,也可用于形容美丽女子;兮,作为古语中的助词,与“晞”同音,它的含义还有天亮,心中有希望,永远向阳。“汉洛”一词生硬,又具有局限性,为使名称更切合主题,也为了更加彰显河洛文化的地域特色,故更名为《河洛·颜子兮》。
舞蹈《河洛·颜子兮》所描绘和塑造的是东汉时期洛阳城内一群身着红装、衣袂跹翩、舞姿轻灵、拧身出胯、折腰的温柔轻盈的舞者形象。编导一方面尊重历史:身着红装、衣袂跹翩、舞姿轻灵、拧身出胯是延续楚国轻盈、飘逸、柔婉风格的表现;使用道具“水袖”是丝绸之路兴起后,中原艺人进行舞蹈创新、巧用道具的体现。另一方面,舞蹈编导通过舞蹈动作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汉朝时期洛阳都城的人们文艺生活的气氛;利用观众对舞蹈独有的审美形式,来宣传在特殊时期下,极具开放性的河洛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同时,舞蹈《河洛·颜子兮》是以汉唐古典舞为基本元素广泛吸收了古今河洛地区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弘扬、完善了河洛文化。
在舞蹈中,大多是以掩面倾头的羞涩、拧身出胯的尽显妩媚、回眸一笑的令人动容的姿态为主题动作。这些姿态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汉代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舞蹈文化中也多有体现,如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汉唐舞多有谦卑、掩面、娇羞这样的动作。
汉朝时期的舞蹈在技巧与艺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技艺结合、技艺并重是这一时期的舞蹈特色。如出现的《盘鼓舞》《袖舞》等舞蹈都是汉代道具舞的代表。
舞蹈编导尊重历史事实,运用舞具舞服,抒发感情、加强美感、强化感染力。在舞蹈《河洛·颜子兮》中,舞蹈编导不仅运用了两米长的双水袖,还增添了一米长的单水袖。舞蹈演出进入发展阶段之时,舞者们突然从右手袖子中拉出一米长的水袖。舞蹈编导在此时将舞蹈队形与汉代“丝绸之路”开启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同时伴随着舞蹈队形变化为两条交叉的斜线,后有队形的层次高低分明,又展开队形的大齐舞,展现了当时汉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许多域外及少数民族艺人相继来到中原,同时在“丝绸之路”影响之下人们文艺生活的兴盛繁荣。舞蹈中抛袖、抬胯、提腿、下腰、转头拧手的一系列主题动作,是汉代注重吸收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的体现,也是这种精神让汉朝时期的舞蹈增添了几分异域的神秘色彩。之后,音乐突然激烈地变化,并伴随着五名舞者激昂的舞蹈将舞蹈拉近,舞者们右手的一米小袖也变成了两米长的大水袖,舞蹈进入高潮,队形变换为给人以力量的三角形,音乐也加快了节奏,舞者们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着变幻多姿的舞袖动作,情绪激昂、整齐划一,展现了汉朝时期舞者们对舞蹈的极度热爱和舞蹈文化的大繁荣。之后舞蹈进入尾声,音乐也随之慢了下来,人们又进入了一种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慢慢发展下去,并且在新的环境中创新出更灿烂的文化。
民族大美。民族,是身份与文化表达的纽带。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征,集中反映在本民族的文化意识、身份认同中。对于西方古典舞和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不能采取借用、挪用、仿照西方创作模式的拿来主义,而应“创建自我成章、自立标准、自有规范的中国古典舞”。孙颖老师认为,在塑造中国古典舞的民族身份时,必须充分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首要的问题,便是从历史形象入手,激发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民族身份的确立与民族形象的建构,是孙颖老师艺术语言开掘的前提,是艺术实践的立场问题。“民族”这两个字贯穿在舞蹈作品创作的始终。
历史传统精神。历史,是中国古典舞的立本之源。在中国古典舞的当代重建中,续接文明和重构中国古代舞蹈的文化碎片,是体现唯物史学的基本态度。那些湮没在史料碎片和残存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是我们需要利用起来的宝贵财富。
现代创作。中国古典舞在艺术表现、文化格调及审美情趣上要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精神与中国风范。活在当下,指向未来,基于历史传统的本源,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古典舞。虽然舞蹈《河洛·颜子兮》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另辟蹊径地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创作舞蹈作品,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新颖的思路。